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7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十    
活在节气里 品在立夏时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薛帅 创建时间:2017-05-05 15:11:00

 

一堂自然课,孩子们通过看、听、动手、品尝四种方式,多方位了解了节气的真实模样。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凝聚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道理。节气于殷商时期就已出现,形成于秦汉,到了西汉,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人一直活在二十四节气里,身在其中,从未远离,它早已融入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生活细节里。自2016年末“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以来,古老的中国节气愈加青春焕发,而中国人也更加频繁地“温习”起每一个节气,细心体味着它的神奇魅力。

    又是一年立夏时,告别草长莺飞的春,迎来似锦繁花的夏,万物至此皆长大。随着立夏之日到来,节气话题再次升温,引发多方热议。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初,二十四节气已是网络热搜词,人们对它的推崇也已达成默契,对二十四节气的重温、学习、传播、运用已成为很多人参与的行动。

    绘本中的“节气”世界

    作为文津图书奖获奖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上市一年来,始终保持着中国童书畅销榜首的地位,这足以证明该书的品质以及孩子、家长对其的浓厚兴趣。该书共4册,由300多幅手绘图案组成,以小女孩牙牙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和二十四节气的亲历者,把她在农村的所见所闻所感用图画和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套绘本由该书的策划人齐德利及其创作团队的6个人历时两年完成。

    作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齐德利主要负责地理所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及其产业化,其中地理科普是一项重要内容。“‘创新地理知识、共享地理价值’是我们创作的理念;让孩子读懂祖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策划、创作这套‘可爱中国’系列原创地理科学绘本的初衷。”齐德利介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第一套写给儿童的节气科普读本。

    “节气科学本身是一门大数据科学,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博物学。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齐德利坦言,与其说是他们创作了这套作品,不如说他们继承和传播了这门科学。“我们每个人都是节气的记录者和续写者。不管你观察或无视,节气就在你我身边,它诞生几千年来至今仍在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齐德利把该绘本的成功归结于当下家庭、学校教育对自然教育的呼唤和对传统文化的自省。“当虚拟现实和泛文化冲蚀成长中的青少年时,人们终于想到了回归自然,向人类最好的导师——大自然学习。”在齐德利看来,把大自然的规律与人们的活动紧密联系,孩子就会明白“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多重含义,也更容易理解“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科学道理。这种从阅读到观察,从提问到思索的过程以及从自然吸取营养的渐进和顿悟,是让青少年理解节气文化的最佳实践之路。

    节气元素与设计接轨

    蝼蛄鸣,蚯蚓出,田埂野菜日日长……立夏已至,曾因设计中国34个城市名称字体走红的贵州设计师石昌鸿,因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他和团队历时一年、修改无数次、死磕各种细节,终于做出惊艳微信朋友圈的最新作品——最美中国风·二十四节气图。可贵的是,他们将二十四节气特征进行动态创作,寓情于景、融画于字,让中国二十四节气“动”了起来。

    在石昌鸿设计的二十四节气字体动态视频中,记者看到每一个节气字体就是一幅生动的节气画面,如“立夏”两字展现了夏虫鸣叫、新苗拔节茁壮生长、大地焕发生机的景象,“夏至”两字展现了蝉鸣嘒嘒、荷花下鱼儿游动、鹿在乔木下乘凉的画面。

    谈及创作初衷,石昌鸿希望能通过一种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表现手法让民众了解二十四节气。“现在很多人连二十四节气的顺序都搞不清楚,也不知其自然规律与文化内涵。”石昌鸿坦言,如今有不少人在做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设计,但往往很多设计都只注重字体的形式感,传播的文化内涵还不够。

    因从小在贵州少数民族的农村地区长大,石昌鸿对二十四节气歌耳熟能详,农村生活的零距离体验令其在创作时思如泉涌。同时他还做了大量功课,每个节气的特征、习俗、现象、规律都曾一一翻阅书籍查看。“设计作品要尽可能掌握更多信息,进而提炼核心元素并进行艺术化的整合。”在石昌鸿眼里,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古老的民族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当下节气与生活紧密联系,每当节气来临之际,节气的各种表现手法都会成为“刷屏”的对象,“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让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节气知识渗透学生课堂

    一堂自然课,孩子们通过看、听、动手、品尝4种方式,多方位了解了谷雨节气中苏州特有的元素。这便是苏州开设的“二十四节气自然学校”。

    “在古代,中国人根据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业耕种,直到今天,我们的农民伯伯在某些时候还是根据二十四节气进行耕种,比如我们刚刚开展的谷雨课程活动,自古就有谷雨前后埯瓜点豆的说法,就是说谷雨时节雨量增多,很适合播种移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车坊小学教师顾晓光告诉他的学生,古老的二十四节气青春依旧,青少年有必要理解并掌握它。

    据介绍,苏州开设的“二十四节气自然学校”是联合各学校开展的一项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校外活动,旨在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在提高观察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十四节气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会去关心留意二十四节气呢?”顾晓光直言,不仅孩子们对于二十四节气感到陌生,家长们对于二十四节气也不甚了解,“大家往往知道立春、清明、立秋、冬至等几个节气,能背出二十四节气歌、说出二十四节气的则不太多,能说出每个节气时节的特点及耕种情况的就更少了。”

    顾晓光认为,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应该将其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他举例说,在江南一带,立夏之时正是自家蚕豆上市之时,苏州人就有立夏吃蚕豆的习俗。除此之外,孩子们还会在立夏时进行斗蛋游戏,不破为胜。“我们在进行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可以将这样的习俗融入课堂之中,寓教于乐,既让孩子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又能加深孩子对其理解和记忆。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能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生活。”顾晓光说。

    传承发展之路如何走

    二十四节气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市场的视角审视下,它更像是一个富矿、一个大IP,被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士所不断发现与创新,于是二十四节气可以用在器物间、穿在衣裙上、出现在各种影像与视频中。当然,传承发展是好事,但过度开发便物极必反。成功申遗后,二十四节气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传承、发展是关键。

    与很多非遗种类不同,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原创绘本的作者高春香有一句话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这一观点:“带领孩子走进自然、聆听自然、观察自然、记录自然,这才是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二十四节气最大的尊重。”

    “其实我们早就把二十四节气严丝合缝地融合到我们的点滴生活中了,不记得、想不起,正是因为它已经是我们的一部分,融得彻底而不自知。”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研究所讲师方云看来,对二十四节气的重新重视、关注与加大宣传力度是必要的,但同时要把握对这一非遗资源开发利用的“度”,而它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性、规律性、文化性、风俗性的元素更要被精准理解与传播,如此才能传承与发展一个仍能良性作用于当代社会与自然的二十四节气体系。

    “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对于二十四节气这样庞大的知识体系,也不能一概而论。首先要明白,一切都在运动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气象万千,节气更是极为敏感的自然韵律,前后差异明显。但如果我们现在不自己观察、记录、总结、验证、修订、完善,那么我们便是活在过去而忘了当下,二十四节气在当下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有限。”

    的确,二十四节气是活的遗产,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便捷的设备,可以采集到全球很多地区同一节气的多种物候信息。齐德利表示:“正是古人的智慧和坚持才为我们创造了节气财富,当代人在继承好的同时要努力使该项非遗‘增值’,有新内容新发现,这才是在高科技现代社会当代人对非遗保护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贡献。”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