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6   星期五   农历三月十八   
传承中华文脉 增强文化自信 ——《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座谈会在京举办
来源:光明网 创建时间:2019-08-18 21:30:00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充分发挥非遗在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出台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进行专项部署。8月15日,光明日报、光明网举办“传承中华文脉 增强文化自信——专家解读《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座谈会,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和表演艺术家畅谈曲艺的传承和发展,旨在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促进曲艺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


曲坛逢甘雨 书场花盛开

刘兰芳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

《计划》具体而又实际,提到的设立“非遗曲艺书场”,包括探索设立曲艺电视书场、广播书场和网络书场等,是为了满足现代人对曲艺的需求,让曲艺艺术在更好地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自身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计划》9项主要任务非常明确,也很有针对性,非常值得人期待。特别是《计划》提到的扶持马街书会、胡集书会等非常实在、非常具体的举措,值得点赞。这些盛极一时、历经数百年的书会如果更好地发展起来,可以培养更多曲艺人。曲艺的发展,人才是关键。

我希望,《计划》的提出,能促进各种形式书场的发展,能让曲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更好地根植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非遗保护需要多种力量的共同支撑

吴文科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是近年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专为曲艺的传承和发展出台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通过分类指导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体现。

这个文件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求真务实、专业管用。不仅再次明确了传承和发展曲艺的重要意义,而且重点规划了现在至“十四五”期间曲艺传承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从操作落实角度看,非常切合,具体实用;从学理专业角度看,符合规律,综合辩证。作为表演艺术的曲艺保护若要“活态”传承,必须要有日常演出。而日常的演出则以传承人群即从业者为核心,同时要以舞台场所为载体、以观众群体为依托、以不断推出优秀节目包括传统和新编节目为重点。文件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不仅强调了对于曲艺本体的艺术传承与业态培育,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环境的营造即文化生态的维护,体现了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意识。

在我看来,非遗保护需要多力并举。第一是“法力”,国家的《非遗法》和地方的保护条例,是工作连续性的重要保障;第二是“权力”,体现为“政府主导”;第三是人力;第四是财力;第五是物力;第六是智力。而后者极易被忽视,缺乏学术理论的支撑,曲艺的传承保护极有可能走偏,失之毫厘会谬以千里。从这个意义上讲,《计划》特别列出一条“支持学术研究,加强专业指导”,堪称一大亮点!


听众+茶馆+演员才叫北京评书

连丽如 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什么叫北京评书?听众+茶馆+演员才叫北京评书。没有茶馆就没有演出阵地。这个文件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际。

保护北京评书,既要传承下来,也要发展好。传承必须要学好基本功。对我来说,传承就是教好徒弟。现在许多的所谓传承活动实际上是走入了误区。而最好的课徒方式,就是在书场里听书,在书台上说书,在实践中磨砺。同时,古老的评书艺术要传承好发展好,必须要与时俱进。有人问我您这书为什么能与时俱进?我的体会是,既要有新的技巧,更要有新的思想,死书活说,旧书新说,用现代的观念和意识,赋予那些历史题材的传统节目以新的“评说”。

现在国家这么重视传承人,我作为传承人,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传承发展北京评书的责任。


第一个针对曲艺的专项保护传承计划

常祥霖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原副主任

《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是我国第一个针对曲艺分类保护精准施策的文件,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针对曲艺的专项保护传承计划。我们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告诉你那个时期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从五十年代不断的学,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走弯路又回来,今天这个文件是在十九大精神指导之下提供的思路,出台背景明亮,明确告诉我,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的组成部分,是非遗法专项保护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今天国家把曲艺列到如此重要的地步,我们要秉承文件的精神,找回曲艺作为非遗的尊严。这是国家给的平台,给的尊严!我们曲艺人、传承人、相关事业人应该找到一种事业的尊严,认识相关的意义和责任。

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个文件精神,我提出几点建议:第一,项目传承人要增强和提升思想道德,职业品德的水准;确保项目传承不失真不走样!

第二,从事非遗工作的新闻记者,报刊记者,电视台,电台记者编辑等,需要严肃职业操守,对曲艺项目的人物,名词,曲种等基本常识应当补课,避免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张冠李戴,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第三,在增强学术研究问题上我呼吁,非遗专家应该对曲艺应加强敬畏感,强化学术操守,避免任意所为,更不能做一些指鹿为马误导大众的事情;第四,非遗保护单位应当兑现承诺,在责任担当,经费管理,法人变更等方面要执行及时,干净切割。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让曲艺非遗保护工作有新的提升!


重视被传承人的年轻化

陈胜利 河南坠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面对的被传承群体,大部分是90后、00后,80后都已经很少了,因为他们需要为了生活去奔波,但在少量的80末、90初的从艺人员中,还是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进行曲艺人才培养,但很多曾经学习曲艺的这个年龄段的年轻艺人们,好一点的开始转行唱歌、唱戏,大部分选择了去从事完全不沾边的行业。

就拿河南坠子来说,真正坚持在曲艺行当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了,原因很简单,曲艺给他们带来的收入,无法满足这些已经成家的年轻人的生活需要,他们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方法,放弃曲艺,去谋求生活。所以,在针对优秀年轻人才这一方面,希望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让他们坚持学习曲艺,能够在传承的中间层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在已经迫在眉睫了。

很多年龄大的艺人们,掌握着很多濒临流失的河南坠子唱段,但没人去学,这些从百年前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只能随着老艺人们的逐渐流失而失传。另一方面,现在在河南坠子各级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基本是没有35岁以下的年轻人的,如果把优秀的年轻艺人们,推到“代表性”传承人的位置上,他们会更加有干劲,更加有责任,也真正的将河南坠子年轻化,给了他们更大的空间去自我完善。


《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执行关键在于落实

曹宏凯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

《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的出台是曲艺界一件盛事。《计划》的内容非常全面,亮点很多。传承方面涉及了民间传承、研培传承、学院传承。许多内容都是之前不曾提到的,比如“在展演中增加交易环节”,“设立艺术生态保护区”、“完善曲艺相关学科建设”等。演出频次在《计划》里被强调,对相关内容有了明确规定,驻场演出给予了政策鼓励与倾斜。曾经研究的全国曲艺周三年举办一次,现在频次可能要加快了。曲艺生态应该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去年济南举办的曲艺专家论坛,我在汇报非遗研培情况谈及关于曲艺生态时表示:演出一线的剧场少、无观众问题,实际是曲艺生态的问题。艺术生态不是教课教学培养传承人就能打造的,要用研培来带动是很难的事情。今天我看了把曲艺生态环境的培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写到了《计划》中,任务明确,具体可行,这样在确保艺术传承的同时,对曲艺生态保护并行实施,是非常好的理念。

《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如何真正能够落地确实需要一段时间,因为有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与情况待解决。比如《计划》中高校学科建设,教师引进,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相关系列的建构,生源招录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各方不断努力、相互配合、认真工作来实现。《计划》的执行关键在于落实。


要加强乐队人员和作者的培养

张蕴华 单弦牌子曲(含岔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鼓曲是一个小众的艺术,但是它绝对灭亡不了,很多老百姓很喜欢,尤其是单弦。它是北京的又是普通话,各类段子都有,非常受欢迎。我唱的《焦裕禄》就介绍焦裕禄的生平表现,观众静极了,我特别感动,观众很喜欢听。所以我希望能落实,由非遗中心的领导和传承人一项一项落实才行。

北京职业艺术学院有北京唯一的曲艺系,已经招了三届了。这些学员中,学校自己解决师资问题,请了曲艺界资深的琴师任教,培养了两个比较优秀的青年乐队人员。但是从演员的方面来说,业务能力就比较薄弱,基本上没有一个人能独立唱一个曲艺唱段,所以师资方面,还需要再加强,更多的把业务能力精湛、资历深厚的优秀曲艺演员请到学校里任教。

还有作者的问题。以前,写曲艺作品的作者很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越来越少。除了极少数的几个优秀的曲艺作者,市面上已经很少能看到能写出优秀曲艺作品的人了。也有一些年轻人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或耽于能力,或限于经验,写出来的作品质量总是参差不齐。如何让这些人更快更好的写出优秀的曲艺作品,或是以资鼓励,或是办班培训,是现在相关部门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曲艺的生态和功能问题急需解决

丁科民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这个文件是主动出击,不是被动固守,让我觉得有非遗司的重视,曲艺大有希望。看了文件我的整体感觉是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措施得力,夯实了责任,牵住了牛鼻子。我觉得有助于解决曲艺的生态和功能问题。所有项目不好都是生态出现了困境,解决艺术生态的问题非常重要。

功能缺失是另一个很大的问题,曲艺现在有些功能丧失了,我们要开拓转化曲艺的功能,不能发挥功能作用,曲艺的传承发展就是空谈,过去是娱乐大众、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现在传统的曲艺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能否与年轻人的心灵进行契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创造性和生命力,我很看重创造性的问题。好多曲艺专家提出创新了就不是曲艺了,这种观念值得反思。我们的艺术向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梅兰芳是一成不变成为梅兰芳的吗?不是的。这个文件里提得非常好,怎么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融入现代生活,赋予时代内涵,增强自身生命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代应该有一代的文艺,一代应该有一代的曲艺,我们这代人没有创作出自己的好作品就是失职。


成建制的演出团队需要保护和加强

蒋中崎 浙江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如何提高曲艺作品的质量?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座的很多国家代表性传承人,之所以成为代表性传承人主要是艺术精湛。最近这几年我接触了很多曲艺的演出,我觉得演出水准参差不齐,高水准的和一般的差距太大,同样是国家级传承人,差距在专业水准,成建制的保护需要加强,成建制的保护是要专业团体引领,技术艺术不精湛再保护也吸引不了观众,技艺的精湛会有吸引观众的效应。

从五六十年代到今天,专业的曲艺团队大量的削减,甚至有的曲种没有专业的演出团队。我看了计划,这方面提得很少,几乎没有提到。有成建制的从创作团队、文本、观众、演出场所一揽子考虑,我觉得需要专业团体。现在很多曲艺的演出以个体的业余的为主,专业性不够,所以艺术水准和专业有很大的区别。以后可以适当加一点,成建制的演出团队的保护和加强。


关注非遗传承团队

宋德全 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华曲艺学会副会长

在曲艺发展史上这必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也必将推动曲艺的发展。关注非遗传承团队,除了传承人以外还有团队,相声俱乐部就是这样的团队,北京有好多这样的团队,支持这样的团队支持这样的活动,我们今年已经五次下到中小学,到那讲完以后他就让你派老师来学校讲课,对传承中华的文脉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曲艺传承很复杂,传承人的团队要创新,传承需要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多多组织这方面年轻人的学习,让他们知道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有一个年轻的演员要到华为参观,我说你回来一定要写一个作品,争取写两个。他在华为参观了三天带回来两个作品,那天在少年宫演出,曲团长当时就问他“你这节目这么好,怎么写的?”传承要紧跟时代,要结合当今生活去发展创新。


建议驻场书场回复曲艺生态

陈爽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音乐学博士

《计划》中曲艺生态概念的提出,太重要了!要建书场,鼓励驻场演出,培养观众。曲艺的表演,舞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是一体的,是曲艺表演完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一旦破坏,曲艺表演就没有根了。

曲艺的观众与一般的艺术表演形式观众不一样。曲艺的表演,观众几乎是与演员相互陪伴,互为成长的,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语境。一般不懂曲艺的人从电视上,网络上看的曲艺只是它艺术表现的一部分,必须到那个“声场”、“气场”里去,才是真正感受和触摸到曲艺的本体;也只有在那样的氛围里,曲艺才能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带给人足够的精神享受、艺术感染、风尚教化和人文关怀,才能真正滋养到人的精神层面与内心深处。

比如:“天津茶馆”里的鼓曲演出,都是几十年的观众,演员唱的什么倒背如流,全场和着板眼,和着伴奏,什么时候叫好,什么时候鼓掌,演员唱的舒服与观众的给劲是紧密结合的。也只有真正懂得门道才能真正得到艺术享受与精神滋养。因此,引导大家去书场茶馆看曲艺,听曲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感受艺术,提高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关注曲艺人 重视民间曲艺人

魏应忠 山西省沁县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兼曲协主席

关爱曲艺人,不仅要重视在编的正规曲艺团,更应该重视活跃在乡村的民间曲艺队。山西长治民间曲艺队特别多,七八个人或八九个人组一个班子,老百姓婚丧娶嫁、满月暖房、庙会庆典等都请曲艺队演出,随着市场变化,他们的收入也不一样,有时候挣钱多,有时候一个月没有啥大事情就没有收入。

关爱曲艺人,更应该关注盲艺人,因为他们是曲艺的根、曲艺的魂,是真正的艺术家,且生活困难;关注团队建设,更应该重视民间曲艺团队,因为他们是活跃在最基层老百姓身边的“文艺轻骑兵”,在踏踏实实传承曲艺文化。曲艺作品、曲艺作者的扶持和培养政策要落到实处,我们民间有好多曲艺队坚持在乡村巡回演出,但说唱书目80%都是传统作品,由于大部分民间说书人文化水平有限,写不出新作品,而创作人员又非常紧缺,所以更应该强化扶持曲艺作者的政策。

曲艺演出场所阵地建设方面,在加强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品牌打造,如山西沁州书会,已经发展成为山西的一张“文化品牌”,成为推出曲艺新作、托举曲艺新人、培养曲艺观众的一个平台,建议在全国多打造像河南马街书会、山西沁州书会这样一些曲艺交流演出、锻炼提升的“曲艺大舞台”,为民间曲艺人搭建学习提升艺术水准的平台,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推动曲艺的传承发展。


推动完善曲艺相关学科建设

张鑫 中国曲艺家协会创作研究处处长、副研究员

刚才很多艺术家和领导都介绍了,这是个好文件,我个人的朋友圈那几天都刷爆了。很多曲艺工作者都用号外、里程碑的用词来形容这个文件,有人甚至写了打油诗。《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的亮点,是目标清晰、逻辑清楚,有任务书、有时间表、有作战图,我这里举一条需要落实的措施说一下。

《计划》明确规定了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曲艺理论研究,推动完善曲艺相关学科建设,这只是一点,但是内涵就很丰富了。曲协一直在做这些工作,我们有这份热情,有这份力量,采取了很多措施,编写了12本曲艺教材,现在快完成了。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对曲艺很重要,这个亮点对我们来说是一场及时雨,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加以落实的。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解决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问题

胡雁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

《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是非常务实的顶层设计,对曲艺的传承发展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对当前存在的一些困难有着具体的问题导向,因此,对我们基层的曲艺保护工作非常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非遗的传承,传承人是核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传统的艺术教育是师徒传承式的,而现在的教育要向现代教育体系转变。以前浙江做非遗保护的中间感觉到有一个难点,就是跟教育部门衔接的非遗相关学科建设的问题,从进一步完善的角度讲,希望今后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必将大大推动非遗保护的步伐。

由于文化生态的变化,浙江前几年感觉到曲艺这个门类保护得比较艰难。之前国务院专门发布戏曲保护的意见,我们浙江轰轰烈烈地抓了传统戏曲保护,抓了几年戏曲以后感觉曲艺又是非常大的问题,因此,从2017年开始对曲艺启动了专项保护行动起来。这次部里出了这个计划,我觉得是非常及时、也非常实,它不是非常“高大上”地讲一些原则、讲一些理论,从抓落实的角度,我们浙江下一步要做一个行动计划。原先我们按照2017年开始制定的想法,是到2021年分三步来做曲艺复苏式的保护,国家的计划出来以后我们要进一步调整充实,在时间上、项目上进一步丰富我们原来计划的内容,抓好《计划》的落实。

大胆探索非遗的新媒体传播

陆先高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态,也是我们报道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在文化部和非遗司的指导下,光明日报不断拓展,挖掘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从人文思想层面诠释非遗的精神内涵。光明网侧重在非遗的新媒体传播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比如从非遗的直播到56个民族的短视频,从建设非遗频道到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推选,采用了多种手段多个平台,让传统和现代叫响呼应,让传播渠道和文化内容完美结合,既丰富了报道内容又增强了文化影响力。尤其是在非遗和年轻的受众之间架起了桥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非遗,吸引更多年轻人喜爱热爱非遗,尤其是参与非遗的活动。

在报道非遗的过程中我们的记者进山寨、入乡村、触摸手艺、感知技艺,了解传承的故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光与热,被文化感染和滋养,不由自主的愿意多做一些工作,投身非遗传播的事业中去。我们努力搭建平台,连接起传承人和专家、高校院所和各地实践,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对接,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非遗曲艺保护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陈通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充分发挥非遗在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出台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陈通表示,《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回应了曲艺类非遗传承人和专家的呼声和诉求,计划中的工作措施凝结了曲艺界的集体智慧,体现了文化和旅游部多年来开展曲艺保护探索的成果,可谓非遗曲艺保护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