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综述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9-06-10 22:17:00

2019年6月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举办。此次论坛作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宣传展示系列主会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总结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经验和特色做法,为推动我国非遗保护实践与理论研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者等共200余人参加论坛。

图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

此次论坛设立一个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主论坛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分论坛一的议题为“国家战略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二的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准施策与可持续发展”。众多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主题演讲和讨论发言。

上午的主论坛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以《履约报告与中国实践——从社区参与到多元协同行动》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她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的具体章节入手,阐释了《公约》实施过程中的四重国际合作机制,并将《公约》定义的九项保护措施,对应至社区、文化主管部门、社团组织、专业中心、专家、专业机构等多元行动方,提出这一跨部门、跨地区、跨机构的协调增效机制,为中国履行缔约国法定义务建立了符合国情的制度化操作框架。她认为,《公约》框架下的名录项目申报和定期报告两项机制体现了一种并行不悖的国际合作双轨制,该机制不仅促进了各缔约国非遗保护能力建设,拓展了国际社会对非遗性质与范畴的理解,相关履约实践的经验分享也为确保非遗存续力积累了多样化的应对策略。

图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作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实践、体制机制创新、《公约》精神与国情的结合、文化领域的现代治理、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谈及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他指出,非遗保护事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得力于人民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文化尊重的渴望和需要,非遗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打通、理顺了民心相通之路。高丙中认为,我国“非遗+旅游”、“非遗+扶贫”等工作是体现《操作指南》“在国家层面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动实践,其成果在世界范围有目共睹。

图3  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作主题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就非遗与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他指出,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消费习惯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在非遗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萧放逐项列举了我国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促进传统节日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并提出了节庆类非遗保护传承中值得改进的问题与对策。

图4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作主题演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邱春林以三个反问“是繁荣?是衰落?还是转型?”开启了有关传统工艺振兴议题的演讲。他指出,如今传统工艺行业处于文化转型期,其文化软实力愈发突出,在社会文化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传统手工艺是可以捧在手上的文化、历史和乡土,振兴传统工艺,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增强文化自信,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他强调,传统工艺领域未来的主流形态应是“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同时,政府应高度关注传统工艺在向全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力。

图5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邱春林作主题演讲

中山大学宋俊华教授详细阐述了中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探索实践和瞩目成就,包括创新发展非遗保护的国际理念;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法制体系;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非遗保护方式方法;深化了非遗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他指出,中国非遗保护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国际非遗保护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应当加强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通过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为人类非遗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图6  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作主题演讲

图7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和南京大学教授高小康主持并点评

下午的分论坛由专题演讲、讨论发言和主持人点评环节构成,共25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议题讨论。

分论坛一的专家学者回归《公约》《操作指南》等基础性文件,结合我国战略视野下的非遗保护传承实践和具体案例,就非遗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中国特色非遗理论话语,智能媒体在非遗传播中的运用,中国非遗名录制度执行中的问题与思考等内容展开阐述与交流。

图8  南京大学教授高小康作专题发言

图9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蔡丰明作专题发言

图10  天津大学教授马知遥作专题发言

图11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永林作专题发言

图12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勇作专题发言

图13  分论坛一现场

分论坛二的专家学者从具体问题切入,剖析了当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内容涉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传统工艺振兴、非遗的当代传播、非遗保护与法律实践等,并提出传统工艺振兴标准、非遗特点的认知原则、非遗保护中知识产权问题的症结和对策等一系列值得进一步思考、探索的观点和问题。

图14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作专题发言

图15  清华大学副教授陈岸瑛作专题发言

图16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陶伟作专题发言

图17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杨红作专题发言

图18  北京市立方(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邓尧作专题发言

图19  广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陈秀华作专题发言

图20  分论坛二现场

论坛闭幕式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永林、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分别总结汇报了分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天津大学马知遥教授作论坛总结发言。

图21 主论坛现场

通过一天的发言交流,专家学者总结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经验和特色做法,阐述了非遗保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内在关系,提出了中国非遗保护既要遵守国际理念、国际规则,又要与具体国情、国家战略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模式。参加论坛的代表一致认为,中国学者要坚定文化自信,主动发出中国声音,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从而推动中国非遗保护实践更上新台阶。

编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