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8   星期四   农历二月十九   
致敬师恩 非遗薪火相传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21-09-10 12:58:00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有这样一群既特殊又平凡的师生

他们虽是师徒,却又情同父子

他们作为非遗的实践和守护者

择一事,终一生

他们坚守、他们传承

from clipboard

TEACHER'S DAY

“师”“徒”

“师”、“徒”合称

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一书

“畏君之震,师徒挠败”

此处意指士族,亦借指军队

再到战国时期

韩非子提到

“私学成群,谓之师徒”

这里的“师徒”则有了师父与徒弟的含义

再有《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师徒弟子亦复如此,言师耆老,每恒在前;我诸年少,应为导首”

也有此含义

发展至今日

“师徒”的常用意

则为中国传统伦常中

最重要的非血亲关系之一

即师父与徒弟

图 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官美(右五)教孩子们唱侗族大歌(摄影:杨文斌)


“传技”

《礼记·王制》中记载

“凡执技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

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技艺传承的说法

讲究父传子、师传徒

以效仿的方式

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传技流程

在我国古代

手工业占比很大

但其自动加工水平不高

任何一门技艺

都伴随着师傅的一生钻研

都离不开一代代师徒的口耳相传



“精神”

师父带给徒弟的,不单单是生存的技艺

更重要的

是该领域的精神、准则和追求

好的师父,身上会有一种精神

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是对行业的毕生坚守

对作品的精益求精等等

戏曲界有“戏比天大”的名言

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经验技艺

在年岁中不断精进

师徒文化

也在历史中长久留存

祝愿所有的老师

祝愿所有非遗传承人、守护人

教师节快乐!


编辑:赵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