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7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九   
【两会·代表建言】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就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代表委员这样建议
来源:中国旅游报 创建时间:2024-03-09 13:05:00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部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就进一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更好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话题提出意见建议。

大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韩子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韩子勇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着力发挥非遗在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大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生产性保护利用成效突出,“国潮”“国风”扮靓时尚,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建议,继续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韩子勇介绍,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保护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已认定公布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0万余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达9万多人,全国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我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已近20年。目前公布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有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韩子勇认为,受行政区划和项目制习惯的影响,各地申报热情高涨,项目客观上面临“代表性”持续降低的问题。非遗是存量概念,不可能越来越多,名录体现的是“代表性”,并非全部的非遗。应逐渐从项目量的增加转向项目内涵的拓展,建议继续控制项目名录增量,转变申报和评审项目思路,重点转向梳理、研究、阐释名录体系的内在逻辑,打破项目边界,突出非遗的整体性,彰显非遗中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的内容。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便是优秀案例代表。

韩子勇建议,认真分析和把握非遗“保护”和“保存”的区别,对已有名录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突出重点、亮点、契合点、共同体,重心转向集中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表性项目,求同归类,突出主题,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持续发力。(中国旅游报记者 郭子腾)

让历史文化可观、可感、可玩

全国人大代表,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秦凤玉


“我们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活化、体验工程,让历史文化可观、可感、可玩,推出富有文化底蕴的文旅项目和产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秦凤玉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说。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旅融合是重要途径。秦凤玉分享了亳州的经验:“为了让悠久的历史文化活起来,我们挖掘提炼‘亳文化’内涵,形成一批以图书、论文等为载体的高水平成果,并推动融入旅游线路、景点景区等,让游客在旅游中体验‘亳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让潮流的创意体验火起来。”秦凤玉说,亳州改造升级花戏楼等传统文化景区,建成运营华佗百草园等文旅项目,创新开发千古一亳、锦绣亳景等系列文化衍生品和旅游纪念品200余种。

“我们让精致旅游路线热起来。”秦凤玉说,亳州围绕道家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体验,推动景区景点串点成线,打造天下道源道家文化之旅等精品线路,不断提升亳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亳州顺势而为、创新求变,丰富优质旅游供给,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秦凤玉说,亳州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四个一批”:开展一批主题活动,如文化旅游年活动、芍花养生文化旅游活动等;谋划一批精品线路,包括田园乡村休闲旅游高地之旅等10条旅游线路;打造一批消费场景,增设更多体验类、DIY类场景;推出一批营销策略,“局长演华佗,神医话养生”系列短视频走红网络。

进入2024年,亳州旅游业延续了加速发展势头,秦凤玉认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升消费服务大有可为。具体就是要加强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推进消费聚集升级。推进文创产品研发。开发近郊游、短途游、微度假等业态。发展冰雪运动、低空飞行等,丰富旅游场景。

“提升品牌影响力势在必行。”秦凤玉说,要瞄准长三角及周边地区重点客源,开展宣传推介,做大亳州人文、康养、休闲旅游品牌。加强亳州文旅IP体系建设,讲好亳州历史故事。

“提升政策保障力,要做到久久为功。”秦凤玉说,要统筹安排支持旅游发展财政资金,成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拓展融资渠道。认真落实亳州市旅游促进条例要求,立足长远提高文旅行业规范化、法治化管理水平。(中国旅游报记者 李志刚)

旅游企业要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验的丰富,大众旅游不断升级发展。作为旅游企业,要关注大众多元化旅游需求,应对融合发展新挑战,助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说。

吴国平认为,当前大众旅游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显著增长,体验生活、放松心情、纾解压力、重获力量成为旅游的重要目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等下沉市场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增长点,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数字化文旅服务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面对大众旅游的新变化,吴国平建议,旅游企业要继续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要注重优化品牌和产品的情感互动体验,塑造人性化的品牌形象、宾至如归的服务管理模式,在情感、场景、故事、体验上下功夫,建立起与消费者共享的价值体系和互动空间;要进一步深入了解下沉市场消费者需求和偏好,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要用好数字化这个帮手,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期待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要注重丰富文旅新内涵。”吴国平建议,旅游企业要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民俗、非遗等,把文化与时代结合起来,变成时代所需要的文旅产品,变成大家期待的消费场景,以文化为魂,以IP构筑“护城河”,构建独一无二的文旅融合空间。

“推动文旅融合要着力打造文旅新生态。”吴国平建议,旅游产品要面向潜在的消费需求和未来的市场趋势,创造全新的产业生态和品质标签。这一新产业生态包括文旅+大健康、文旅+大教育、文旅+大娱乐等,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离不开文旅业态创新。”吴国平建议,旅游企业要打造万物相连的生活场景空间,让景区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真正从传统景区向数字化景区转型,提升文旅融合的效率和品质。

“2024年,放眼全球,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旅游市场环境仍存在一些挑战。”吴国平说,旅游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来吸引游客,同时还需要关注“一本账”问题,用好各类财政、金融、投资政策,盘活存量旅游项目与存量旅游资产,控制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从当前情况来看,高质量产品供给仍显不足,行业转型也面临挑战。”吴国平说,旅游企业需要从提高服务质量、加大产品创新、完善市场监管等多方面入手,更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同时,提升创新研发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旅游产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国旅游报记者 李志刚)

将演艺新空间打造成文旅体验新场景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


作为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业态,演艺新空间近年来蓬勃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集聚力、消费拉动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演艺新空间,培育文娱旅游新消费增长点。

“演艺新空间改变了传统演艺行业的表演形式、观演方式和消费模式。这一新业态以公共文化场馆、工业遗址、园区街区等城市存量空间为载体,以沉浸式演出、互动式展览等新型演艺供给为内容,已成为演艺赋能城市更新、拉动城市消费的典型示范。”孔维克说,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出台演艺新空间扶持政策,进行了有益实践。

孔维克建议,以顶层设计引导发展,研究出台指导性文件,鼓励各地规划培育一批演艺新空间。鼓励各级党委、政府设立激励引导资金,每年组织认定一批省级示范演艺新空间。将演艺新空间建设纳入各级艺术基金资助范围、公共文化服务等扶持范围,对演出场地、演出场次给予资金扶持。强化安全监管,督促各地落实好属地管理责任,严格内容审核把关,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还要以产业平台引领发展,支持省级演艺集团发挥产业引领优势和平台资源优势,鼓励联合文艺院团和演出机构驻场演出、合作演出,孵化实验性、先锋性剧目,创新沉浸体验、智慧演艺、艺术教育等新业态,引导社会力量、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示范价值的演艺新空间。”

对于深化文商旅融合创新发展,孔维克建议将演艺新空间纳入各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创建体系,鼓励演艺新空间与旅游经营单位合作,打造定制化旅游消费型演出,满足游客“跟着演出去旅行”新需求,拓展城市旅游体验功能。注重融合数字艺术、文创衍生、社群互动等周边消费业态,丰富精神内涵,将演艺新空间打造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和文旅体验新场景,让人民享有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孔维克还建议,以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演艺新空间发展经验。鼓励各地突出本土鲜明特色和资源禀赋,活化利用公共文化场馆、商业设施、老旧街区、工业遗址等城市存量空间,构建全域联动、区域协同、主客共享的演艺新空间发展格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中国旅游报记者 郭子腾)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互促共赢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


“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文旅业态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准最具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而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非遗+旅游’正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说。

郭爱和认为,进一步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要从几个方面持续发力,比如,进一步创新非遗体验项目,开设非遗工坊、体验课程等,让游客亲身参与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激发游客对非遗的兴趣;设计非遗主题路线,结合当地的非遗资源,设计非遗主题的旅游线路,串联各个非遗景点,提升游客体验和景点吸引力;推广非遗旅游商品,开发非遗相关的旅游纪念品、特色商品等,将非遗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提升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当地相关非遗产业的发展;加强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加大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互促共赢,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旅游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郭爱和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推出了研学旅游项目,受到广泛欢迎。

郭爱和说,在持续开展非遗研学活动过程中,他有一些心得体会,比如,实际体验要与知识讲解相结合。以三彩研学为例,三彩陶瓷是一门综合学科,要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三彩陶瓷,不仅要实际动手体验,还要进行沉浸式的系统讲解,让学生有“代入感”;要注重加强研学导师培训,非遗导师既要具备非遗知识和技艺,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对于下一步非遗保护传承,郭爱和建议强化教育和美育培训,在加强非遗工艺的传统教育基础上,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和设计能力;进一步完善保护政策,包括经济扶持、法律保护、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大师和传承人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对于“汉服热”现象,郭爱和建议,将汉服产业纳入国家产业发展规划,从国家标准制定、汉服设计生产、汉服学术研究、汉服园区(街区)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助力汉服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旅游报记者 李志刚)

让更多游客到彝乡吃彝餐、穿彝绣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乔进双梅


“美丽的彝乡不仅有绿水青山,还有特色鲜明的彝族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彝乡,感受彝乡的生活,购买彝乡特产。作为彝绣传承人,我要传承好彝绣、设计更多游客喜爱的产品,宣传家乡,让更多游客到彝乡吃彝餐、穿彝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乔进双梅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马边彝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省乐山市。近年来,当地依托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推出采茶节、火把节等特色活动,进一步催热了旅游业。

“我家乡的旅游资源特别丰富,有美丽的风景、美味的彝餐、漂亮的彝绣,游客很喜欢。”乔进双梅说,非常看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景。要在小、精、美、实用、实惠上下功夫,产品既要突出非遗技艺的精湛,又要让游客觉得实用、实惠,用起来舒心。

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手工刺绣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早在2015年,乔进双梅就牵头成立了马边县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她还开设服务站、培训班,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彝绣制作,并通过线上直播销售等方式,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彝绣、喜欢彝绣,给我带来了很大动力。”乔进双梅说,“彝绣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必须保护和传承好。”

“彝族女孩从小就会刺绣,彝绣的保护传承有很好的基础。”乔进双梅说,一直以来,合作社都在积极开展彝族手工刺绣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一是开展技能培训。在全县分片区、乡镇开展技能培训,目前已经累计培训绣娘超过3万人次。二是开展技艺进校园活动。与县内4所小学、1所初中合作开设彝族刺绣培训班,每周学习一次,为培养传承人打下基础。三是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合作社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2人、县级5人。

乔进双梅不仅心系非遗保护传承,还十分关注家乡的旅游发展。在过去一年的履职调研中,乔进双梅了解到,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文化保留得较好,且自然风光秀丽,可以说有发展旅游的独特条件和良好基础。为此,她建议,开发一条大小凉山旅游环线,向游客讲好大小凉山的历史故事,展现大小凉山的自然美景和浓郁的彝族风情。(中国旅游报记者 李志刚)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