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8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全国各地艺术研究院(所)携手保存戏曲艺术遗产
创建时间:2006-05-11 13:25:25

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全国各地艺术研究院(所)
携手保存戏曲艺术遗产

  2005年1月21日,新年伊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研究院(所)负责人共聚一堂,研讨携手保存戏曲艺术遗产,建立“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汇集、整理、影印出版《中国清代地方戏珍本丛刊》和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三项艺术遗产保护工程。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遗产最丰富、最能反映广大群众喜怒哀乐和审美需求、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戏曲综合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歌舞、文学、音乐、美术、历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它表达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它体现的审美趣味,犹如一种精神血脉,融化和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肌体里,渗透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中。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地强烈冲击,戏曲的生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戏曲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存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同志在发言中指出,据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统计,全国当时有367个戏曲剧种,其中有50多个是新产生的剧种。可是,至今仍在演出的剧种只有267个,其中有不少已经成了“天下第一团”。如再不加紧戏曲剧种的抢救保存工作,将有更多的戏曲剧种的遗产资料不复存在。“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现有丰富的戏曲资料的基础上,用一年半的时间建成。资料库建成后,我国现有剧种的重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代表性剧目及代表性艺术家的代表作,都将搜集其中,寄寓于民间剧团、民间艺人的剧种,以及已消亡但有可能搜集到遗存资料的剧种,也都将搜集其中。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戏曲艺术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抢救、发掘、搜集、整理工作。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各地各民族戏曲遗产的发掘、抢救、整理,记录整理的传统剧目有数万种,还有大量的戏曲音乐曲谱,初步摸清了我国戏曲遗产的家底。第二次是80年代至90年代编纂出版《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这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主持下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戏曲遗产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工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数千万元,参与的戏曲工作者五千多人,搜集的文字资料3亿多字、图片5万多张、戏曲文物数千件。50多年来,我们在戏曲遗产保护和戏曲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对戏曲遗产的搜集、整理、研究偏重于文字,音像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还没有专门和全面地进行过,这给我们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护戏曲文化带来了一定困难。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摄像机运用的普及,为建立“中国戏曲音像资料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长期以来,经中国艺术研究院收集的资料有四万多张戏曲唱片、一万五千多小时的戏曲录音和二千多小时的戏曲录像。这些音像资料为建立“中国戏曲音像资料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音像资料多为京剧等大剧种的,缺少民间小戏和少数民族剧种的音像资料,这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艺术研究院(所)携手合作,将为建立全面体现中国戏曲剧种艺术风貌的戏曲音像资料库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这次会议还研究确定了搜集整理影印出版《中国清代地方珍本丛刊》和编撰《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工作。

  我国戏曲剧目非常丰富,元明清杂剧有数百种,明清传奇剧本有近千种,清代以来的地方戏剧本多达数万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包括杂剧和传奇在内的古典戏曲剧本作了大量的整理出版工作,如影印出版《古本戏曲丛刊》、出版《全元戏曲》、出版校点《六十种曲》等。清代是各地、各民族戏曲剧种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戏曲文化发展的第三次高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各省、市、自治区艺术研究院(所)都收藏了许多清代地方戏的木刻本和抄本,将这些珍贵的戏曲剧本影印出版,不仅能满足各地专家学者研究清代地方戏的需要,填补我国戏曲典籍出版的一项空白,而且,还能扩大我国戏曲文化的影响,为世界戏剧文化宝库增添光彩。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了数百种清代地方戏的刻本和抄本,但多为京剧和梆子等大剧种的,还需要与各省、市、自治区艺术研究院(所)合作,汇集诸多地方戏的刻本和抄本,共同完成《中国清代地方戏珍本丛刊》的汇集、整理、影印出版工作。

  “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的建成,将全面地抢救和保存我国不同戏曲剧种的音像资料,记录下现存的戏曲剧种的表演形态;《中国清代地方珍本丛刊》的影印出版和《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编撰,将为我们最大限度地保留存世的珍贵戏曲文本资料。这项工程,不仅对继承、革新、发展戏曲艺术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保护中华民族的艺术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编辑 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