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6   星期一   农历三月廿八   
杨柳青年画里的中国年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鲲 创建时间:2017-02-06 09:49: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演示年画创作过程(摄影 李鲲)

    农历新年之时,坐落在京杭大运河边的天津杨柳青古镇张灯结彩。这座因运河而兴起的千年古镇,有一张闻名天下的名片——杨柳青年画。新年之际,记者来到这个“年画之乡”,倾听杨柳青年画传承人讲述年画里的中国年。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百年来题材和内容不断丰富,但无论如何演进,都离不开它的核心‘年’字,在我的理解中包含企盼、祥和、吉祥、喜庆。”今年67岁是霍庆顺看起来略显严肃,但一聊起年画立刻滔滔不绝、笑容满面——他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板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在一般人印象中,杨柳青年画主要是憨态可掬的娃娃,提到这一点,霍庆顺表示,杨柳青年画绝不仅仅是娃娃抱大鱼,而是有五大类几百种主题,包括娃娃类、仕女类、民俗类、民间故事类、神像类。

    据霍庆顺介绍,杨柳青年画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在明代因南方的纸张、水彩沿京杭大运河传到这里而发展,在清代进一步兴盛,而在民国,由于战乱等原因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由他父亲霍玉棠创立的“玉成号画庄”是当时仅存的杨柳青年画作坊,在此后的杨柳青年画保护传承工作中,他们家族发挥了重要作用。

    霍庆顺认为,年画是历史的产物,古代年画记录了古代人物的衣着等生活方式,到了民国时期,年画中出现了洋人、洋车。而新中国成立后,年画有了不少创新,“比如《春牛图》中突出了小女孩的形象,改变了旧社会男尊女卑的色彩,再比如《淀上渔歌》《草原英雄小姐妹》,反映了人民生产生活的故事和景象。”霍庆顺说。

    据霍庆顺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父亲的画社里请来了很多连环画作家,一起创作了很多反映新时代的新作品,而现在,霍庆顺和他的子女们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努力试图继续创新年画。

    “其实近年来杨柳青年画的创新并不多,因为我们的观念是年画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离开‘年’字,一味求新可能带来不伦不类的结果。”霍庆顺的二儿子霍树青说,近年来,由于技术的发展,电脑合成的很多所谓的年画流行起来,“消费者并不知道其中的区别,但事实上,这些作品和传统年画相比少了很多味道”。

    杨柳青年画属于木板年画,创作一幅年画需要历时三四个月,完成五道工序:出稿(构图)、雕板、印刷、彩绘、装裱,即通常说的勾、刻、印、绘、裱,“杨柳青年画是一门综合艺术,每道工序都需要去精心学习、仔细体会,学年画就像是上大学,一个杨柳青年画艺人一生中能够学精两道工序就已经难能可贵了。”霍庆顺说。

    霍庆顺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在天津的一些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开设杨柳青年画课程,让学生们对年画有所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一步深造,“很多年轻人专程来到杨柳青镇购买年画,在他们看来,年画是一种高档艺术品。”

    事实上,在杨柳青镇乃至天津地区,过年购买年画已经成为一种民间习俗,霍庆顺说,他记得非常清楚,有一年除夕夜,他的画庄已经歇业,但一位老太太领着孙子敲门,问还能不能进来看看,“老太太的一句话令我非常感动,她说‘过年不看看这年画,感觉这一年都过不好’,融入百姓的生活,这才是年画的精髓。”

  霍庆顺和霍树青都表示,吉祥喜庆、祈福新年的年画应该是中国年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年文化的一部分,他们不想做过多的商业化炒作,只想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