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7   星期二   农历三月廿九   
寻路:“传二代”的守业与创业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学思 创建时间:2016-11-23 15:22:00

陈珩在制作婺州窑作品

 何鹏飞制作的剔犀紫砂杯

非遗保护工作走过了10多年路程,许多过去站在年迈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身旁、稚气未脱的青年如今正在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即将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特别是在传统工艺和传统美术类非遗领域,业界亲切地称这样一群有着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经历的青年人为“传二代”。比起其他同龄人,“传二代”具备成为技艺接班人的更多优势和可能性,但相比他们的父辈,他们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当下,如何守住父辈、师长留下的祖业和技艺,怎样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们正经历着一个艰巨而充满希望的寻路过程。

    父辈的路不可能再走

时光流转,如今的青年已经不可能再回到那个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时代。很多时候,父辈口中的“我们那个时候……”对于“传二代”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努力让传承的技艺与时代接轨。

    “我们的父辈过去很多都是在国有企业上班,凭借着自己对技艺的满腔热情,一直坚守到现在。他们那一代人对物质的追求很少,再加上当时行业的发展也相对稳定,可以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投身创作。”婺州窑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的儿子陈珩说,“对于我们年青一代来说,身上的责任和担当反而更重,我们不仅要研究和恢复传统技艺、创作当代作品、管理家族企业,同时我们还有责任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的项目。”

    对此,绛州剔犀技艺(漆器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俊明之子何鹏飞也表示认同:“或许我们的父辈还可以延续爷爷一辈人走过的路,但到了我们这一代则不可能再走父辈的路。以产品的销售为例,10年前,我们的销售还是以经销商批发的形式为主,而这几年大众的消费偏好更加趋于网络,从淘宝到众筹,再到微信、微博营销。这种变化要求我们在做好作品的基础上,还要做好符合产品定位的包装、产品文案宣传等许多附加工作。”

    当然,改变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让年青一代的传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其中的一道工序是拉丝,过去人们都是将捶打好的细银条用锉子做好尖头,再用拉丝眼板拉丝,而如今更多的银匠开始使用机械拉丝机来完成这个过程。正是因为这种新技术的引用,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才能够打破传男不传女的旧规,将技艺传给了女儿吴春秀。“在过去,对于银匠而言,丝拉得越细东西可能就做得越好,而如今,这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的银饰是否有很好的设计和品质。”吴春秀说。显然,这种变化也对“传二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守业:传承经典 体会神韵

    对于“传二代”,大家寄予了很多的希冀与期望,许多时候,人们期待看到青出于蓝。但是或许是这个时代很难让人沉静下来,“传二代”们交出的答卷有时也并不都尽如人意。

    何鹏飞认为:“守业与创业是年青一代必须直面的问题。而就剔犀技艺而言,我觉得我还需要一个多看、多学、多尝试的过程。”学习平面设计的他,从初中开始,每逢寒暑假都要跟随父亲和老师傅学习剔犀,大学时期,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开始关注云雕与当代艺术元素的结合,研发了镯子、吊坠、烛台等一系列饰品及家居摆件,很受市场好评。但是当毕业后,有了更多时间去深入地研究漆器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朝代漆器作品的特点和神韵后,何鹏飞突然意识到,其实以往的一些创作有时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要更好地把握漆器工艺的韵味和感觉还应该回归传统。

    当下,他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复制传统经典作品上,“因为只有在复制经典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领会不同朝代作品中调漆、刀法等诸多方面的差别。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才能够更好地将学到的东西再延伸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何鹏飞笑谈,制作一件剔犀作品的周期长达一至两年,尽管自己刚刚30岁,但这一生如果一直坚持做,能够创作的作品数量也已经可以预想得到了,所以,踏踏实实地先将传承做好对他而言更为重要。

    创业:搭建行业的金字塔

    尽管十分羡慕何鹏飞能够扎扎实实地做作品,但相比在个人创作中取得突破,婺州窑烧制技艺传承人陈珩认为“传二代”更大的责任在于推动行业的有序发展。

    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地区,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婺州窑的作品多为明器(又称冥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生产酒坛、台灯等日用品,如今则主要以生产艺术瓷为主。“一个窑口要得到更长足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产业结构和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目前在金华,从事婺州窑制作的企业仅有3家,从业人员尚不足百人。尽管我们已经和当地的高校形成了合作机制,每年有20多位大学生会在企业实践,但最后留下的屈指可数。”陈珩认为,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入行,首先要突破仅生产艺术瓷的局限,形成更多元的产品结构。“只有生产出更多元的产品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而有了市场需求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随着从业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作品品类的不断扩充,一个行业才能够构筑起一个良性发展的金字塔结构。”

    因此,自2008年接管父亲的企业开始,陈珩将更多的精力投到构建行业金字塔的工作上,目前他还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建设“婺州窑小镇”,包括婺州窑博物馆、婺州窑非遗传承人工坊、婺州窑主题客栈等。

    来自贵州施秉县的“90后”苗绣传承人龙宇也有着他的创业经,“我们的公司自2006年成立,经过10年的探索,最终总结出‘以商养文,以产品养作品’的经营理念。过去,因为大家看不到做苗绣的市场,所以很多‘80后’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而如今我们通过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养活了苗绣,让大家感觉到通过做苗绣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更多的‘90后’选择留在山村做农艺,而这些年轻人恰恰是使苗绣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的力量源泉。” 其实,无论是回归传统还是为行业发展铺路,这群青年的初衷都是一样的。他们希望非遗的传承之路能够走得更加稳健有力。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