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8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一   
“匠心筑梦烁古今——燕京八绝”展览专题报道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飞仪 江晓雯 创建时间:2016-11-03 15:33:00

编者按  2016年8月9日—11月9日,“匠心筑梦烁古今——燕京八绝”专题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展览内容包括玉雕、牙雕、景泰蓝、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京绣、宫毯这八大工艺门类,即被后人赞誉的“燕京八绝”。参展作品中有一系列极具“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品,也有当代工艺名家在传承、发扬传统技艺基础上富于时代特色的新作。 

一、玉雕

中国的传统玉作有“南玉”和“北玉”之分,以北京为中心的“北玉”,是一种以雄浑庄严的气韵与俏色巧雕的设计所闻名的特种工艺。北京玉雕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玉雕技艺源远流长、深厚精湛,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遮瑕为瑜成为琢玉的重要法则。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状、色泽、质地、纹理和透明度,创作出许多巧夺天工、妙趣天成的珍品。无论在制作流程、器物造型还是构思设计上,处处体现出一种京城特有的皇家风范和文化气息,是原宫廷玉雕工艺的继承和发扬。

玉雕展品 清乾隆 《青玉牵牛花水丞》

玉雕展品 民国 《碧玉双凤耳活环饕餮纹盖炉》

玉雕展品 清乾隆 《青玉山水宴饮图插屏》

玉雕展品 《羊脂玉东方巨龙花熏》  作者:夏长馨


二、牙雕

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均在北京建都,历朝帝王把象牙列为皇家贡品,直至明清两代,牙雕的精华技艺才专为帝王贵胄所有,长期封闭在皇宫高墙之内。来自苏杭、广州等地的牙雕艺人和北京本地工匠在彼此技艺的交融、借鉴以及帝王艺术趣味的影响下,经过几百年的相互磨合、沉淀,形成了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牙雕工艺,呈现出华丽、庄严、富贵、典雅的风格,成为“北派”牙雕的代表。象牙雕刻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牙雕展品 清乾隆 《象牙葡萄纹长方盒》

牙雕展品 《象牙八一起义图摆件》  作者:杨士惠、杨士忠等

牙雕展品 《象牙赤壁夜游图摆件》  作者:杨士忠


三、景泰蓝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这种瓷器器物要先在铜质胎体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再将珐琅质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因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使用的珐琅釉又多以蓝色为主,故得名“景泰蓝”。作为一种宫廷艺术,景泰蓝是明清宫中高贵的装饰艺术品,是皇室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吸收了瓷器工艺,同时大量引进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过程,堪称集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景泰蓝制作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景泰蓝展品 清乾隆 《掐丝珐琅鎏金三足熏炉》

景泰蓝展品 明 《掐丝珐琅八宝纹壶》

景泰蓝展品 清乾隆 《掐丝珐琅鎏金凤纹四足熏炉》


四、雕漆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一种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等不同名目。北京雕漆是一项古老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雕漆技艺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北京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

雕漆展品 《剔红鼎盛中华》  作者:郭鸣、殷秀云、苏启明、宋秀珍等

雕漆展品 清乾隆 《剔红放鹤图宝盒》

雕漆展品 清乾隆 《剔红龙纹圆盒》

五、金漆镶嵌

金漆镶嵌是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已有七千年历史,其工艺品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北京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漆器产区,尤其是元代油漆局、明代果园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等,都为北京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发展到现代,如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从师传系统、工艺技法到艺术风格都直接传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艺术。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金漆镶嵌产品工艺门类繁多,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品种包括器皿、家具、屏风、牌匾、壁饰等,题材也十分广泛。其中,镶嵌类层次清晰,玲珑剔透;彩绘类色彩艳丽,灿如锦绣;雕填类线条流畅,富丽堂皇;刻灰类刀锋犀利,气韵浑厚;断纹类给人以饱经沧桑之感;虎皮漆类五彩斑斓,又似天然成就。

 

金漆镶嵌展品 清 《红木嵌螺钿太师椅》

金漆镶嵌展品 清乾隆 《识文描金银八宝纹漆盒》

金漆镶嵌展品 《仿唐代黑漆龙纹嵌螺钿戗金方盒》


六、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它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而成。花丝镶嵌分为两类:花丝,是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出图案,镶以宝石而成。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已有雏形,明代达到高超艺术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名品不断涌规,很多成为宫廷贡品。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其工艺复杂而且烦琐,大的工艺就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的花丝镶嵌具有明显的宫廷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大方、珠光宝气、富丽堂皇、做工精细、造型新颖优美,多饰以吉祥纹样和传统民族图案,工艺上以编织、堆垒见长,还常用点翠工艺,即把翠鸟的蓝绿色羽毛贴于金银制品之上,效果更佳,在行业内和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

花丝镶嵌展品 清 《嵌宝石“福寿长庆”纹金头饰》

花丝镶嵌展品 清 《衔珠金龙饰》

花丝镶嵌展品 《九龙壁》  作者:袁长君

花丝镶嵌展品 《雀舞太平》  作者:袁长君


七、京绣

京绣历史上称为宫绣,以北京为中心,辐射河北、天津等地,历史上因大量用于宫廷、贵族的服饰、装饰而成名,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宫廷审美的要求使京绣在色彩、图案、针法等艺术表现上形成特殊规范,造型和风格独树一帜,可谓“聚缛细腻而不乱,鲜艳富丽而不俗”,在明清两代达到发展高峰。京绣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辅以绒线或平绣或打籽,遵循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的原则,样式丰富、技法讲究、色彩富丽、装饰性强。京绣的工具有绣针、绣绷、绣架等,绣线为金银线、绒线。主要针技有圈金、平金、打籽等,讲究“气随针走、绣法规范;纹路清晰、针脚均匀;晕色和谐、层次分明;松紧适度、布局合理”。

京绣展品 清光绪 《红缎地绣喜相逢纹女夹袍》

京绣展品 民国 《仿皇帝、皇后大婚礼服》

京绣展品 清光绪 《纳纱绣荷包》


八、宫毯

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的毯儿行,即官坊毯。织毯技术西汉时期开始从西域传入我国,到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地毯制造技术大致成熟。大规模的织毯活动兴盛于元代,明朝的官营织毯机构织造出一批高质量的官坊毯,而到了清代以后,官坊毯的图案渐渐发展变化,反映出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艺术风格。发展至今的北京宫毯作品,在调动多种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宫廷艺术,并向民间拓展。

北京宫毯织造工艺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织毯设备——机梁;二是织毯专用工具和量具;三是织毯的传统工艺,即抽绞地毯和拉绞地毯。北京宫毯图案设计精心、构思完美,选料、配线上乘,加工一丝不苟,既存皇家气派,又有民间韵味,给人无穷的回味与遐思。 

宫毯展品 《盛世龙福盘金毯》  作者:曹艳红、王国英

宫毯展品 《五龙图盘金毯》  作者:曹艳红、王国英

  注:以上内容根据资料综合整理。(摄影:杜丽丽)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