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追寻失落已久的乡音雅曲——宁波国家级“非遗”四明南词的传承之路
来源:宁波日报 作者:周燕波 朱尹莹 创建时间:2016-06-07 09:29:00

  2016年5月14日上午,三位年轻人走进宁波市海曙区文化馆一间音乐教室,来参加四明南词培训班学员招考面试。面试的老师是四明南词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祥源和陈雪芸。虽然报名人数太少有点遗憾,不过他们为现在社会上开始有年轻人喜欢四明南词感到欣慰。

  目前,陈祥源与妻子陈雪芸,精心培育着一批以学生为主的年轻传承人,期望四明南词这朵曲艺奇葩重新绽放,散发清幽之香……

  四明南词 几度兴衰

  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四明南词,又称“宁波文书”,是一种集说、噱、弹、唱、演于一体的说唱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宁波的地方曲艺界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形象的说法:“南词唱华堂,评话进茶坊,走书下农庄。”简练、准确地道出了四明南词、宁波评话、宁波走书这三类典型地方曲艺的不同特色。四明南词辞藻华丽典雅、曲调繁复优美,特别是罕见的支声复调悦耳动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原主席马来法对四明南词评价很高,把它尊为“浙江曲艺中的贵族”,“就像戏曲中的昆曲”。旧时艺人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上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它开始走向大众,常在剧院、书场、大会堂等公共文化场所演出。

  陈祥源解释说,四明南词原本脱胎于明末清初文人雅士之间的丝竹社、诗词歌赋社,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职业性的表演艺术,所以它比其他孕育于乡间田头的曲艺显得含蓄、文雅。四明南词在清道光年间到民国时期十分繁荣,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四明南词消匿隐退。解放后,四明南词又开始复苏繁荣。1959年,宁波成立了戏曲学校(曲艺班),这个班招收培养了两批四明南词的学生,当时才13岁的陈祥源就是第一批考入曲艺班的学生。他拜著名南词艺人柴彬章、俞长寿为师,学习演唱,兼学扬琴、琵琶。1964年毕业后,陈祥源进入宁波市曲艺团,主要从事扬琴伴奏。

  然而,在十年“文革”浩劫中,四明南词跟其他曲艺一样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珍贵的资料、曲目剧本被烧毁了,市曲艺团也解散了,大多数南词艺人被迫改行。1979年,宁波重建曲艺团,四明南词再度迎来生机。1980年前后,励成龙、陈雪芸、陈祥源三人组合常常奔赴各地演出。“四明南词当时还是很受观众欢迎的,我们不但在宁波城乡演出,还到舟山、台州、黄岩等地演出,经常演出的书目有《何文秀》《血藻图》《武必松》等,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陈雪芸回忆当时四明南词的盛景,眼神里仍充满眷恋。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电视节目和流行音乐的兴起,四明南词的观众不断流失。1982年,市曲艺团解散,许多艺人各奔东西。在以后的20多年岁月中,四明南词似乎再也没有机会正式在舞台上呈现了,这朵曲艺之花逐渐枯萎,宁波百姓曾经熟悉的一段段悠扬清雅的乡音唱腔,就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越飘越远,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保护传承 刻不容缓

  2003年,国家启动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程。不能让曾经风华绝代的四明南词成为绝唱!为抢救和保护已属濒危曲种的四明南词,陈祥源组织曲艺班同事励成龙、钱元明、陈雪芸等人搜集四明南词的珍贵资料。从2002年至今,他们编撰、出版了《宁波传统曲艺作品精选·四明南词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丛书·四明南词》等一批书籍,整理、汇集了一批曲谱油印本、手抄本和经典唱段音带、唱片等,整理了《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何文秀》《雨雪亭》等一批四明南词经典书目。陈祥源妻子陈雪芸在这个过程中做了许多辅助工作。例如,在整理《何文秀》书目时,发现其中遗缺了几回书,陈雪芸硬是凭着超人的记忆力,一字一句地把这几回书记录下来,使该书得以完整保存。2006年,陈祥源、励成龙、陈雪芸、钱元明、陈祖蕾、丁德伟6位老艺人自发组建了一个四明南词的演出组,一有机会就去各类文艺活动中展演四明南词。在他们的努力下,人们又听到久违了的四明南词。2008年,四明南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明南词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

  然而,由于四明南词艺人流失太多,演艺荒废太久,整个宁波能娴熟演绎四明南词的老艺人仅剩下陈祥源、陈雪芸、励成龙、钱元明、丁德伟这几个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几个“硕果仅存”的老艺人也陆续迈入古稀之年。“等我们这批人行动不便之后,那四明南词恐怕真的要断代消亡了。”陈祥源每每想到这个问题,总是显得忧心如焚,“以前励成龙还能与陈雪芸搭档演唱,可最近几年他因身体不佳基本上无缘舞台表演了。我和陈雪芸、钱元明商量后决定挑起培养南词传人的重任,不让这门高雅艺术失传。”

  陈祥源说,四明南词有着近百种曲调,词文典雅精深,且表演者既要学会唱,还要掌握三弦、琵琶等民族乐器的弹奏,与其他曲艺相比,它对传承者的文化、音乐素养要求更高,就算有些人喜欢四明南词,但如此高的入门门槛也让他们心存顾虑,甚至打消学艺的念头。因此,四明南词的传承难度可想而知。

  2011年,作为四明南词的保护单位与传承基地,海曙区文化馆面向市民开办了四明南词的非遗讲座课堂,普及、弘扬四明南词的历史文化。这个课堂吸引了一批对四明南词感兴趣的市民。也就在那一年,陈祥源、陈雪芸招到了三名有决心传习四明南词的弟子:退休职工唐雅琴、青年个体户黄敏及小学生邵品愉。不到两年时间,她们在陈雪芸的带领下,在民乐剧场登台演出,上电视台表演……人们依稀看到了四明南词的传承希望。

  稚嫩童音 唱响雅曲

  三位弟子虽然十分热爱四明南词,然而终因年龄过大、工作太忙、学业太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学习时断时续,演艺水平进一步提升遇到瓶颈。陈祥源、陈雪芸想到再扩招一批年轻的弟子。就这样,2013年,郑诗谣、陈禹含、吴怡彤、何骐邑4名小学生成了四明南词传承新苗子。这4名小学生的家长希望孩子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非常支持孩子学习四明南词。

  每逢周六上午,在家长的陪同下,小姑娘们风雨无阻地来到海曙区文化馆,参加四明南词培训班,向陈雪芸学习演唱及琵琶弹奏。陈雪芸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唱腔、曲谱,力求用科学的方法让她们更快地掌握四明南词的学习要领。2014年,这群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在全省“最具地域特色曲艺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展演奖。在陈雪芸、陈祥源的悉心调教下,如今她们已学会了5首四明南词开篇。去年10月,在全市少儿曲艺比赛中,她们边弹边唱表演开篇《蝴蝶姑娘做亲》,成功摘取金奖。

  陈祥源介绍,这几名小姑娘学习蛮努力的,比如,来自华泰小学的陈禹含是湖北人,克服了方言障碍,进步很大。怡江小学的郑诗谣勤学苦练,仅学了半年就能登台演唱。接下来,他们打算趁暑假对这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让她们去冲刺今年的全国少儿曲艺大赛。

  “海定波宁是故乡,墨韵香溢四百载,文脉流芳传佳话……”近日,海曙区文化馆的一个排练厅里,7名稚气未脱的小姑娘怀抱琵琶正襟危坐,在陈雪芸、陈祥源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演唱四明南词开篇《天一阁》。今年4月,海曙区文化馆向社会公开招收四明南词培训班学员,于是,这7名学过声乐、琵琶的小姑娘加入到培训班。“这些孩子中,我们发现了好几个很有表演天赋和发展潜力的好苗子,只要她们能坚持学下去,我想再过两三年,她们就有望登台表演,甚至可以去冲刺比赛。”陈祥源说到这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虽然有了这些正在茁壮成长的新苗,陈祥源却对四明南词的传承仍不敢抱以太乐观的态度。他告诉记者,他今年70岁了,陈雪芸也67岁了,他们的身体、精力一年比一年差,因此尽快培养出一批四明南词好苗子显得尤为迫切。

  传承之路 路在脚下

  近年来,通过报纸宣传、电视节目展播、电台录音、网站讲座、展演等多种媒体平台的传播,并结合校园、社区的示范表演、培训讲座等,“可以说,现在四明南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也引来了好几个自愿学习者。”陈祥源介绍,现在他把传承队伍分成两批,一批是前面提到的小姑娘,另一批就是成年学员。成年学员中,有王真真、朱乐美、胡汉静等人,她们有的是机关工作人员,有的是自由职业者,还有的是陪同孩子学习的家长。在这批成年学员中,像王真真、朱乐美之前学过声乐、甬剧,不但形象、嗓音条件好,而且领悟力强,所以进步神速。“加上她们学习很用心,如王真真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听四明南词的录音,学了几个月,就掌握了好几首开篇演唱,很不容易。”说起“得意弟子”,陈雪芸和陈祥源赞不绝口。

  虽然比起以前,传承前景好了不少,但陈雪芸还是不“满足”。她说,至今能上台演出的也就五六个人,需要再培养出10来个新人,才可以组建一个相对固定、扎实的演出团队。“但愿这次招到的孩子和年轻人中能出几个好苗子,也希望有更多喜欢曲艺的年轻人加入到四明南词的传承队伍里来。”她的言语中透出殷切的期待。

  当陈祥源听说今年宁波外事(文艺)学校要招甬剧专业班学生时,他露出羡慕的神色:“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可能也就剩下10年左右的时间挑这个传承担子了,如果外事学校也能开设四明南词专业班就好了,依我看来,这是培养接班人最快捷、高效的途径了。”他还希望政府部门今后加大扶持力度,最好有规划性对四明南词进行保护。比如,在日常的传承教学中多提供一些传播、弘扬四明南词文化的平台,多提供展演的机会和舞台,并在经费、人员保障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等。

  “四明南词的传承非一朝一夕之事,传承之路还很漫长、艰难,但不管怎么说,在各方的努力下,现在总算有了转机,这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陈祥源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四明南词薪火相传,再现勃勃生机。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