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6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九   
北路壮剧——壮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创建时间:2014-11-15 09:41:00

      当马骨胡的弦子奏响,开场的锣鼓锵锵地敲起来,正在吃饭的会马上丢下饭碗,正在睡觉也会一骨碌爬起来……这被壮家人称为“土戏”且分外喜爱的民间戏剧,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田林)北路壮剧。在他们看来,北路壮剧唱的不止是生旦丑武,演的不止是悲欢离合,她身上流动的是壮族的血脉,每一句唱词都拨动着古往今来每一个壮家乡亲的心弦。

  北路壮剧俗称“土戏”,清乾隆年间始现于田林旧州,是一种有着独特唱腔和表演程式的戏剧形式,以北路壮话咏唱,发展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从老百姓的自娱自乐开始的,最初是用壮语讲故事、唱山歌,经过几代优秀艺人的发展和加工,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戏剧形式,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成形期。北路壮剧于乾隆三十年成形,这个时期从八音坐唱开始,历经板凳戏、门口戏、游院戏、平地 戏、搭台戏等阶段;发展期。嘉庆至道光年间,历经三代艺师,剧种的声腔、演技、剧目、伴奏、舞美都得到较大发展,九个唱腔定型,角色行当齐全;全盛期。从咸丰到光绪末年,北路壮剧进入繁荣兴盛期。当时有戏班25个,剧目180个,唱腔发展到15个。演戏、看戏成为当时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冷落期。“文革”时期,壮剧蒙受巨大损失。戏被禁演、剧本被烧,演出服装被抄或没收,部分艺人被批斗或监禁,壮剧被冷落长达十余年之久;振兴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正确实施,北路壮剧恢复了生机与活力。据1989年统计,当时田林县共有业余文艺团队106个,业余演员2300多人,平均每100个人口中就有1名业余演员,堪称全国之最。

  北路壮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集中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数百年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北路壮剧是伴随着民族的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大多在婚嫁喜庆期间或节日、歌圩才登台演出。北路壮剧具有浓烈的民俗韵味,多采用“乖呀咧”唱腔,“乖呀咧”即壮语“聪明”的意思,艺师们独具匠心,把壮族人民的“聪明”溶入戏曲音乐,且每句唱词都用它来开头和收尾,这是其它剧种所不具有的。北路壮剧的音乐风格古朴,洗练素雅,意味浓烈,曲调方面调式稳固明朗,旋律甜静优美,伴奏乐器马骨胡音色高亢响亮,音色清脆,余韵悠远。演出时,念、唱都用壮语,声腔全部用壮腔,成功地运用本民族的谚语、俚语、格言,修辞上以比喻为主,对仗工整,词汇丰富,语言生动,押韵自然,在戏剧语言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从诞生至今,北路壮剧上演的剧目已达300多个,大多来自北路壮族的生活实践,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达假、丑、恶,思想上符合壮民族的道德规范。剧目的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传统剧有歌颂美满姻缘的《农家宝铁》、《那妯姑娘》;有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罪恶的《文龙与肖尼》、《龙图公案》;有颂扬农民起义和民族英雄的《农智高》、《刘二打番鬼》;有反封建婚姻制度的《四姐下凡》、《血泪姻缘》;有反映人伦道德的《观音堂会母》等。以《西林教案》、《一双布鞋》、《九品官办宴》等为主要剧目的现代剧,在艺术上更是叠彩纷呈,分别在各类比赛中荣获多种奖励,其中《一双布鞋》在2000年获广西第五届剧展三等奖,2002年获中国曹禺小戏创作三等奖;《九品官办宴》在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剧目金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等多个奖项,多次在评奖会上为田林载誉归来,使田林北路壮剧声名远播。

  尽管北路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戏曲形式,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不断侵蚀,包括北路壮剧在内的中国各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

  余韵悠远的马骨胡,明朗的正调唱腔……过去,这些本在壮文化中名声响亮的北路壮剧文化瑰宝,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被人淡忘。在北路壮剧的故乡田林县,北路壮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已经是摆在眼前的紧迫大事。

  “发掘、抢救、保护北路壮剧,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田林县委副书记、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现场总指挥李明诚说。

  近几年来,为使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发展,田林县采取有力措施对其进行挖掘和保护。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北路壮剧的生存现状与未来发展,指示由县文化部门牵头,派出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收集剧目整理并建立档案,做好民间壮剧团的登记管理工作。县文化馆派出工作人员经常下乡辅导民间壮剧团,让农民演员直接受训。同时,拨出资金建戏台、搞创作,为壮剧表演提供广阔舞台。2002年至2003年县政府分别划拨8万元排练壮剧精品剧目《九品官办宴》,并在全国获金奖;2004年,田林县召开“保护民族民间艺术”,打造“北路壮剧之乡”文化品牌会议,邀请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专家光临指导,明确将北路壮剧作为田林县特色文化重点,要求全力进行保护、弘扬;2005年,县政府划拨专款6万元用于普查保护北路壮剧,并将北路壮剧保护列入“十一五”规划,以政府名誉撰写申报项目报告;2006年,广西北路壮剧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田林县委、县人民政府更是将北路壮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到具体的日程阶段,积极开展传统北路壮剧艺术的传授辅导工作,发现和培养优秀壮剧艺术人才,进而推动农村业余壮剧团的恢复和发展。“北路壮剧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还是在于传承人的保护问题,这种保护是通过对传承人——壮剧艺师的保护以达到保护整个壮剧的艺术思想、历史传承的程序和脉络。”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广西壮学学会会长覃乃昌研究员如是认为,田林县对此也是深刻感悟。2007年,田林县挂牌成立壮路北剧艺术学校,聘请北路壮剧第十代传人闭克坚为学校名誉校长,由资深壮剧艺师担任老师,不断培养新的壮剧演员和乐手,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北路壮剧的生存和传承难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发展北路壮剧,田林县党委、政府以“北路壮剧的发源地”为旗帜,积极打造具有当地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2007年4月,田林县成功举办盛大的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参演人员500多人次,观众达5万多人次。

  在“壮剧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上,北路壮剧的魅力“迷倒”了来自中央、自治区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们在会上进行了热烈讨论。

  “以一个县为单位举办艺术节,既令人感到意外,又令人感到惊喜。田林还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却能以前瞩性的眼光,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心,以文化影响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梁庭望在会上激动地说,“从我多年的研究来看,北路壮剧在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大家庭里,已经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田林县的北路壮剧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音乐系统,包括弦乐、打击乐和弹拨乐,另外舞台上演员的台步的指法都很规范,并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云南的北路壮剧也深受其影响。”

  著名壮剧艺术研究者、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潘其旭研究员指出,壮剧不但具有壮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而且这个文化价值还具有国际性。越南北部的岱族、侬族也唱壮剧,越南国家电视台和电台也播放壮剧,壮语和东南亚壮泰语民族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壮剧的保护和发展,对这些民族也具有文化辐射的意义。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覃德清教授谈了三点感动:对田林县委县政府及时举办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北路壮剧的博大精深、群众们对壮剧文化的热情感到感动……

  北路壮剧是壮民族断不了的文化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谭志湘记得,在去年的广西田林北路壮剧艺术节上,一位老大爷不仅冒雨看演出,还拿着一个录音机放到舞台边去录音。更让谭志湘感动的是,为了不让录音机被雨水淋湿,老大爷还把身上的雨衣脱下,给录音机披上……“北路壮剧的根就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谭志湘说道,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喜爱北路壮剧这门艺术。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喜爱成就了北路壮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曾有专家如此断言。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田林)北路壮剧穿越300多年厚重的历史,又热烈地绽放在人们眼前时,她告诉我们的是:壮民族的传统艺术没有没落,壮民族的经典文化世代传承。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