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两大非遗的相遇——粤语梵剧《璎珞传》首演成功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李婉露 唐远贵 创建时间:2014-11-03 08:56:00

  两大非遗的相遇——粤语梵剧《璎珞传》首演成功

记者采访《璎珞传》舞蹈编导――金珊珊

两大非遗的相遇——粤语梵剧《璎珞传》首演成功

记者采访《璎珞传》艺术总监毛小雨

两大非遗的相遇——粤语梵剧《璎珞传》首演成功

记者采访《璎珞传》译者王彤

两大非遗的相遇——粤语梵剧《璎珞传》首演成功

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高志远接受采访

      10月24日晚八点,2014中国-东盟戏剧周的重点剧目,根据印度戒日王创作的梵剧改编的同名粤剧《璎珞传》在南宁剧院进行了首演。

  粤剧是两广地区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同时也是世界级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璎珞传》则是诞生于1400年前的古国印度,它的作者戒日王是印度历史上的著名君主,对推动中印交流亦做出过突出贡献。中国唐朝高僧玄奘在印度游学期间,与戒日王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他在著作《大唐西域记》中也详细记载了戒日王的功绩。一部古老的印度梵剧,一种古老的中国戏曲形式,它们是如何跨越了文化和时空结合在一起的,又擦出了怎样的火花呢?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毛小雨少时曾到印度留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印度戏剧的研究,同时他也是中国戏曲研究界的翘楚。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戏剧鲜有登上中国的舞台,而梵剧更是在印度都难觅其踪。将梵剧带到中国舞台上是毛小雨长期以来的愿望。他说:“我以往在印度学习过,研究过梵剧,有一个理想就是能把这两个伟大的文明,两种伟大的非物质遗产艺术形式能够进行一个有机的结合。“

  在毛小雨看来,中国南方的传统戏曲感情细腻,这与梵剧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歌舞也是两大剧种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改编是可行的。如果能用中国戏曲的形式再现印度梵剧,不仅仅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尝试,也将赋予两种艺术形式新的生命力。

  在毛小雨看来《璎珞传》的原作者戒日王与中国大师玄奘的渊源以及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使这部剧成为了最适合中国舞台的选择。而毛小雨的学生王彤恰好在几年前翻译了中文版的《璎珞传》。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的王彤因为对戏剧的喜爱,放弃了别人羡慕的公职报考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开始了对东方戏剧特别是印度戏剧的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王彤接触到了英文译本的《璎珞传》,并被它的艺术性所折服。她发现在中国还没有《璎珞传》的译本,于是在参考了大量英文译本之后,王彤翻译完成了中文的《璎珞传》。同时,她也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戒日王的生平以及艺术创作进行了研究,并于2013年一月份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名为《戒日王戏剧研究》的论文,该论文还获得了当年艺术研究院优秀硕士论文奖。

  于是,在导师的帮助下,王彤按照中国戏曲的剧本格式,将自己翻译的《璎珞传》进行了改写。

  然而,虽然大家对梵剧与中国戏曲的结合这一想法兴奋不已,但实施起来却并非一帆风顺,从剧本创作开始,创作团队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最初,王彤改写的是一个昆曲的剧本,然而舞台实践证明,根本没办法演出,于是,又开始了粤剧剧本的创作尝试。粤剧,顾名思义是使用粤语演唱的戏曲。粤语的发音与普通话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中国传统戏曲的台词又要求合辙押韵,尤其是粤剧的唱词还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书写,这就意味着改编出来的台词既要句子长短符合要求,最后的字尾还要按照粤语发音押韵。用毛小雨老师的话说,就像是“带着镣铐跳舞”。

  除此之外,梵语原作本身的长度也不符合中国舞台演出的要求,王彤介绍说:“两种戏剧形式的差距还是挺大的,因为梵剧的剧本在过去演出的时候写的都非常的长,基本上都是要演好几天。现在要改编成两个半小时左右的演出,就要进行大幅度的删减。”

  最终,在粤剧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个剧本前前后后修改了15次才成型。剧本创作完成之后就进入了排演阶段。尽管两种戏剧都有舞蹈和演唱的表现形式,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不尽相同。为了能够更好的呈现舞台效果,剧组请来了印度舞蹈的专家金珊珊作为此次演出的舞蹈编导。但即便是编舞经验丰富的金珊珊,也不禁觉得这一次的编排难度极大。她说:“这个事情开始的想法特别好,但真正实施起来不容易。因为大家知道,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虽同为东方的文化,但他有各自的特点,非常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把印度的舞蹈结合到中国粤剧的唱腔里面来,同时在各个方面,服装的融合,我和导演做了很多的尝试。第一版排出来,大家都很不满意,因为就觉得各是各,印度舞蹈是舞蹈,中国唱腔是唱腔,中间音乐的转接也是特别的别扭,所以想了很多的办法让它融合在一起,和谐统一的共处在一个空间里面。”

  音乐的问题解决了,下面就是舞蹈动作了。参与本次演出的都是地地道道的粤剧演员,一点印度舞蹈的基础都没有。为了排练,金珊珊往返南宁北京四次,每次都待一个月。每天早上,都要对粤剧演员进行印度舞的基础训练。印度舞蹈有个基本姿态就是半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双脚有力击打地面。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月的时间演员们每天都要进行半个小时训练。

  同时为了呈现好的舞台效果,金珊珊亲自前往印度的多个城市,定做了舞台服装。演出前几天,她在印度的朋友又亲自带着这些服装坐飞机到南宁,亲手送到了演员们的手上。

  剧本的改编,音乐和舞蹈的改编,服装的设计,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到最终作出一个作品,一年多的时间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努力,而这一切在10月24日的首演上都收到了完美的回报。布景华丽的舞台上,身着艳丽印度传统服装的演员们,用粤剧的委婉唱腔为我们演绎了璎珞公主和优填王的动人爱情故事。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每一幕结束观众席上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最后,演员们也是跳着欢快的印度舞蹈谢幕的,看到这一幕观众们也不仅跟着一起“手舞足蹈”起来。

  南宁的观众对这个来自印度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观众张小姐是个粤剧爱好者,有时间的时候总会到剧院看场演出。对于粤剧《璎珞传》她也是十分喜欢。她说:“这个它是结合了印度(梵剧)和粤剧,我觉得是很新颖的。衣服的华丽,灯光色彩,视觉上和听觉上都是耳目一新。传统的粤剧增加了异国风情,我觉得不错,听掌声就知道了.”

  而从印度远道而来的观众桑杰·乔达摩则直言自己没想到演出会如此精彩。他说:“没想到在这里(南宁)能够欣赏到这场演出,中国艺术家把印度的传统文化带到中国,(演出)非常棒!希望今后能举办更多的此类演出,扩大两国的文化交流,让两国民众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和思想,从而增进印中友谊。”


  当晚,印度驻广东领事馆总领事高志远也到场观看了演出。在广东期间,他也对粤剧耳濡目染,听了不少。对于自己国家的梵剧用粤剧的形式再生在舞台上这一尝试,高志远也给予了肯定和赞许。他说:“今天的演出非常棒!印度梵剧用中国戏曲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我们两国的文化在此进行了无距离地触碰,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场演出。它让今天在场的印度人和中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文化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古老的梵剧通过中国的艺术形式同样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两大非物质文化的相遇,犹如天际两颗明亮的星星一般,交汇灿烂,照亮了东方的天空。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