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7   星期二   农历三月廿九   
别让一个人带走一个非遗项目
作者:4232 创建时间:2014-07-15 11:31:00



别让一个人带走一个非遗项目
 

    2月25日,太原莲花落创始人、表演艺术家曹强突然离世,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原莲花落的唯一传承人,曹强先生故去后,谁能担起将莲花落继续发扬光大的重任,谁能接过曹强手中的接力棒?让喜爱这门艺术的人在悲挽之余,难免不做一些反思。而实际上,我省很多非物质遗产项目中,像曹强先生是某个项目唯一继承人的情况,并不是孤例。它们如何被保护,如何能发展?

    类似情况很多不少项目会就此失传

    山西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个共性,那就是年事已高。从第四批公布的人数来看,国家级的传承人106人,可惜随着晋剧传承人牛桂英、翼城花鼓传承人杨作梁、祁太秧歌传承人苗根生,以及莲花落传承人曹强的相继去世,国家级“大师”已成为102人。年龄是不可规避的话题,传承人突然离世,不少项目也许会就此失传。

    中国素有以长为尊的习惯,更何况,老艺术家因为从业日久,技艺精湛,德高望重,在评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时自然会有优势。这样一来,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基本上成了“长老团”。从前三批公布的名单中来看,目前全省90岁以上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80岁至89岁10人,70岁至79岁21人,60岁至69岁13人,真正处在中青年阶段的(45岁至19岁)只有5人,因此绝大多数掌握非遗高精尖技术的,还都是老人家。如果他们带出徒弟来,项目就能传下去,否则项目就处在濒临绝迹的境地了。

    此外,在非遗的评选项目中,大约分为7项,其中口头技艺类是最难传承的。弟子们限于学习时间和个人天赋,真正能够学到精髓,能够继承老一辈人衣钵,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正是考虑到传承人年事已高、口头项目难以传承的特点,相关部门无奈利用录影、录像的方式把非遗项目保存了下来,然而,谁能看着录像就完全领悟,这门技艺呢?

    如不是养家糊口谁还把非遗当回事?

    非遗传承难,还难在从业人数上。传统的文化催生了传统的技艺,如今时代变了,传统文化一直在改革变异,传统的技艺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很多人也许会喜欢,但并不会将它视为职业。

    几年前,我到襄垣采访过襄垣鼓书,这门口头技艺之所以能传承下来,是因为大多数的从业者是盲人,他们得靠它维持生计。当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俊川已经74岁高龄,老人家惟一的心愿,就是想写本书,把鼓书的脉络和发展记录下来,他“怕就怕自己一蹬腿,把肚子里的东西也埋进黄土”。为了这个心愿,老人家还专门找人把自己的盲文翻译过来。那次采访让我很感慨,因为当地会襄垣鼓书的人不多了,即便是视力有缺陷的,也去学盲人按摩了,觉得那个比说书来钱快。有人提出想跟王俊川学习,可是他就怕这种口口相传的东西不好教,也担心年轻人坚持不下来。

    为什么没人学?为什么没人能坚持?王俊川说鼓书,是因为要靠这门技艺养家糊口;曹强说莲花落,是因为他可以到四面八方演出……然而,时至今日,谁还会把这些当成养家糊口的技能?相比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而言,做个澄泥砚、推光漆,都能在旅游景点卖出去,而年轻人就是学会说唱了,谁敢或者说是谁愿意在路上摆个摊卖艺?谁又有自信走进剧院能像德云社一样火?于是只把唱戏、说书当成了一个业余爱好,能在单位的晚会上露露脸就不错了。

    有了退路,不再把它当做安身立命的本领,那自然不会精雕细刻,潜心琢磨这技艺了,这也让老一辈人故去后,有关部门选择起传承人来困难重重。

    国家传承人评选有规定该建更多的传习所

    要想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必须经过层层选拔。

    根据相关规定,要想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首先要能熟练掌握传承的技艺,有传承的谱系,并且要在一定区域内有影响力,而且还要具备培养后继人才的能力。说实话,这些条件不是很苛刻,但是能做到的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

    之前,在龙城举办的“曹强杯”莲花落大赛,能说会道的人不少,能像模像样说了莲花落的人也不少,但是要说创作的话,估计很多人都会往后缩。曹强先生曾经请我省曲艺家王秀春写过莲花落的段子,但在王秀春看来,创作这事太难了,写莲花落比写一段相声要难得多,所以在王秀春的职业生涯中,仅仅写过一段莲花落作品。大家尚且如此,普通人更不用说了。

    对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而言,国家每年为他们下发1万元专项经费,这笔钱的使用权归传承人所有,他们可以作为自己的生活补贴,也可以用作传承费用。但是,一年一万传承一个项目,还是杯水车薪了。

    最好的办法是开设传习所。项目落户的单位可以提出立项,向国家申请经费,成立传习所。有了这个阵地,传承人才能更好地将自己所学的,传给真正需要的人。只是,现在这样的传习所寥寥无几。

    所以,当我们在为传承人的陨落扼腕叹息的时候,更应该思考,把一个项目的生存寄托到一两个大师身上,是否恰当?政府部门、社会和公众能为非遗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来源:山西晚报网)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