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非遗保护:不失精髓 不断创新
作者:4040 创建时间:2013-07-16 08:40:00



非遗保护:不失精髓 不断创新

张逢学展示造楮皮纸的原料和成品

精美蜀绣

    签约142.3亿元,拉动成都当地各类消费42亿元……7月8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了第四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一组权威数据,这一数据令人欣喜与振奋。

  6月15日至23日,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来自国内外的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到了成都,让广大民众享受了一次文化饕餮盛宴。本届非遗节的主题为“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围绕这一主旨,本届非遗节首次设立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成果展”,以凸显我国和我省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显著成绩。

  通过这些展览可以看出,近年来我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确是成绩斐然,不过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省内的一些非遗项目同样存在着传承困难,创新保护和生产性保护把握失衡的状况。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究竟路在何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非遗传承人。

  问题篇

  民间“记忆”需要被保护

  从宣纸到苏绣再到钧窑、从宜兴紫砂到衡水内画再到景泰蓝、唐三彩……在本届非遗节期间,逾40个国家级和省级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向游客展示了近年来全国各地在非遗保护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东阿阿胶展区,游客们可以了解到阿胶的制作历史、学习到辨识阿胶的正确方法;在苏绣展区,由国家级苏绣传承人完成的一幅幅宛若油画般的苏绣作品,不仅赏心悦目,其背后还代表着苏绣产业年创收30亿元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蜀锦织绣展区,省级蜀锦传承人在仿古的花楼木织机上为参观者演示蜀锦织造历程……

  不过在整个展厅内,有一个展区稍显“另类”。这个展区中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他们是来自西安长安区兴隆乡北张村的一对父子,其中父亲叫张逢学,是楮皮纸制造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所以我们这次专门来参加非遗节,为的就是要把楮皮纸制作流程展示给大家,以保护这项传统技艺。”年逾70岁的张逢学打小便跟随父辈学习制作楮皮纸,据他介绍这项技艺在北张村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当地的纸匠们曾经以能用东汉年间最完整的流程来制造纯天然的楮皮纸为傲。然而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这项传统工艺因工序繁琐复杂,产量又极为有限,便渐渐在村里 “绝迹”。作为传承人的张逢学,只找到了自己的儿子来继承这门手艺。

  所幸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楮皮纸制造技艺的传承保护,张逢学也因此成了 “空中飞人”,常常在国内各地展示楮皮纸制造技艺,还曾飞到过美国、欧洲等地进行文化交流。但全国很多地方包括四川,还有很多的非遗项目,也正面临着渐被遗忘的困境。

  “任何非遗项目的产生,其实都和当时的历史环境与生活需求息息相关。”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哈亦琦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之所以当下特别提出要传承和保护非遗项目,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很多非遗项目都难以做到“与时俱进”。类似景泰蓝、唐三彩等传统工艺,由于其本身就具有较好的社会接受度,所以稍加生产性保护就能较好地传承下去。而一些传统工艺在一定区域内仍被当地所需求,所以其传承也不存在太大问题,例如在浙江瑞安,当地老百姓还非常流行用活字印刷术刻印族谱,所以这项技艺在当地还很有“市场”。两相比较之下,那些和现代社会已经“脱节”的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由于社会接受度低面临濒危,因此对于他们的传承和保护应该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哈亦琦表示:“对于那些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的,就应该着力去抢救,帮助这些民间技艺和艺术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而一些完全为现代社会不需要的非遗项目,可以考虑让其进入博物馆,以记载的方式保存下来。”作为北京的著名民间艺术家,哈亦琦也是哈氏风筝的第四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全国各地仍有放风筝的习俗,但随着现代生活的冲击,哈氏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问题,“找到传承人,并进行口传身授固然重要,但是传承并不能只局限于活态的方式。”

  目前,哈亦琦计划将相关工艺流程用图文的方式保留下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存这项技艺。”

  出路篇

  传承不能离失了“精髓”

  “这是太阳神鸟,是我们古蜀文明的象征,我用了晕针、纱针等蜀绣针法来绣。”6月17日,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的“成都妇女灵活就业成果展”展区内,来自成都青羊区的48岁妇女李桂红向记者介绍了自己正在绣的一幅作品。

  在本届非遗节上,“成都妇女灵活就业成果展”吸引了无数目光,而将蜀绣技艺的传承和当地妇女灵活就业有效结合以实现“生产性保护”这一目标,是近年来成都市在传承保护非遗项目方面的一大亮点。值得一提的是,以保护传承蜀绣为基础,目前成都市已直接帮助近4万名妇女居家就业,实现总产值近7亿元。

  这一举措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因为其不仅制造了巨大的价值,还将“生产性保护”这一主旨融入其中。按照去年文化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对非遗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是要“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特定规律,有利于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

  “也就是说,‘生产性保护’要重在‘保护’二字。”对此哈亦琦表示,生产性保护是要完整地恢复和重建非遗项目的生产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施非遗保护所要求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弘扬和振兴等。而从前几年的蜀绣振兴,到如今成都发展妇女居家就业,都是在不丢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来解决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难题。哈亦琦更强调说:“现在有一些看法,认为所谓‘生产性保护’就是要发展产业,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不是单单做成产品去买,而是不能离失了其本身的精髓,即传统的技艺、美术等。”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了,“生产性保护”是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虽然“生产性保护”这一方式主要是在传统艺术、工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但是对于所有的非遗项目来讲,以传承发展为基础,立足“保护”才是根本。

  创新篇

  将现代和传统有机结合

  “我们现在不仅生产传统样式的砚台,也做了些创新。”6月18日,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的“非遗传统文化技艺街区”里,中国苴却砚馆馆长王涌向记者谈起了该馆的一些发展状况。

  产自攀枝花的苴却砚,其制造工艺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这一砚台的制造须用攀枝花当地特有的石材制造,上面既有奇特的石眼,又有丰富绚丽的石纹,故而较为珍惜,价格也因此不菲。记者在展馆内看到,一个制作精美的苴却砚价格约在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有的价格甚至要几十万元。

  王涌说,对于苴却砚的传承也需要在“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实现,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只生产价格高昂的产品,市场接受度可想而知。所以盲目的生产不可推行,必须要有适当的创新和合理的开发。所以他们在保持苴却砚的传统工艺和材料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了创新开发,制作了一些更加小巧的砚台,并且让这些砚台进入校园,为学生研习书法所用,从而起到更好的传承发展作用。

  在本届非遗节上记者还看到了不少创新传承的例子:一副精美绝伦的蜀锦织造作品,不仅用到了传统织造技艺,还用到了数字化的机器;一组精巧的河北衡水内画鼻烟壶,其画面不再是传统的花鸟,而是讲述了一个“禅意”故事,并将西方油画和中国水墨画的特色都融入其中;东阿阿胶通过科技革新不仅要制作传统阿胶,还研发出了阿胶糕、阿胶胶囊、阿胶口服液等一系列产品……

  “创新性保护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也是最具文化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表示,“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非遗一方面需要保持其原有神韵,另一方面则要贴合当下的生活环境,契合人们的需求。传统工艺源于生产实践,如果固守传统、不知变通,会导致其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与群众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创新地将现代技术、审美和传统非遗项目进行有机结合,对于传承这些非遗项目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来源: 四川在线)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