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6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九   
他们老去,技艺即刻凋零
创建时间:2012-07-05 13:51:00

他们老去,技艺即刻凋零 
 

    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多在70岁以上,甚至更老。他们可能是农耕时代最后一代保持历史原真的传承者,但他们的技艺大多后继乏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近年来文化建设中极具特色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重点领域……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所以我们强调抢救性保护,避免人亡艺绝。”日前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上,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谈到非遗保护工作时,再次强调了部分非遗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由于历史传承客观原因,使对其实施抢救性保护、避免“人亡艺绝”成为第一要务,传承人老龄化日益成为困扰非遗抢救保护的突出问题。

    “人亡艺绝”绝非危言

    2008年2月28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在北京举行。551名传承人中有两位在评定期间就已谢世,他们分别是川剧六大传承人之一的陈安业、苏剧两大传承人之一的蒋玉芳,去世时一位71岁,一位86岁。

    到2009年6月,文化部已连续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488名,目前已去世100余位。首批226人中60岁以上(不包括60岁)的约占91%,第二批551人中60岁以上的约占71%,第三批711人中60岁以上的约占78%。其中,在第三批传统戏剧类的196位代表性传承人里,60岁以下的仅有19人。

    在近期举行的上海纪念《非遗法》实施一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说:“上海的三林瓷刻、上海花样经、扁担戏、鲁庵印泥制作技艺等不少非遗项目都存在传承人年龄老化、年轻人参与意愿不足的问题,如浦东说书,传承人施春年去世后,现在已无传人。”

    “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多在70岁以上,甚至更老。他们是农耕时代最后一代保持历史原真的传承者,但他们多数孤老无助,后继乏人。人亡歌息,时有出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担忧地表示,“非遗的本质是生命性的,即活态的;一旦失去活态,便不再是非遗。”

    为何传承后继乏人

    近日,6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京荣获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据了解,为了提升“薪传奖”的业内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该奖项的主办者自下而上,严格筛选、层层把关,将传承人从事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及传承活动的内容、传承方式及社会影响作为重要考核标准。

    然而,当下我国非遗常见的三种传承方式——家族式、师徒式、社会化传承,由于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大都难以为继。

    “我的小女儿邰高娣是凤翔木版年画的第21代传人。”陕西凤翔年画第20代传人邰立平年过六旬,但最初邰高娣只把制作年画当做业余爱好,年画里表现的古老故事和承载的悠久传统,距离当代的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

    凤翔木版年画后继乏人的情况曾让邰立平颇为着急。他还曾在报纸上刊登“招徒启事”。后来,报社物色了6位,他自己物色了1位,7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徒弟们一开始每周六跟他学,后来由于工作较忙改为两三个星期来一趟,再后来两个月一趟,最后还剩下3位。让邰立平忧虑的是,徒弟们不可能把年画作为专业去做。

    与邰立平为后继乏人担忧而自寻学徒相似,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福州脱胎漆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76岁的郑益坤为了吸引年轻学徒学习,甚至将自己的积蓄、收入全部花在漆艺和学徒身上,但由于工艺程序复杂、市场萎缩和家长反对,最终学徒们大都另谋出路。

    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非遗的重视,社会化传承这一方式逐渐普遍起来,但有些传承人却忙于应酬,无暇认真带徒弟,出现了“传承人不带徒弟,带徒弟的不是传承人”的怪现象。虽然有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与学校建立合作教学关系,但真正有天赋适合传承的学生不多,就算有的学生资质不错,能否坚持下去又是一道坎。

    “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去”是莆仙戏名旦、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少媛最为头痛的事情。几年前,到莆田艺校当校长的她,一心想培养一批后起之秀来接班。然而,现实却让她很无奈:学校培养了两届学员共35名,几年下来,34个都改行了。

    应对之策在哪里

    在日本、韩国这些在国际上被认为非遗保护较好的国家,每项非遗都有不少专家进行精心的跟踪性研究,一对一地想方设法使其保存并传衍。

    可喜的是,浙江省在对婺剧的保护中,就建立了本省、本市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组,请他们为婺剧的发展传承出谋划策。

    有专家认为,每一项非遗都弥足珍贵,也都有自己的“个性”,其传承面对各自不同的现实问题,政府作为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应当邀请和组织专家参与每一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传承人的关心更要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李  颖)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