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1-01   星期五   农历十月初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一)
创建时间:2009-06-16 14:47:0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一)

 

    2009年6月13日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一台旨在宣传和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介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内涵及独特魅力,邀请了全国各地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类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参演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演出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

    此次演出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总策划:张庆善,艺术总监:资华筠、田青,总导演:明文军,导演:江靖弋、曹瑜,撰稿:许锐、黄际影,主持:英格玛、何鑫。

    一、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141号:基诺大鼓舞

    群  舞:《基诺大鼓舞》

    表演者:何桂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建军、杰布鲁等

    艺术指导:马文静

    云南省文化厅选送

    基诺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大鼓的周边嵌有数十根细木棍,形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为“太阳鼓”。

    “太阳鼓”于基诺族而言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崇拜、一种图腾,是基诺族的神圣之物。

    民间传说,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大鼓,让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因此,基诺族人民世世代代跳大鼓舞,以纪念阿麦腰白,并将大鼓供在卓巴(寨老)家中视为神物。

    二、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631号: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

    女声独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想念你我的歌声》

    表演者:库丽巴合提• 哈子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选送

    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由乐曲(奎依)、弹唱音乐、民间舞蹈音乐、演奏方法与技巧、乐器与制作工艺五大部分组成,安既可用于歌者的自弹自唱,又可用于舞者的伴奏,还可以独奏、齐奏、合奏等器乐形式展示。

    冬布拉是哈萨克族代表性的弹拨乐器。哈萨克族有句谚语说,“阿肯是世界上的夜莺,冬布拉手是人间的骏马”。哈萨克族把冬不拉当成生活中的密友良伴,在毡房的壁毯或箱柜上,都悬挂或摆放着冬不拉,冬布拉音域不高,但节奏鲜明,音色动听,在哈萨克族几乎家家都有,人人会弹会唱。冬不拉伴随着哈萨克人的生活,伴随着牧羊人飘动的篝火,诉说着草原上的故事。

    三、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51号:花儿

    男女对唱:《直令》《水红花令》《尕马令》《沙燕绕令》《白牡丹令》

    表演者:向国安、童守荣

    艺术指导:马得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选送

    花儿又名“少年”,是广泛流传于青、甘、宁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变体甚多。形式上有慢调和快调。慢调唱起来高亢、悠长,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快调多相对紧凑短小。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

    花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得林从十三岁开始学唱花儿,几十年来,他不断学习花儿演唱,并逐步掌握了大通地区流传的各种曲令。其花儿创作既具有山民的淳朴,又有文人的灵动,作品真实、形象、生动,唱起来婉转、幽雅,极具艺术感染力。

    四、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34号:蒙古族长调民歌

    女声独唱:《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表演者:巴德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选送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长调的旋律悠长、宽广,犹如不断流淌的河水。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载体。2005年11月,中蒙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巴德玛,全面掌握了阿拉善蒙古长调民歌的四种主要演唱风格,其歌声明亮高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和特点。其演唱曲目《富饶辽阔的阿拉善》是在庆典欢乐之昌,盛赞保卫祖国边陲英雄功德的歌曲。曲调辽阔开朗,节奏自如悠长,气息深厚,多达七、八度大跳,有极浓郁的草原风味。

编辑: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