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9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二   
一个常识 此二人转非彼二人转
作者:1803 创建时间:2009-03-25 10:03:00

一个常识 此二人转非彼二人转

 

 

 

    如果说“小沈阳”是当下最流行的网络搜索语,那么冠在他名字之前的“二人转”,也跟随着他一起火遍了全国。许多观众把观看小沈阳的演出,直呼为“去看二人转”。小沈阳的“职称”至今依然是“二人转演员”。然而,我们看到的真的是二人转吗?二人转艺术真的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吗?在一片火爆的插科打诨中被湮没了本来面目的二人转,在声名鹊起之际,却也被遗忘得更加彻底。

  跑偏了的“二人转”

  上周最惹人猜度的娱乐新闻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来沈阳观看二人转的消息,随着张大导演一行离沈回京,此前一直盛传小沈阳将成为“谋男郎”一事,在3月21日也终于有了定论,赵本山的新闻发言人高大宽对外透露,小沈阳确定将主演张艺谋的新作。

  本来已经稍显冷却的“小沈阳”热风,又开始有了新的“气流”。二人转演员小沈阳即将成为电影演员小沈阳。不过,小沈阳毕竟刚刚成名,与他的师傅赵本山不同,别说是电影演员,甚至就连小品演员的头衔都很少加诸在小沈阳的头上,更多的人依然习惯称呼他为二人转演员,把他的表演定义为二人转演出。

  早在小沈阳红遍全国之前,在东北许多城市的剧场里,和小沈阳一样的二人转演员们都在进行类似模式的表演。穿着小花袄和跑偏了的裤子上台的二人转演员,显然,小沈阳并不是头一个。

  进入21世纪以来,在赵本山的大力推动下,二人转的知名度逐年上升。不仅是北方老百姓,渐渐地,甚至南方省市的观众也开始注意到二人转,只不过,他们所认识的二人转,已经转型为以搞笑、忽悠、模仿秀、奇装异服等等元素为特征的杂糅式综合舞台表演形式。熟悉二人转的老百姓发现,记忆中的二人转越来越不像二人转了。几个串联的笑话、几首模仿的流行歌曲、几句嘲笑自己嘲笑别人的对话,再来一身一看就想笑的打扮,一段剧场里的二人转节目就这样搞定了。小沈阳便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集大成者。在观众们还来不及知道二人转是什么的时候,已经被想当然地告知:这就是二人转。

  记者连续几晚在沈阳中街刘老根大舞台随机采访观看演出的观众,所有接受采访的人都称自己是来看“二人转”的,他们最期待看到的是穿着碎花布衫、头上别着两个小发卡的小沈阳。但是,几乎没人说得出什么是二人转,“这里演的不就是二人转吗?”这是大多数人给记者的回答。是呀,究竟什么是二人转?在铺天盖地的有关小沈阳的新闻报道里,已经习惯了用二人转来修饰小沈阳的名字,又或者根本是已经把小沈阳作为二人转的代名词。于是,铁岭、朝阳、锦州等地的一些农村学生开始将模仿小沈阳作为学习二人转的开端;于是,在大大小小的剧场里,能够模仿小沈阳的造型和腔调的二人转演员,行情最好,最受欢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理所当然地认定,那就是二人转。

  现代二人转、新型二人转、绿色二人转等等带着修饰语的名称为变异了的二人转寻找着新的定位,但是,在“推广二人转”、“宣传二人转”的口号声中,表演二人转出身的演员们却距离纯粹的二人转越来越远。不久前,北京电视台《非常故事汇》栏目邀请著名歌星韩红对小沈阳进行专访,小沈阳在节目中施展了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但是,跟传统二人转的技艺似乎一直搭不上关系。上星期,江苏卫视连续四天在晚间黄金时段安排播出小沈阳特别节目,节目中邀请喜爱小沈阳的观众模仿他的演出,当中没有一位是模仿小沈阳的二人转演出。许多现象表明,当下所谓的“二人转”其实是跑偏了的二人转,观众认识的并不是纯粹的二人转,而二人转表演中的许多传统精华也正在加速流失。

  二人转真的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吗?

  许多音像店都把二人转表演的音像制品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记者到楼下的小卖店买东西,也常常见到许多人围在小卖店的袖珍电视前观看二人转表演。不过,请注意,这里所说的二人转,依然是形式杂糅的变异了的二人转。即便是东北的老百姓,大概也已经模糊了对二人转的固有印象。

  自二人转诞生以来,距今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了。 2006年,二人转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事实上,中国的老百姓对于二人转的认知依然是一知半解,评价更是褒贬不一。著名学者吕钦文曾经表示,人们之所以对二人转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是因为大众对二人转这种文化现象还没有形成系统、理性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关二人转的研究、批评和理论建树也十分匮乏。

  2007年9月,吉林省文艺理论家田子馥的新著《东北二人转审美描述》出版发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二人转的定义确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是,如那些在小剧场舞台上,在大酒店、洗浴中心里出现的各种各样“杂耍式二人转”,有些甚至脏说脏演,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人转。他说:“对于从来没有观赏过东北二人转的学者或观众来说,应该了解二人转并不是只有一种类型,三个时代有三种不同形态的二人转,代表着三种民间审美观点。”所谓的三种不同形态的二人转,即“乡村文化滋养的传统民间二人转”、“民间文化退隐的专业二人转”和“城市大众文化推动的当代民间二人转”。这三种形态既代表了二人转近300年历史中的三个不同时期,又同时并存着。

  田子馥说,“二人转的自由性、娱乐性、现场性,是二人转具有巨大延续力和柔韧力的原因,民间的观众选择的是适合民间情怀的表达方式。 ”当代民间二人转,就是迎合了当下娱乐经济时代民众消解崇高、娱乐至死的心态,彻底颠覆了二人转的固有表演模式,更加即兴式的,以一切可能的娱乐方式来刺激观众的兴趣,所有可用的资源都被转化为娱乐,二人转中的丑角占据了统治地位,二人转双线结构中的俗艺线被无限放大,进而发展至以小沈阳为代表的几乎仅仅只剩下二人转名衔、内容已经全部被改造的新型“二人转”。有网友评论说:“如果非要把小沈阳往二人转身上靠,那么他的表演应该归入二人转四功中的‘说"里,‘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如果二人转演员全都插科打诨,全都以逗你乐为出发点,将二人转的其他三功,尤其是二人转的灵魂――‘唱"抛在一边,试问,这还是二人转吗?郭德刚的德云社在抢救许多传统相声段子,而且经常推出传统相声专场,但是,原汁原味的二人转,谁来拯救呢? ”像这样了解二人转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只会逐渐接受和适应并最终认定那就是二人转。而若干年后,也许人们突然间从史料里发觉二人转的历史传统,于是再以抢救的姿态来追溯传统,就好像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需要依靠举行培训班来培养传承人,因为传统的积淀越来越淡薄,而传统的技艺也可能面临失传。

  如今,许多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已经鲜有上演,传统二人转中的表演形式、曲牌、曲调、典目也很少会在二人转的演出中看到。传统二人转的演出市场正在被一点点压缩,为了赢得观众,为了市场效益,越来越多的二人转演员转向杂耍式的演出,在小沈阳成功之后,这样的倾向更加明显。因此,我们不禁要问,在二人转闻名全国的同时,在二人转似乎获得了新生的同时,它真的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吗?一条枝杈的茁壮是否可以延续整个大树的生命呢?还是反而过量吸收了本该属于其他枝杈的营养,而令大树面临畸形的危机呢?

  传统二人转是怎样的?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上世纪50年代,二人转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正式演出,从而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认可。

  二人转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在历史上,曾经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两块)。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 “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以“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传统的二人转有不少代表剧目,包括《包公断后》、《马前泼水》、《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等等,具有故事性强、唱腔优美、唱词琅琅上口、剧情跌宕起伏的特点。

  链接二人转艺术家韩子平:传统已经逐渐变了味

  春晚之后,二人转逐渐成为全国的流行词。那么目前流行的二人转是否就是传统二人转呢?记者专门采访了二人转著名表演艺术家、享有“二人转王”美誉的韩子平先生。然而韩先生的话却让人意外,他认为小沈阳等名角儿的表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人转,随着通俗歌曲等新东西不断加入,传统二人转已经逐渐变了味。

  韩先生说,“二人转是以唱为主的表演艺术,一男一女两个演员在台上载歌载舞,在剧情中跳进跳出,用本体音乐演绎诗体故事。 ”韩先生介绍说,传统二人转讲究“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是一门学问极深的戏曲艺术,目前在册保留下来的二人转传统剧目有200多部,常在舞台上演出的传统大戏有50多部。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二人转演出就开始加入通俗歌曲,但是所占时间很短。随着加进来的东西越来越多,所占时间比例越来越大,二人转似乎也逐渐地变了味儿。

  随着小品的盛行,众多年轻的二人转演员把更多的功夫下到了这上面,一段二人转表演多数时间都在进行小品式的表演,而口水歌、模仿秀也都成为新式二人转最主要的内容。

  渐渐地,二人转的绝活儿也似乎开始发生变化。老辈艺人讲究“唱、扮、舞、说、学”五门绝技,如今改良之后的二人转则变成了“说、学、逗、浪、唱”,从过去主唱到如今把耍嘴皮子逗贫放在第一位。

  据韩先生介绍,传统二人转的演出应当是以旦角为主。突出旦角的美,以旦角为轴心。 “过去在表现主体唱腔的时候,那一定要唱美、唱透,然后才能允许丑角和观众搞搞互动之类的。而现在二人转演出以男演员为主,女演员就是陪衬,这确实挺悲哀的。 ”韩先生担心,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二人转最基本的美就没有了。

(来源:辽宁日报/作者:王 研/摄影:郑磊)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