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2   星期四   农历三月廿四   
潮州木雕与潮汕文化
作者:1517 创建时间:2008-12-18 08:54:00

潮州木雕与潮汕文化

    潮州木雕是盛行于粤东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主要流行于旧潮州府属各县,故名。其辐射范围还应包括在文化渊源关系或地域上与潮汕密切关连的闽南和客属兴梅一些地方, 其影响和传播范围则应该更广。潮州木雕以其悠久的历史,完整的体系,精湛的工艺制作,丰富的题材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享有盛名。饮誉海内外的潮汕金漆木雕更与浙江东阳木雕、安徽徽州木雕齐名,成为全国著名的木雕品种之一,在中国木雕艺术中独具一格。潮州木雕因其长期广泛地流行于民间,具有典型的“潮色潮味”,已经深深地刻上了潮汕文化的烙印。因此,加强对潮州木雕的研究,从民间工艺的角度探讨潮州木雕所表现和折射出来的潮汕文化精神,进而揭示出蕴含在其间的潮汕文化特色与内涵,阐明潮州木雕与潮汕文化的内在联系,就成为我们开展潮汕文化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信仰与祭祀--潮州木雕兴衰演变的重要因素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己很难确定。唐宋时期, 随着中原古文化的南移和渗化,潮汕的工艺美术得到了发展。从现存资料看,唐代的潮州便有木雕艺术了,现存最早的潮州木雕制品出现在始建于唐代的潮州开元寺。该“寺院用木结构制成,在斗拱上,屋檐等地方,都雕刻有简练的纹样,线条。现存开元寺里的一条唐代所造的‘木鱼",是原僧侣们作为开膳敲击信号之用。还有一条宋代所造的‘木龙",是开元寺政和四年铜钟的悬梁,其雕刻技法与木鱼相似。”潮州自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建立义安郡之后,成为历代的郡、州、府治所在地,为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衣冠望族南迁,影响了潮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手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唐代佛教盛行,与佛教有关的建筑业、手工业日渐兴起,保留至今的潮州开元寺便是唐代十大州郡敕造的十个开元寺之一。从工艺的角度看,该寺的木鱼,木龙雕饰还较为简朴,因此我们不妨说,唐宋时的潮州木雕刚刚起步,是潮州木雕艺术的萌芽时期。

  潮州木雕早期作品在潮州开元寺的发现,说明潮州木雕工艺早在唐代已于潮州佛教建筑中发挥装饰美化作用。这种对佛教信仰的重视还可以在明代万历年间雕刻的潮州开元寺佛殿龛桌(单层次镂通)和圆雕金饰千佛塔上得到印证,这些专门为宗教活动雕刻的木雕制品已出现了髹漆贴金,其雕刻工艺难度大,水平高,装饰性也很强。宗教是人的价值、习俗和观念的一种重要体现,潮州木雕在潮州开元寺中所起的装饰作用说明佛教信仰在潮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唐、宋两代, 常兖、韩愈、李宗闵、杨嗣复、陈尧佐、周敦颐、朱熹等公卿重臣的莅潮, 促进了潮地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韩愈刺潮时,大力置办乡校,推崇儒学, 培养人才, 发展了封建文化,使潮州文化日渐发达,“昌黎以诗书礼乐以教潮人,始知文学渐兴,文运宏开,风俗丕变,冠婚丧祭,多用文公家礼,故曰海滨邹鲁。”这里所说的“邹鲁”,指的是孟子和孔子的故乡。随着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孔孟之道也在潮州生根开花结果。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洪武年间,保留着明代宫殿式建筑风格的潮州学宫(现为潮州市博物馆)大成殿为抬梁式屋架,其木质斗拱装饰着莲花龙头,卷云刻纹等潮州木雕。大成殿是专门用来祭祀儒学宗师孔子及其四个得意门生――孟轲,颜回,曾参,子思的。这一事实说明,潮人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和祭孔活动的重视,这或许就是潮州能从蛮荒炎瘴之地演进成为“乡曲有诗书吟诵之声,彬彬乎文物甲岭表”的文明昌盛之邦的原因所在。而宋代潮州出现了前七贤, 明代出现了后七贤, 清代的潮汕文化又有很大发展也就顺乎自然了。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木雕艺术的灿烂时期,潮州木雕作为建筑装饰越来越受重视,产品的数量大增,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技艺也日臻完善。明代是潮州木雕的成熟时期,清代则进入了它的鼎盛阶段,从富商大贾到平民百姓,都不同程度地爱好和使用金漆木雕,但最重要的还是与信仰,祭祀活动有关的建筑装饰和神器装饰。

  明代, 全国兴起了筑城高潮, 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07年) 的潮州广济门(东门楼), 是潮州古城七个城门之一, 它的第一层檐下拱头就有木雕装饰。潮州府府衙正门门楼--镇海楼上有三套栏杆共108根木柱, 每根木柱均以一木雕小猴装饰。这些木猴雕刻极精致, 刀法简练流畅, 线条简朴,造型生动, 动态不一, 形象活泼可爱,栩栩如生, 但却“颈系木锁, 盖形家所谓镇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天罡星, 七十二地煞星, 传说每一星即有一神。可见, 这些木猴并不是简单的装饰品, 而是与崇天尚鬼神, 辟邪消灾趋吉的迷信心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这些木猴是明代潮州府衙门楼的装饰, 因而可视为明潮州府的官方行为。潮州民间存在这种行为现象则更为普遍, 奉神、酬神、祭祖、祀鬼,佛道神祗,无所不拜,这是潮邑民间十分流行的俗信文化现象。民国《潮州志·丛谈卷》中就有许多有关鬼神传说的记载,旧潮州府属各县地方志也多有记载:潮“俗崇尚巫鬼”, “邑俗尚鬼喜淫祀”, “疾病不迎医, 托命巫觋”, 尤其是“妇女之俗, 贫富咸信鬼神。” 这些风尚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潮人对鬼神的畏惧, 由畏惧而产生迷信和禁忌, 潮汕民间的种种信仰与祭祀活动就是这种畏惧和迷信心理的一种表现, 我们从明初潮州府衙门楼的木猴装饰就可略见一斑。 

  潮汕居民来源复杂,多为中原历代移民后裔,他们或为戍卒征夫,或为经商南来,“或因宦游侨寓,或因避乱播迁,越岭逾江海,嵎僻处于今所。”由于各种原因而杂处于潮地的先民们,在中原文化与当地古越文化的交融汇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了适者生存的竟争,难免出现“以大族凌小族,强宗欺弱宗”的现象。为了保护并扩展宗族利益,在新移民地站稳脚跟并求得发展,潮人多采取聚族而居的办法,以合力抗御外族侵扰。而且都十分重视加强宗族关系,注重宗族内部的团结和相互间感情的联络沟通,其维系的纽带就是祭祀共同的祖先,以增强凝聚力,表现为“敬宗睦族”;“营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重祀田,笃族谊。”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祠堂为标志的宗族活动就成了潮邑乡村基层社会组织的重要功能,宗祠家庙也就成了祭祀等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了显示宗族的显赫和势力的强大,“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加壮丽。其它“大宗小宗”也“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有清一代,特别是国力最强盛的康、雍、乾三朝,潮邑各地同宗姓氏营建宗祠成风,潮州金漆木雕以其古色古香、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正好适应了崇尚雕梁画栋的潮人重视宗祠家庙建筑装饰的需要,成为各宗族显耀华贵的装饰品。这些建筑装饰包括牌匾狮、进屏、屐头、雀替、斗拱、檐板、檐角、柱头、梁枋、门楣、隔扇、屏风、门饰、窗格、栏杆以及横载的雕饰等百数十种。

  与宗族祭祀活动盛行的同时,民间宗教活动也十分活跃,供奉偶像,烧香磕头,朝山进香,对自然物象、图腾、仙佛神道都顶礼膜拜成为潮属民间的重要习俗。潮属“九邑皆事迎神赛会”,城乡处处都有自己奉祀的神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这种不拘一格的多神崇拜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鬼神祭祀、信仰仪式――祭祖、酬神活动又往往以金漆木雕装饰的神器为道具,如神龛、神椟、神龛围屏、屏头狮、龛前瓶花、神轿、神亭、供台、祭桌、香亭、香架、烛台、香插筒、茶担、糖枋架、饼架、香炉狮、宣(香)炉罩、馔盒、果碟、三牲贡台、鼓架等等。所以说,潮州木雕在潮属民间祭神祀鬼和婚丧喜庆活动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民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动乱不堪,经济衰落,民不聊生,许多潮州木雕艺人无法以此为业,被迫改行,加之民间建造庙宇祠堂大大减少,潮州金漆木雕的生产制作处于低潮时期,其用途也没有清代广泛,雕刻技巧和艺术水平也出现了倒退现象。

  解放初期,地方政府为弘扬传统工艺美术事业,曾招募潮州木雕工匠进行有组织的生产,使潮州木雕工艺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到处都在破“四旧”,潮州木雕、尤其是作为信仰祭祀场所的庙宇祠堂连同建筑装饰的金漆木雕和神器用品都被当作“四旧”加以破坏。笔者当年在以祠堂为学校的课室读书时,就曾亲眼目睹工人用斧头砍掉作为祠堂梁架装饰的金漆木雕,有人甚至通过清洗、提练木雕表面的金饰谋利,或者干脆把这些工艺精湛的木雕当柴火烧。由于与信仰,祭祀有关的潮州木雕艺术备受摧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落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潮州木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有所恢复,随着华侨政策的落实,许多旅外侨胞习收回了自己的房产,纷纷捐款修建寺庙宗祠,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的潮州木雕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综观潮州木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轨迹:它从萌芽、起源开始,经历了成熟期,进入了兴盛期,乃至后来出现了衰落、演变和起伏,都无不与宗教信仰、神灵崇拜、宗族祭祀等宗教民俗文化紧密相联。虽然这种联系程度和联系内容会因时因地而异,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宗祠寺庙建筑装饰及神器祭具装饰使潮州木雕艺术得以发生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信仰与祭祀对潮州木雕兴衰演变的重要影响,看到了潮州木雕、特别是金漆木雕在潮人的信仰与祭祀活动中充当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因而,潮州木雕中最精致完美的经典之作——最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最纯熟老练的雕刻技法,最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最大面积也是最瑰丽壮观的金漆字和金漆画,都无不出现在与信仰、祭祀有关的寺庙宗祠建筑和各种神器物品的装饰上。

  二、潮州木雕题材反映的潮汕民情风俗  

  “历世相沿谓之风,群居相染谓之俗”,道出了民俗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地域性特征。地处粤东的潮州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融合了中原、闽南、海外和南越本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情风俗。工艺创作来源于生活, 取材于民间, 富有生活情趣的潮州民间习俗为潮州木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和丰富的创作题材。潮州木雕作为一种地方工艺品, 是由潮州木雕艺人创造的, 为潮民所喜爱, 它深受潮汕民俗文化的浸染和影响, 经历代社会、地理和人文的熏陶, 具有鲜明的潮汕工艺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因而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潮汕的民情风俗。

  (一)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艺术题材

  1、表达吉祥、喜庆、富贵、福寿等美好愿望。在这类题材作品中,常以一定的自然物(动植物等)组合在一起, 以其谐音取其象征意义, 或以传说中的祥禽瑞兽, 表达民间对美好事物的理解, 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向往和追求。

  (1)吉花祥鸟, 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很可观, 多数是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表示吉祥喜庆:如吉(菊) 花祥鸟、菊花双燕、喜鹊闹梅、梅鹊争春、喜(鹊) 上眉(梅) 梢;期望富贵:如花(牡丹) 开富贵、群鸟戏牡丹、百鸟朝凤、百鸟朝王、一路(鹭) 连(莲) 科--对仕途升迁的期盼;比喻长寿:鹤寿松龄、荷花仙鹤;比喻高洁:荷花白鹭、岁寒三友松竹梅、梅兰竹菊、梅竹(双清)花鸟;象征坚贞爱情:鸳鸯戏莲(同心)。还有竹鹤、孔雀牡丹、锦(鸡)绣(绶带鸟)五福梅、含莲花鸟、荷花翠鸟等内涵丰富的作品。

  (2)吉祥图案, 如以“吉祥” 两字为图案的木雕?@印, 有通雕隶书“大吉羊 (祥)宜侯王”的屏风门,或以“福禄寿喜”为图案的木雕装饰,有百寿(字)图、百鹤图、灵芝图(寓意长寿)、祝寿图、童子献寿图、福禄寿三星图、福(蝠)禄(鹿)寿(鹤)图、鹿鹤(六合)同春图、富贵博古图、博古吉祥图、天官赐福图、地官赐禄图等,都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还有内涵丰富的吉祥如意、牡丹如意、平(瓶)安(鹌鹑)如意、兔含如意草、三羊开泰、五福(蝠) 临门、九蝠捧寿、鲤鱼跳龙门、加官(冠)进爵(杯)、爵(雀) 禄(鹿) 封(蜂)侯(猴) 、封妻荫子图、春风得意(科举中榜后游街、报喜的情景)图、凯旋(接风)图、衣锦还乡图、鱼(娱)乐图、连(莲) 年有余(鱼)图 等。再者, 以多籽的葡萄、石榴象征子孙满堂, 如松鼠葡萄、榴开百子、石榴小鸟, 反映了潮州民间多子多福、子孙繁衍不断的传统生育观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这种传宗接代、人丁兴旺、重男轻女的思想意识和孝弟观念在潮汕民间仍根深蒂固, 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同时也影响着当地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民俗文化心理的形成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 祥禽瑞兽, 有龙、凤、蝠、狮、麒麟、鳌鱼等, 如飞龙、盘龙、双龙抢宝、蛟龙戏水、九龙戏珠、五蝠盘龙、彩凤、鸾凤、龙凤呈祥、丹凤朝阳、双凤临门、双凤朝牡丹、百鸟朝凰(王)、双狮、群狮、醒狮、子母狮、独角狮、狮子戏球、金狮献瑞、骑狮人物、子母麒麟、麒麟送子、麒麟献瑞等等。这些传说中的珍禽异兽颇受潮州木雕艺人的青睐, 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神器、家具的装饰和婚丧喜庆等民俗活动中。

  潮汕民间迷信思想盛行, 办事讲求行好运,潮州木雕中采用的象征、谐音、寓意、比拟等手法表达的吉祥意念恰好适应了人们趋利避害, 祈求福祉, 追求荣华富贵的民俗文化心理, 因而能在民间广泛流行。潮州木雕艺人用朴素的思想, 坦率地表达了潮民求祥接福的期望, 深刻地包含着人民千百年来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 保留了人民最美好的原始信念,表现出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和潮汕民俗文化色彩。

  2、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常见的图案。如各种古色古香的博古图案、古钱图案;传统工艺品中常见的纹饰:万字纹、夔龙纹、云雷纹、齐龙、方曲、卷草、草尾、勾藤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回纹、斜纹、拐子纹、步步紧、菱花格、菠萝眼、蜂房、方豆腐块等;景物搭配:花鸟鱼水、山林曲径、亭台楼阁、舟桥木石等。潮州木雕中常见的这些图案反映出了潮州木雕题材深受中国传统艺术题材的影响。从构图上看,潮州木雕善于充分利用空间,把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如人物、景物、花鸟草虫、吉祥图案、书法艺术等浓缩在同一件作品中,造成气氛热烈、装饰感强、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效果,这与中原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极为相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潮州木雕工艺之间的源流关系。

  3、以木雕书法艺术的形式出现, 或以浮凸的木雕书法艺术与其底的木雕题材相互映衬,反映出某种传统文化思想。如以九叠篆通雕贴金《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晨宿列张; 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除了以金漆木雕的形式表现中国的书法艺术之外,文字内容则反映了中国古代原始朴素的天地观、宇宙观、自然观。以行草书雕(并饰黑漆)出“家有现成题目:曰父曰儿, 入则孝, 出则弟, 文章尽矣;人无别样工夫:惟诚惟敬, 仰不愧, 俯不作, 学问全焉。” 这些文字与其底通雕(金漆)出的蝙蝠、佛手、松鼠、葡萄、石榴、牡丹、葫芦、梅花、喜鹊图案互为表里, 相得益彰, 共同表达儒家传统的家庭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生育观、幸福观和吉祥意念。还有梅花衬底行书对联:“霜露有怀,春秋匪懈;鼎俎既备,黍稷维馨”。“霜露”可作恩泽或雨露解,“春秋”可作春祭、秋祭解,故上联的意思是对先人的恩泽表示怀念,无论春祭或秋季都不松懈。下联的“鼎”是指古代烹煮的器具,“俎”是指古代祭祀时供奉祭品的器具,故下联的意思是把“鼎俎”排列在先人的跟前,做好祭拜的准备,并以黍稷这两种粮食维系过去与将来,让拜祭祖先(或神灵)这种习俗永远维持下去。类似的对联在木雕神龛(椟)上多以金漆字出现,从中可管窥潮人对宗族和祭祀文化的高度重视。

  4、具有典故性质或民间约定俗成的题材。这类题材在潮州木雕中也较常见, 如状元及第:反映了科举制度下, 人们刻苦读书以求功名的传统功利思想;渔樵耕读:以渔人撒网, 樵夫挑柴, 农夫驭牛反映打鱼、采薪和耕种, 表现读书则一改书斋苦读的常规, 代以书童挑书在前、书生骑马在后, 一幅科举赶考图是那样生动传神;郭子仪拜寿:表现唐朝大将郭子仪祝寿时, 众女婿前往庆贺的热闹气氛和场面, 反映了封建时代人们对子孙满堂、富贵长寿生活(福禄寿) 的羡慕、向往和期盼;百忍堂(张公艺百忍成家):表现封建家族制度下, 人们以家族庞大、显赫为荣, 但由于聚族而居, 易起纷争, 非百般忍耐, 不能维持家族团结的社会心态。

  数量可观的中国传统艺术题材出现在潮州木雕中, 反映了植根于潮属民间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这是与潮民大量来自中原, 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又经过千百年的融汇积淀而形成的。

  (二) 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的生活图景

  1、乡村生活。以舟中听戏, 树下弹唱, 樵夫伐薪, 农妇送饭到田头等场景, 还有家居图、农村赶集图、清代水乡鱼市图(人物头上都留辫子),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农业社会里形象生动、情景交融的娱乐和生产生活图卷。我们甚至可以在潮州木雕中发现甲虫、蟋蟀、螳螂、蚱蜢、蟾蜍、青蛙、螃蟹、鱼藻、苦瓜、南瓜、石榴、葫芦、佛手、松籽、芭蕉树、竹木草藤、岭南花果等在农村生活中不时就可见到的昆虫、水产、蔬果草木等自然风物和自然物象,还有鸡、鸭、鹅、牛、马、羊等家禽家畜,农具、渔具等农村生产生活必须品。

  2、耕织图。分别截取耕田、插秧、收割、打粮四个典型的场景, 表现男子种植水稻, 辛勤耕耘, 喜获丰收的过程, 具有南方水田生产的特点, 反映了潮邑发达的稻作文化;又以纺纱、卷线、织布、裁衣反映妇女纺织劳动的过程。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耕织图使我们体验到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男耕女织的生产图景。“潮民力耕, 多为上农夫”, 潮“民知力于稼穑”,“妇女多勤纺织, 凡女子十一二龄, 其母即为预治嫁衣, 故织纴之功, 虽富家不废也。” 潮邑各属旧方志中的这些记载在木雕“耕织图” 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 而潮汕男子擅长精耕细作, 潮汕女子擅长织绣、抽纱也就有其历史渊源。

  3、建筑工人。有正在排楹钉桷盖屋顶的, 为墙体批荡的, 挑建筑材料的, 他们干得是那样的认真起劲, 旁边还站着一位身着长衫、手持扇子似主人、又像监工模样的人。潮州民居素以布局规整, 工艺讲究, 结构牢固稳定见称, 故有“潮州厝, 皇宫起” 的说法, 民居“四点金”、“驷马拖车” 更有 “京华百姓家” 的美称。潮州木雕本身就有很多建筑装饰, 木雕艺人正是基于对建筑工人生活的仔细观察, 截取民居建筑中的几道主要工序和场景, 加以刻划表现, 从而雕刻出了高度概括、逼真传神的作品来。此外, 还有反映其它行业普通劳动者和社会底层老百姓劳动生活的题材作品, 如石工、木工、牧童、渔夫、船家、货郎小贩等。

  4、与潮人的饮食、礼仪、家居装饰有关的内容。如工夫茶具:茶杯、茶壶、茶罐、冲罐、茶炉及烧开水的锅、羽毛扇,还有煮茗休闲图和做工考究、精致华美的茶橱、茶担等;春盛、馔盒、帖盒、提(礼)盒,这类礼器多用吉祥图案装饰;花几、花瓶、篮花、盆栽花;书卷、笔筒、书橱,题有格言的对联、书斋屏风,题有祝寿文字的寿屏,题有家训的厅堂屏风;还有雕着精美装饰图案的各种挂件、博古柜(架)、梳妆盒、梳妆台、脸盆架和床、衣柜、圆形拱门等。

  5、湘子桥图。雕“有不同形态的人物25人, 其中有乘轿出游的显贵, 有提蓝叫卖的小贩, 有挑盛访亲的串门客, 有打着膀头鬃缓步行走的妇女, 有人撑伞遮阳赶路, 还有人凭窗远眺风景。个个形态生动, 栩栩如生。此外, 奔腾韩江, 清悠古寺, 桥墩亭阁, 十八梭船, 镇水 生牛, 以及东门城楼等, 都径路井然逼真地再现在画面中。”这件取材于湘子桥实景的木雕, 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十分难得的清代潮州湘子桥人文、自然景观和潮州民情风俗图。类似的作品还有“观风图”:“描绘封建社会新官上任、出巡城乡, 观察各行各业生产情况, 考察民情风俗的情景。……从城内到城外, 以至疆域尽收眼底。”

  作为一种区域民间工艺品, 潮州木雕深深地植根于潮民生活之中, 为人民所喜爱。这些描绘发生在平民百姓身边生活图景的题材作品正是潮州木雕在民间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三) 与潮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江海水族

  潮地东南濒临南海, 海岸线长, 有许多优良的港湾,沿岸海面开阔。“州属沿海港汊曲折, 韩榕诸水, 经年之有机物冲注其间, 适合水族繁殖, 且地属亚热带, 气候温和, 生产时间较长, 产率亦高……。”由于潮地得“海” 独厚, 水产丰富, 潮民有相当部分以渔业为生,“粤东滨海地区, 耕三渔七。”土生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潮人对水产资源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热爱这些赖以生存的水产品,期望水族丰收而过上年年有余(鱼) 的殷实生活,潮州木雕艺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江海水族作为他们的作品反映和表现的题材。

  潮州市博物馆藏品“水族图” 缠罩(书斋过道、厅堂及神龛前装饰品) 雕刻的“鱼、蟹、螺、龙虾、水草、莲花等形象优美, 千姿百态, 一条条鱼儿在水草中悠闲游弋, 尾鳍摇来摆去;一只只螃蟹张开十条节足, 正在爬行;老态龙钟的龙虾则在水下慢慢潜游;荷花、莲叶随风摇摆;水草在水波中摇动翻转, 使观者有如置身于水族箱前。”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高仅33cm的木雕, 竟集中了虾、蟹、螺、蚶、鲤鱼、墨鱼和数种水藻, 简直就是一个精彩的水族世界。在这类作品中, 最为人称道的是位于潮州城南堤外的清代“青龙古庙横载装饰的‘半畔蟹", 运用多层次镂通的技巧, 表现出螃蟹正在蟹篓中的生动姿态, 成为后来金木雕多层次镂通艺术的雏形。”正是在其启发下, 解放后潮州木雕艺人张鉴轩、陈舜羌在一块木材上创作出了第一件面面可观、玲珑剔透的圆雕蟹篓, 蟹篓内外有八只螃蟹正张开蟹脚、姿态各异地攀爬着, 十分逼真, 后来又有技艺高超的虾篓、虾蟹篓等作品问世。

  潮州木雕艺人之所以对江海水族情有独钟, 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木成就, 是因为丰富的水产资源和渔业生活体验使他们有机会接触、观察、揣摸创作对象的姿态、动态和种种自然形态。没有对生活的真切体验, 是断然雕刻不出如此传神的作品来的。

  (四) 民间文艺

  1、潮剧。根据考古发掘资料, 潮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潮人的信仰与祭祀活动往往与演出潮剧联系在一起, 除了每年重大的节日,特别是春节必有潮剧助庆外, 有祭祖游神活动就必有潮剧演出, 或者说凡奉神必演戏、凡演戏必奉神。这实际上成了重要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潮人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有广泛深刻的影响。丰富的潮剧资料和剧目为潮州木雕艺人提供了大量可供创作的题材, 如戏剧人物--古装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官宦仕女、金童玉女、太监女官、上朝场景、军旅生涯、英雄人物、打斗场面(刀马人物)、配角马弁等,还有金瓜玉斧仪仗、龙车凤辇、帅旗、帅令等都被移作木雕题材。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狄仁杰净棚、文成公主、李旦登基、薛仁贵征东、征西、薛丁山与樊梨花、薛刚反唐、王茂生进酒、蓝关雪、瓦岗寨、穆桂英、岳飞抗金、陈三五娘(荔镜记)、水淹金山寺、花木兰、陈妙嫦、桃花过渡、梁山伯与祝英台、双退婚、金叶菊、扫窗会、拾玉镯、二度梅、打金枝、火烧临江楼等戏剧故事都出现在潮州木雕中。所以说,潮州木雕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潮剧形象资料,是一笔非常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去整理、挖掘、探讨和研究的潮剧文化遗产。

  2、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潮州木雕中也得到了反映, 有高山流水图(俞伯牙遇钟子期)、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姜子牙制服琵琶精、伍子胥举鼎、伍子胥过昭关、专诸刺王僚、孙武练兵、将相和、甘罗封(拜)相、昭君出塞、苏武牧羊、谢安御敌、秦琼江中遇友、校场比武、罗成教子、唐明皇游月宫、纪銮英教子、五虎平西、仁宗认母、佘太君挂帅、佘太君辩十本、穆桂英挂帅、包拯退砚、包公会李后、梁储抱太子登基、抛绣球、闹花灯、刘海戏金蟾、七贤进京、抢亲图、琴棋书画图、四季行乐图、二十四孝图等。

  3、中国古代文人和文学名著中的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也被移作木雕题材, 如蔡文姬、李太白醉酒、苏东坡题诗、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反五关、闻太师骑四不象,《三国演义》中的铜雀台、辕门射戟、古城会、甘露寺、刘备招亲、孙夫人过江、赵云救阿斗、战宛城、空城记、黄(忠)魏(延)争功,《隋唐演义》中的李元霸托金狮、裴元庆举鼎、罗通扫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战铁扇公主,《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金瓶梅》中的怒打西门庆,《西厢记》中的后花园相会、长亭送别,《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庆元宵、贾元春省亲, 还有《聊斋志异》、《今古奇观》等古典名著的故事情节等。

  4、神话故事与传说、神佛仙道等宗教题材。哪咤(登火轮)、雷震子(鸟嘴羽翅)、托塔天王、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天仙配)、王母庆寿、嫦娥奔月、嫦娥应悔偷灵药 、洛神、仙姬送子、和合二仙等;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仙人物故事,如八仙骑八兽、八仙过海、八仙醉酒,还有十仙(八仙加太上老君和王母)祝寿图、梨山老母、香兰山寻隐图等;佛祖、菩萨, 如千手千眼观音、文殊、普贤、观音菩萨、十八罗汉、风调雨顺四大金刚、古寺钟声图等。

  民间文艺题材在潮州木雕中的广泛出现, 既说明这些题材内容深入民间, 生存于民众的生活之中, 也说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潮人的长期浸染和影响,昭示了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在潮属各地的深厚积淀,并成了潮州木雕艺人吸取的文化营养和着力表现的题材内容。

  (五) 反映外国人的题材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 潮州是清政府被迫对外国人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并于1860年在汕头开埠,设立海关。从此, “外人传教贸易, 接踵而至”, 并“散处州境各地。”他们还开办工厂、银行、邮局,设置洋行,拐卖劳力,设立医院、学校等。随着西洋货物的输入,汕头成为我国沿海著名的商埠, 洋货及外来文化以其特有的优势渗透到了潮汕民间生活中。由于西洋文明在潮汕地区逐渐传播开来, 作为民间工艺的潮州木雕也出现了戴着礼帽的洋人开着汽车, 中国人拉着洋车在马路上跑, 穿着西洋礼服、戴着礼帽、 手持文明棒的洋人等题材的作品。这些都使我们看到了西方文化在潮汕的传播和扩布以及对潮汕文化带来的影响之大, 反映了潮汕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的兼容、开放意识和消化、吸收、融汇贯通的能力。当然也有抵制和反抗的, 如洋鬼子烛台、番仔托梁等作品, 表露了民间对殖民主义者的嘲讽和不满情绪。

  工艺美术是最深入民间的艺术活动方式, 潮州木雕艺人从民间走来, 他们长期生活在潮汕风俗文化区中, 耳濡目染、感同身受的是潮汕民情风俗, 乡土文化和民间生活就成了艺人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们雕刻的题材内容是自已最熟悉自然物象, 或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因此, 他们能创作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包含了丰富的潮汕文化, 反映出鲜明的地域特征的作品来。

  三、极尽精致的雕刻和漆金工艺--潮州木雕蕴涵的潮汕人文精神

  潮州木雕艺术性之高, 我们可以从潮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清光绪年间制作的大神龛中见其端倪。该神龛由80多块木雕和20余幅金漆画装饰而成, 高达3.25米、宽1.78米、深1.25米, “内作木阶五级, 龛后壁绘金漆画围屏, 内容有博古图、花卉、瑞兽珍禽等图案, 显得端庄典雅:龛内在框栏、楣、楣上和楣栅、楣肚的通雕图案有福、禄、寿、花鸟和人物故事;吊角之装饰为鸾凤, 前有门两扇, 龛门开为正面, 关为背面,门上半部称门窗肚, 正背面各镶大小木雕八幅, 内容为花鸟、人物故事和博古图案, 均为多层次通雕, 构图匀称, 穿插合理, 密而不乱, 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荷花莲叶质薄而脉络清晰。门下半部称光面肚, 这部分以金漆画来表现, 正面两边各画‘汾王府"、‘百忍堂"故事, 背面分别为‘真州东园"、‘滕王阁"漆画, 线条流畅, 构图大方。”潮州木雕这类优秀的作品我们还可以在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的藏品中, 在潮汕地区的寺庙宗祠、古建筑、神器和家居装饰上见到。

  潮州木雕向以精雕细刻著称, 在其制作过程中, 首先要拟好图稿, 即做好设计, 然后根据雕刻对象的实际需要选好木材, 其工艺流程大体要经过凿粗坯、细雕刻、髹漆贴金三道工序, 有些木雕还要绘上金漆画, 髹漆贴金和金漆画工艺是其突出特点,金漆画写意、工精细,由较高水平的工匠制作。潮州木雕艺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 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处理手法, 其雕刻技巧有浮雕、沉雕、锯通雕、通雕、圆雕五种工艺形式。工艺形式的选择由雕刻对象的题材、用途、部位等具体要求而定, 有时是单独,有时是交叉,有时是综合灵活的使用,其中通雕,特别是吸取了圆雕、浮雕、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法长处的多层次镂通更是潮州木雕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潮州木雕讲究因材施艺, 对内容庞杂丰富的作品, 构图上多采用“之”字形排径,径路清晰, 层次分明, 使有限的空间容纳更多的内容。如对复杂的故事情节, 在处理众多的人物、景物时, 通过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动与静、远与近合理有序的安排,使人物或出没于山峦曲径, 或穿插在亭台楼阁, 或行走在舟桥木石,或活跃在厅堂庭院之间, 统一协调, 饱满繁复, 气氛热闹,但互相掩映, 不露痕迹。对处于动态的物象的细微之处也绝不含糊和马虎,人物的发丝、须眉、衣纹和面部表情,士兵手持的刀枪剑戟、身上的冠袍盔甲,战马的缰绳,禽、兽的飞、走形态,鱼虾蟹的游弋攀爬姿势等都被细腻地刻划了出来。对花鸟虫鱼、图案花纹等细部刻划则达到勾勒工细、毫发毕现、形态毕肖的艺术效果。   

  在完成潮州木雕的制作过程中, 每道工序、各种工艺形式都是那样的精细, 作品又是那样的精巧, 髹漆贴金作品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贴金木雕再配以金漆画、金漆字, 文化内涵更为丰富,艺术表现形式上更显华贵庄重, 从而形成了细腻、精致、纤巧、瑰丽、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和艺术风格, 可谓集匠心于一体, 赋玲珑于全身。

  潮州木雕艺术风格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 它不仅与艺术源流有关, 是潮州木雕艺术长期演变发展而成的, 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潮汕的地域文化现象。它具有显而易见的使用价值, 同时它又是一种装饰品, 具有十分重要的观赏价值, 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潜藏于民间的文化价值观, 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 是两者长期融合、积淀、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潮汕人文精神的一种流露, 潮汕地域文化的一种物化表现。

  经济生产是人类社会生活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多地少, 人地矛盾突出, 在人口对资源压力很大的环境中谋求生存是潮汕文化演变发展的内在经济因素。“潮属九邑, 最第地狭人众, 土田所入, 纵大有年不足供三月粮, 濒海居民所恃以资生为常业者,非商贩外洋即鱼盐本港也。”非濒海地区的居民则更多地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 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使手工业逐步脱离农业。也就是说, 由于地狭人稠, 耕地上的收获无法满足多数农民的生活需要, 农业、手工业、渔业、商业等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就成了人们改变生活际遇的必然选择。多元经济格局的中心线索则是商业贸易。在有限的耕地上进行的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陶冶了人们的心志, 造就了潮人勤劳、细腻、纤巧、精明能干的地域性格, 很多人既是种田的能手, 又是掌握几门技艺的能工巧匠。因此, 在手工业和工艺美术方面, 潮州木雕以及它的姐妹艺术潮绣、抽纱、陶瓷(包括嵌瓷)、泥塑、剪纸、民间绘画(包括年画、金漆画)、玉石贝雕、金银饰、铜锡器、香包、纱灯等工艺制作都无不极尽精致。其它文化艺术形式, 诸如饮食文化--精工细作的潮汕小吃, 精致优雅的工夫茶, 精巧雅致的潮汕美食器, 选料严格、技法考究的潮州菜, 还有潮剧、潮州音乐、潮汕民居等因同出一源也都无不打上潮汕文化的烙印。

  形成潮汕地域文化特征的另一重要经济因素是它东南临海, 为人民出外或出洋谋生提供了便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因而,“潮州对外交通, 远肇唐宋,”“潮州地狭民稠, 出洋谋生者至众。”走向海洋,融入世界,潮人正是通过追求海洋文明,以自尊自信的心态展示着自己成长的足迹。大海的波涛造就了潮人敢于冒险, 勇于向外开拓的进取精神, 形成了他们海洋文化的地域特征和价值取向, 潮汕文化因之向外扩散。尤其是近代以来, 一批批潮人一有机会, 特别是一有新开发的地区就会纷纷离开家乡去开创生活的新天地,如东南亚各国、港澳、海南岛、深圳特区等地都留下了大批潮人谋生并寻求发展的足迹,这就难怪海外、港澳的潮人和国内其它地方的潮人都几乎与在潮汕本土的人数相等。在大批出外或出洋的潮人中, 又以敢于经商, 善于经商著称于世。潮民“逐海洋之利, 往来燕齐吴越, 号富室者颇多。”“潮人经商, 窭空之子, 只身出洋,皮枕毡衾以外无长物,受雇数年,稍稍谋独立之业,再越数年,几无一不作海外巨商矣。尤不可及者, 为商业冒险进行之精神, 其赢而入者, 一遇眼光所达之点, 辄数投其资于中, 万一失败, 犹足自立, 一旦胜利, 倍蓰其赢, 而商业上之挥斥乃益雄。”虽然不是每一个经商的潮人都会成为“富室”, 每一个出洋的潮人都“无一不作海外巨商”, 但潮汕人的商业意识深深潜藏于民间却是无可置疑的, 笔者有机会回潮汕老家时, 时而会被父老乡亲问及做的是什么生意, 而不是询问做什么工作, 从中可见潮汕民间商业意识之强。这种强烈的商业意识或许就是港澳和海外潮人中不乏商业巨子的思想根源。

  工艺美术是和社会生产直接相联系的物质文化形态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人多地少、东南临海等自然、人文环境造就的细腻、精致、纤巧、进取的潮汕人文性格和发达的手工业、发达的海洋文化、发达的商业文化、浓厚的宗族观念等地域文化特征几乎都在潮州木雕上表露无遗。

  笫一、潮州木雕极尽精致的雕刻工艺反映了潮汕人心灵手巧的悟性, 吃苦耐劳的精神, 精打细算的性格和精明强干的作风。这种文化秉性不仅使潮汕手工业得以繁荣发展, 而且使潮汕的工艺美术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 潮绣、抽纱、枫溪瓷器等工艺品就享有盛名, 潮州木雕则以其典型的潮色潮味而在全国的木雕艺术中独树一帜。

  第二、潮州木雕的髹漆贴金工艺造成的富丽华贵的艺术效果, 更是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潮人重商性、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黄金本身就是财富, 拥有黄金乃拥有财富的象征, 用金箔贴在木雕上, 为中国区域民间木雕品种所独有。它被广泛地使用在建筑、家具、神器、案头摆设, 甚至日用品的装饰上, 涉及到潮汕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形成大众化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这种不惜花费对家居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点缀和装饰, 反映了潜藏在潮汕民间的功利实用目的, 即期望过上一种体面而富足的生活。既然这种体面富有的生活由于“人多地少” 等原因在农业等经济活动中难以获得, 就自然而然地向手工业、商业等领域拓展, 但在潮汕人的潜意识中, 手艺再好也只能谋生, 生意小小却能发家。因此, 就形成了以发财致富为目的的重商主义观念, 但由于潮汕地区的发展空间和自然资源有限,就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集体向外拓展的行为方式, 即海洋文化特征。重商主义观念和海洋文化特征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笃信实践, 勇于开拓, 善于经营, 敢于冒险, 应变力强的地域文化性格。这种商业、海洋民系的发家精神使许多潮汕人具有某种秉赋, 即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叱咤风云, 不断进取, 颇有建树, 许多潮人因此而成就一番商业成就, 事实上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潮人也的确比其它行业要多。

  第三、在潮州木雕中, 以宗祠家庙建筑装饰和祭祀用的神器装饰最为精致, 反映了潮汕民间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和显示宗族势力的民俗文化心理。也就是说, 重视祭祀先祖的出发点也是源于世俗的功利实用目的, 比如清代康、雍、乾三朝社会经济相对稳定, 达官贵人和富商大贾大建宗祠家庙, 以炫耀权贵和财富, 是重商主义、门第观念、宗族观念、祭祀文化、工艺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宗族观念的演化就形成了强烈的地域观念和乡邦意识, 所以潮人在外界给人的感觉是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尤其在海外谋生时能特别重视乡情乡谊和团结互助。乡音乡曲, 各种宗亲会、同乡会、联谊会就成了他们加强联系, 互相提携的磁场和纽带。而当他们经过一番奋斗, 以漂泊过洋,离乡别井, 勤劳俭朴, 刻苦自励为代价, 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时, 就会怀着热爱桑梓,恋土思乡, 崇先报本思源的心情, 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修建宗祠家庙, 一方面表达追念故祖, 庇荫族人, 维护血缘关系的愿望;另一方面祈求先祖庇佑家族人丁繁衍, 保佑其在商业活动中一帆风顺, 财源广进, 即满足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心愿。潮州木雕在祭祀先祖的活动中以其特有的装饰效果充当了道具的角色, 满足了人们光宗耀祖, 张扬门风, 增强宗族凝聚力的心理需求。

  潮州木雕极尽精致的雕刻工艺不仅是潮汕民间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潮汕文化的载体包含了潮汕文化的社会成份和观念成份, 反映了潮汕文化的地域特征。从中我们既可以管窥潮汕文化缜密、细腻、精巧的特色, 也可以领略散发着浓郁的潮汕民间色彩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艺术风格, 甚至可以从中了解潮汕人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 通过潮州木雕解释潮汕文化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背后的环境基础, 对于理解潮汕人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 对于解读潮汕民系--潮汕民情风俗的形成和潮汕文化的特殊性是有帮助的。

(文章来源:互联网)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