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7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十    
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作者:1384 创建时间:2008-11-12 18:2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弦板腔是流行于陕西关中乾县、礼泉、永寿、兴平、武功、咸阳、户县、周至一带的地方剧种。据《乾县县志》记载:“该剧种起源于宋代,由民间流传的‘隔帘说书"发展而来”,是在西路皮影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弦板腔的主要乐器有“弦”(二弦和三弦)、“板”(又叫“呆呆”,分蚱板、二板两种),加上唱腔,故称“弦板腔”。其唱腔既豪放悲壮,高昂激扬,又委婉细腻,柔和清亮,能够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具有浓郁的田园牧歌式的观众特色和民歌韵味。
  据考:西路皮影弦板腔(东路是阿宫腔)曾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当时走红关中的就有“致和”、“杨五”、“换印子”、“天训子”四大皮影弦板腔名班社。“一挂牛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跟”是当时的演出场面。牛车用作舞台,四根大椽撑在车厢四周,朝观众的一面挂上亮子(帐幕),亮子后面挂一盏亮灯,随着乐声响起,坐在前面的一人按照剧情舞动手中皮影,后面三人奏乐唱词,戏就开演了。

 新中国成立后,弦板腔搬上了大舞台,逐渐发展成为优秀的地方剧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954年7月,组织旧艺人建起了“灯塔剧社”。1955年1月易名“和平剧社”,有演职人员62名。1956年4月,省人民剧团向乾县调拨青年演员20余名,演员阵容大为改观,演出水平有所提高,改名“乾县人民剧团”。1959年乾县、礼泉、永寿三县合并,又改为“乾县第二剧团”。在剧本、板路、唱腔、身段、道白、音乐、场景各方面进行了改革,所排《紫金簪》、《九连珠》、《十二寡妇征西》等剧目走红关中,享誉陕甘,参加陕西省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颇得各界赞誉,并改名“乾县弦板腔剧团”。乾县弦板腔剧团的剧目创作成果颇丰,在省、地富有声望的优秀编剧丁明、张汉等先后改编和创作了《武则天》、《白马血盟》、《借驴》等古代剧和现代剧。成长起了李育亭等弦板腔独有的音乐设计人才,在名导演惠济民、郭景民等热情栽培下,涌现出刘智民、杨巧言、丁碧霞、徐俊锋、车秀花、王碧云等优秀演员。
 
  “文化大革命”中传统系禁演,改演“样板戏”与新编现代戏。1970年咸阳地区“样板戏”汇演,改团所排弦板腔《智取威虎山》获奖多项。1978年传统剧目解禁,乾县弦板腔剧团在继续演弦板腔的前提下,兼演秦腔。1979年改编后重新排演的弦板腔古典剧《紫金簪》,由本团脱颖而出的优秀青年演员税小玲主演高寄玉,上演后,以其俊美的扮相,动听的唱腔和弦板腔优美的旋律受到广泛称赞,每每演出,场场爆满,曾被陕西省文化局列为“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并在陕西电视台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放。

   1982年剧团分为一、二队。1983年初定名为“乾县第一剧团”与“乾县第二剧团”,多活动在甘肃一带。1984年将一部分演职人员转业,只留一个团。因受电影、电视、录象等多元文化的冲击,乾县及周边地区在大舞台上演弦板腔大戏的现象已不复存在。现在在乾县影剧院挂牌的乾县人民剧团是自负盈亏的演出团体,在县城还有一家以乾县弦板腔剧团老演员丁碧霞为首的演出队,这两个演出团体已经不再具有上演弦板腔全本大戏的条件,多以秦腔清唱服务于城乡的红白喜事,偶尔也唱弦板腔唱段。可喜的是在乾县马连乡一带,至今还有专门演唱弦板腔的自乐班经常在乡间为群众演唱,表明了弦板腔这一优秀的地方剧种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之中。由民间录音收藏的税小玲演唱高寄玉“哭簪”等唱段录音带至今在乾县城乡久放不衰,青年戏迷们在田间路途、街头院落时不时便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紫金簪本是金丝扭……”。 
    
   基于对本土乡音剧种的强烈热爱,尚且健在的弦板腔艺术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多次建议乾县县委、县政府采取措施抢救这一濒临灭绝的优秀剧种。2002年春,乾县县委宣传部、乾县文化局、乾县文化馆曾邀请原弦板腔艺术工作者及各界名流,召开过一次“振兴弦板腔座谈会”,这次会议虽有良好的愿望,但因诸多因素,对弦板腔的振兴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否丰富、是否健康,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尺。长期无戏看,县剧院长期闲置,乡镇剧场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已被拆除,在新的城建中,许多乡镇已不再规划建设剧场,心理的浮躁,精神的荒漠,使有的人走进里教堂和寺院,为数可观的人则围定了麻将桌,这种现象并不是乾县所独有,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许多志士仁人在思索:走向文明并不意味着要抛弃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我们这个向来以五千年文明引以为毫的国度,在我们这一代如果丢掉了我们的国粹艺术,丢掉了我们自己所独有的本土乡音艺术,我们将既愧对历史,更愧对未来!

   乾县广大人民群众热切盼望各级政府能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抢救弦板腔这一优秀的戏曲剧种。

  (来源:古调新声秦腔网)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