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268 |
项目编号:Ⅲ-115 |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
类别:传统舞蹈 |
所属地区:江苏省 |
类型:新增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泗洪县 |
保护单位:泗洪县文化馆 |
洪泽湖渔鼓,也称“打端鼓”“端鼓舞”,是早期洪泽湖湖区神汉为渔民烧大纸还愿或神坛祭祀时进行的说唱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及沿湖有关乡镇、村和淮安市洪泽县等地广泛流布,山东省微山湖湖区也有演唱“端鼓腔”的习俗。
洪泽湖渔鼓演出多在湖面进行,并连两只大船作为舞台,观众坐在自己的船上围观。神坛(舞台)背景布上悬挂着各种神像和装饰有刻纸的图案。陆地演出还要在旗杆上挂神幡。表演时,有严格的“开坛”“展鼓”“拜坛”“祭神”程序,随后的演出,艺人左手端单面羊皮鼓,右手执细竹签敲击鼓面,同时晃动鼓柄,鼓柄上的铁环相撞击,哗哗作响,伴奏出特殊的音乐效果。舞蹈步法有“商羊腿”“剪子步”“双驾云”“白鹅亮翅”“穿花”“走圆场”“走灯”等,后来逐渐发展的队形有“双排柳”“庆团圆”“孔雀开屏”“北雁南飞”“一网粮”等。洪泽湖渔鼓舞步轻盈、荡漾,幅度较小,多为双脚踮起,按照鼓的节奏踏步,上身随船体摆动,似船在水中行走。表现劳动模拟动作时,如撤网、抄网、收网和捕鱼获得丰收喜悦时,分别以中速鼓点、快节奏鼓点、强弱结合的鼓点相配合,高潮迭起。代表作有《刘文龙赶考》《张郎休妻》《魏征斩小龙》《唐王游地府》《哪吒闹海》等十余部,主要曲调是“嚷神咒”“念佛记”。
洪泽湖渔鼓反映了不同时代洪泽湖湖区渔民的审美取向,见证了湖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承载了湖区渔民生产生活记忆,记录了湖区许多文化信息;演出侧重教育湖区人民做好事、行善事、善待自然,教化功能较强,在建立和传承淳朴民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