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30   星期二   农历三月廿二   
“工艺美术如何传承工匠精神”——“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学术论坛”在京隆重召开
作者:江晓雯 创建时间:2016-04-22 16:38:40
 
 
  本网讯 2016年4月2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与批评学术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

  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著名专家学者共四十余人。

  论坛围绕“工艺美术如何传承工匠精神”这个主题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工匠精神的本质,当前中国工艺美术在生产与创作等诸环节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形势与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这次论坛最大的特色是面向工匠最集中的传统手工艺创作和生产领域来谈如何传承“工匠精神”的问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在讲话中指出: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工业化生产、技术革新等因素,都对工匠精神的诸多层面造成冲击。尤其在生产生活领域,用技术代替艺术,用机器代替手工,用共性代表个性,用数量代替质量,成为普遍现象,物的生产缺乏人性的温度,生产活动有趋利性倾向,这些都导致侧重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工艺性生产被边缘化。连院长指出:所谓“工匠精神”,不仅有工艺内涵在里面,还囊括了传统手工艺者的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忠诚和职业性格。而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和传承,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回归。最后,连院长还就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为“工匠精神”正名。“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那些优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传统手工艺者,该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此外,“工匠精神”应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应建立并设计相应的传播体系,向更广泛人群宣传、介绍,启发大众觉悟。而工艺美术作为传承“工匠精神”最重要的载体,更要有国家担当,从业人员要跳出自己的专业领域,从更高层面的战略布局角度去思考、去践行“工匠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传统的“工匠精神”正在工艺创作中逐渐流失,亟需系统梳理其在中国手工艺系统中的核心价值。传统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指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更体现了一种信念、情怀、态度和操守,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价值体系,强调的是天工开物、格物致知,是基于中国人“天人合一”价值信仰之上的、对工艺的态度,这种信念,在如今这个时代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传统工匠所遵循的道德原则,以及他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也足以成为当代人行为的表率。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先生认为,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仅需要学术上的探讨,更需要有相应的措施和健全的体制来保障,应以国务院217号令《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为依据进行保护。常先生强调,大力发展现代手工业、积极鼓励企业或专业手工艺的创作,这些保护与发展的做法都值得肯定的。在设计创新的同时,一定要保证把传统部分的精髓很好地传承下去。

  此次论坛的组织者,手工艺研究所所长邱春林说:“全国各行业都在谈工匠精神这个话题,从政府到民间形成了高度共鸣,可以说工匠精神失落问题反映了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也促成了非常重要的一次文化反思运动,它的意义十分深远。中国工匠精神的失落不是一天两天发生的事,它伴随着中国近百年来剧烈的社会变迁。整个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都在快速学习、急速奔跑、拼命追赶。‘速度为王’曾是我们的社会共识或普遍心理。如今,经济发展到了新常态,我们稍微放缓脚步,找找自己的短板,思考决胜未来的动力。我觉得此时谈工匠精神的回归,是中国制造业理性建立自己的工业文明和现代手工业文明的开始。”

  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实践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雍、殷秀云等人从自己的工艺实践出发,谈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从工匠所应该具有的诚信品质,引出关于工艺美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徐东树教授提出要多层次、多角度去考察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现状,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发现工艺匠作存在的具体问题,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李文跃与牟晓林等学者的发言,则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提出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文人工匠”培养模式以及职业高等教育的具体见解。

  邱春林说:“一个时代的产品样貌总能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精气神。中国传统手工艺有自己的哲学、审美和伦理。在《庄子》《荀子》《墨子》等著作中都有过阐发。今天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传统工匠精神中有哪些合理内核需要继承?还需要哪些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教育手段来建设工业文明和现代手工业文明的价值观?”论坛在一定程度上针对以上问题做了有价值的探讨。

  政府和民间社会在这一话题上已经产生高度共鸣,一方面说明“工匠精神”的失落引发了普遍的社会焦虑,这种焦虑既有经济上的,也有文化自尊上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传承“工匠精神”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满足群众持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重要性。邱春林说,中国艺术研究院手工艺研究所将持续关注“工匠精神”的传承问题,推动现代手工艺文明的建设。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