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9   星期一   农历三月廿一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取得阶段性成果
创建时间:2011-09-06 10:12:30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取得阶段性成果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文化部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2007年6月9日成立以来,福建在没有任何可参照模式的情况下,边实践边总结,经过4年努力,逐步形成了“保护是基础,传承是核心,交流是载体,研究是关键,分类是重点”的工作思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包括福建下辖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市,境内人口1390多万,面积2.52万平方公里。这里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闽越文化、古代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遗存,并与近现代工业文明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体系。其实,闽南文化不仅活跃在这三地,随着闽南人的不断迁徙,其影响力辐射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许多国家。据悉,目前海内外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总数为7000万人左右,仅台湾地区就有17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因此,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健全领导机构 完善工作规划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是实验区开展工作的组织保证。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授牌后,福建省委、省政府于2007年7月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立即对推进实验区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按照“划定保护区域、确立保护项目,核定保护规划、出台保护政策,落实保护经费、确认督促管理”六项职能细化各部门的工作,协调各地整体推进。

    在领导小组的积极推动下,福建省出台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确定了保护范围和对象、保护办法与计划、保障措施与政策,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供指导。同时,在吸收近年来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总体规划》,泉州、厦门、漳州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制定了本地区的阶段性工作计划。

    加强非遗普查 建立保护传承机制

    做好非遗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特别是完善非遗名录体系,是做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的基础。经过不懈努力,福建已基本完成区域内非遗普查工作,并建立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据悉,目前福建已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7项、省级项目124项、市县两级项目1000多项。其中南音、中国剪纸(漳浦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等项目已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完善非遗的保护传承机制,是实验区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福建把这项工作列为工作重点,先后组织了全省性的传承人专题调研等活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福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加强了传承基地的建设。比如,福建省政府于今年初决定,从今年开始省级财政对60岁以上的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的扶持津贴。同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也相继建立了一批传习所,为传承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比如,泉州市提出了“十百千”工程,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当地将再建10个非遗博物馆、100个非遗展示中心、1000个非遗传承传习点。

    加强理论研究 以点带面开展工作

    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项工作的日渐深入,其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问题日渐突出。为指导实际工作,避免走弯路,近年来福建省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先后召开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研讨会”等大型理论研讨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指导、咨询和参谋作用,总结问题和经验,为保护区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经过研讨,福建决定通过实施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保护区的发展。在深入调研和评估论证的基础上,福建省于2008年和2010年相继公布了两批50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41个示范点、9个示范园区),并制定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示范园区)建设方案》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要求这些示范点和示范园区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方法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据悉,福建的目标和任务是:用4年左右(2008—2012)的时间,建设100个示范点(示范园区),积累和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整体性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全面推进保护区建设打下基础。

    依托交流 扩大闽南文化的知名度

    近年来,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当地通过媒体宣传、加强对台文化交流等形式,不但使闽南文化成为闽台两地民众的“精神家园”,而且也扩大了闽南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在当地政府和媒体的积极宣传下,当地老百姓开始自发地加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据了解,泉州南安洪籁“迎天香”、厦门“送王船”等民俗活动,均是由当地民众自主举办的。另外,福建还通过积极组织闽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工作,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据悉,近年来福建已编写出版了闽南文化系列读本用于中小学校教学,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同时,福建省还加大了闽南文化对台交流的步伐。目前,福建已有52个常态化、规范化的在海峡两岸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非遗活动常年举办,这些活动已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政府的组织下,高甲戏、歌仔戏等极富闽南特色的传统艺术也走进了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大大提升了闽南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纵观近年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保护意识不强,协调工作不够到位,保护经费投入不足,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管理队伍和专家型人才不足等问题仍困扰着保护区的发展,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福  仁)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