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7   星期二   农历三月廿九   
总理走进年画村
作者:2430 创建时间:2009-09-29 14:07:58

总理走进年画村


    一年前,四川绵竹年画村村民们绘在墙上的年画,在地震中与房屋一道,坍塌在地。

  一年后,年画村的年画产业,与村民们重建的新房一道,重新站了起来。

  9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进这个劫后重生的新村。四川有福,有这样好的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车行至绵竹市孝德镇大乘村口,路边房屋墙上的五彩年画告诉人们:年画村到了。

  “总理好!”温家宝一下车,数百群众就以热烈的问候和掌声迎接他。

  68岁的村支书杨继才挤出人群,伸出手来――这是他事先想了很久的举动,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大家渡过难关,他要谢谢总理。

  总理双手紧握住老人的手,凝神望着他,“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好吗?”总理问。“过得好。”“您会画年画吗?”“我正在学。”总理爽朗地笑起来,拍拍他的手。

  走进年画展示厅,一只用烙铁印刻寿星图的葫芦引人注目,温家宝摘下眼镜凑近细看。在年画创作室,画师胡绍玉向温家宝介绍绵竹年画的特点。总理问:“都是福寿图吗?”胡绍玉答:“绵竹年画的内容通常都是福禄寿喜,表达人们祈求吉祥如意的心愿。”总理笑着说:“四川有福,有这样好的产业带动农民致富。”

  绵竹年画源起于北宋,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为 “中国年画四大家”,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6年绵竹市将其列为重点支持产业并进行规划后,绵竹年画重现生机――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员从不足5人增至200余人,产量从年产三四千幅增至3万多幅。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绵竹大量制画工具、资料、雕板及年画商品损毁。但坚强的年画艺人没有倒下,震后不到一个月就重操画笔。

  一年多过去了,新建起的农房白色墙壁上,趋吉辟邪的“赵公镇宅”、象征快乐的“孩童耍灯”、寓意丰收的“莲莲有鱼”等年画色彩鲜艳,人物生动形象,成为乡间的亮丽风景。

  走进年画培训教室,画案后一位耄耋老人吸引了总理的目光,那是绵竹年画南派第8代传人陈兴才。听说老人祖孙三代都在传承年画,还带动一批农民增收,总理快步走上前,紧握住老人的手朗声说道:“感谢您,这么大年龄还在为大家做事。”陈兴才激动地说:“我还要带更多的徒弟!”同属年画村的射箭台村村支书张友成带来了年画艺人集体创作的《祝福》,表达灾区群众感恩之情:鲜红的底色上,老寿星神态各异、怡然自得,两个喜庆的童子手持条幅,上书:祖国万岁。画的空隙处,是数百位村民的签名。

  一个个名字感动了温家宝,他对围在身旁的村民说:“我把大家对祖国的祝福带回去,珍藏起来!”掌声又一次在年画村响起来。年画产业有了更好的基础

  总理缓步走在年画村里,阵阵歌声传来,那是村民欢乐地唱着《歌唱祖国》。

  绵竹年画村在地震前是休闲旅游的一大景点,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上万人。地震中,年画村大部分房屋损毁。

  2008年8月,苏州市被确定为绵竹孝德镇的对口援建城市。同为年画之乡的情缘,让援建者产生将绵竹年画产业发扬光大的想法。他们与绵竹市确定,借灾后重建之机,在年画村按照4A级景区打造年画产业发展基地,与旅游、竹木加工等产业结合,求产业规模、市场拓展、品牌打造的突破。

  产业要发展,基础条件必须好。因此,年画村农房重建风格、特色、布局等都着眼于与旅游业和年画产业的结合。苏州园林规划设计院作了整体规划,苏州援建指挥组投入300万元配套基础设施。3个月后,一个60户农民聚居的小区建成,村支书徐世鹏说:“水、电、气、光纤都直通农家,从生活现代化上讲,这让我们村向前推进了不止10年”。

  漫步在年画村,村道两边是绿树、青竹,白墙、灰瓦、翘檐构成的新居错落有致,透出川西民居特色。边走边看,温家宝一直带着欣慰的笑容。房前屋后的绿地里,刚栽的蔬菜和茂盛的枣树,将是村民们新的增收来源。做工考究的店招下,一家家富有地方餐饮特色的茶馆、餐馆已开始营业,节假日年画村里游客络绎不绝。

  温家宝高兴地对江苏省的援建人员说:“你们把苏州园林搬到这里来了。”他称赞江苏的对口援建工作很实在,灾后恢复重建不仅重视城乡住房建设,而且重视灾区产业发展,给灾区人民带来安宁和幸福。

  两大年画之乡共同打造绵竹名片

  “根植绵竹千家农户亦锄亦笔,载誉中华万卷锦绣越土越洋”。这是挂在传习所里一幅年画上的话,它表达了年画村人将绵竹年画发扬光大的产业条件和发展信心。

  由苏州市和绵竹市共同投入3600万元打造年画产业的计划于今年2月正式启动,3.6公里的年画产业带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我们的想法是将年画从业人员扩大到2000人以上,让它像苏州绣娘一样,既成为绵竹的名片,又广泛带动农民致富。”苏州市援建指挥组指挥长沈国芳向总理汇报。

  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时候,年画村里的传习所就开馆了,设有年画展示销售中心、年画培训教室、老艺人工作室、实习基地等。

  年画产业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更是大大推进年画产业发展。

  目前,年画村1018户村民中,固定从事年画制作的有近百人,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业余制作人员200多人,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随着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绵竹以及绵竹年画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绵竹年画的销售收入也逐渐增加,今年以来国内外的单位和团体购买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村里画年画的人也在不断增加。

  在产业发展形态上,一些年画艺人也逐渐走出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闹”,成立年画公司,从年画生产到市场销售进行更专业、更有效的市场运作。目前,绵竹年画产业类似的公司已发展到30多家,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

  年画内容上,年画村的群众也在进行积极尝试。“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年画村的艺人们一边恢复产业发展,一边收集抗震救灾的感人题材,将“大灾无情人有情”、“重建家园”等地震元素融入年画,做成年画T恤等,创新了内容和形式。

(来源:四川日报/作者:张红霞 谭江琦 方晓哺)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