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展演”
――“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
国务院2006年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展演”将于6月12日至6月14日在北京举行!将有羌族、蒙古族、藏族、哈尼族、基诺族、回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维吾尔族、壮族、朝鲜族、哈萨克族13个少数民族参加展演,展演汇集了10个省(区、市)14个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四川省羌族的古曲“《西哟惹》(思念的歌)”利用羌笛独特的音域和低沉哀怨的特点表达对先祖的怀念之情。羌笛的演奏,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民俗歌舞,羌族羊皮舞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传达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此次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类演出共有160多名民间艺人,其中有1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展演”节目简介
一、《基诺大鼓舞》(10分钟,云南省基诺族传统舞蹈)
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大鼓舞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表达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
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约3分半,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长调民歌)
表演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巴德玛(女,69岁)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05年11月,中蒙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富饶辽阔的阿拉善》是在庆典欢乐之日,盛赞保卫祖国边陲英雄功德的歌曲。歌曲曲调辽阔开朗,节奏自如悠长,气息深厚,有着浓郁的草原风味。
三、《萨吾尔登》(5分40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舞蹈)
萨吾尔登是蒙古族和硕特部独创的艺术,它的动作大多来自生活,像模仿牲畜动作的男子舞蹈,表现妇女照镜、描眉、梳辫等内容的舞蹈及男女青年为表达爱慕之情而表演的双人舞蹈等都是萨吾尔登的重要组成部分。萨吾尔登舞姿古朴优美,多出现摇摆肩膀、前后弯腰、手腕运动、前后运转等舞蹈动作,模仿人物或动物姿态惟妙惟肖,显示出诙谐幽默的特征。
四、花儿(6分钟,青海省回族民间音乐)
表演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得林(男,60岁)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四省区的回、土、东乡、保安、撒拉、裕固等民族的山歌品种,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
老爷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其曲调韵律独特,优美抒情、高亢嘹亮、婉转悠扬。
五、《滚山珠》(约6分钟,贵州省苗族芦笙舞)
表演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景才(男,41岁)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滚山珠”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表演时,表演者手执芦笙,一边吹奏着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曲,一边跳跃腾挪,围着棱镖或盛满水的水碗翻滚,时而以头为足,其舞步与技巧运用难度随表演进程不断增加,表现苗族同胞在迁徙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排出万难的惊险场面。
六、《吾处阿茨》(栽秧山歌)(10分钟,云南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表演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车 格(女,42岁)、陈习娘(男,42岁)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哈尼族村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曲目以《吾处阿茨》(栽秧山歌)和《情歌》最具代表性。演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特色鲜明,梯田、山林和村寨均为其表演场所。
七、《毕兹卡的节日》(约4分钟,湖南省土家族打溜子)
表演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田隆信(男,68岁)
“打溜子”又称“打家伙”、“打家业”等,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等4县68个乡镇。打溜子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婚丧喜庆、逢年过节都要打溜子,特别是土家族的传统舍巴日更是少不了打溜子。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和表现力。
《毕兹卡的节日》取材于传统节日“舍巴日”的活动盛况,“毕兹卡”是土家语“欢乐”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土家人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对幸福的渴望。
八、《尔玛吉》(10分钟,四川省羌族乐舞)
表演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龚代仁(男,75岁)、朱金龙(男,57岁)
(一)《西哟惹》(思念的歌,羌笛)
羌笛是一种竹制的双管竖吹簧鸣乐器,其鼓腮换气的吹奏、双管制作的律差、双簧共震的音响,构成了羌笛的特色。东汉马融在《长笛赋》就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唐有“羌笛何须怨杨柳”的千古名句。为此,古老的羌民族在生活中常以“羌笛”吹奏古曲“西哟惹(思念的歌)”来追溯历史,表达对先祖的怀念之情。
(二)《西惹木》(开坛酒歌,羌族多声部民歌)
每逢节日集会、婚丧嫁娶、修房造屋,借酒叙事抒怀成为羌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松潘小姓乡,每逢聚会开始,都要由寨中德高望众的长者开坛祝词,并在其领引下,合唱“惹木毕曼”(意为歌母子),表达对歌始祖的景仰以及对社会生活祈求平安吉祥,和睦兴旺的寓意。
(三)《巴绒》(礼仪歌舞,羌族民俗歌舞)
“巴绒”羌语直译为“古老”之意。羌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瓦日俄足”的活动,又称“歌仙节”和“妇女节”。活动中以“巴绒”礼仪歌舞活动为主,歌的旋律粗犷奔放,节奏自由,山歌风味浓郁,交替反复的歌唱形式,体现出这一节日中传歌、习歌的艺术特色,显示了含蓄、柔美的羌族妇女性格。
(四)《布滋拉》(羌族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是羌族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信仰和内心世界。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传承方式。
九、《日夜想你》(约5分钟,贵州省侗族琵琶歌)
表演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家兴(男,57岁)、吴玉竹(女,42岁)
侗族“琵琶歌”是流传于贵州南部用琵琶伴奏进行演唱的单旋律,单声部独唱或对唱歌曲,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爱情生活、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层面。侗族琵琶歌最大的特征是无论男女,全都用假嗓高音演唱,曲调悠扬悦耳,别具风格。侗族琵琶歌的曲调统一,歌词丰富,用琵琶伴奏。
十、《刀郎麦西热甫》(8分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舞蹈)
刀郎麦西热甫以表现刀郎地区维吾尔人民野外狩猎、喜庆丰收、欢乐生活等情景为主,包含有刀郎木卡姆演唱、群众自娱舞蹈、餐饮、文学艺术表演及各种游戏等。由于刀郎麦西热甫舞姿变化无穷,热情奔放,参与人数较多,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因而成为培养刀郎麦西热甫民间艺术家和陶冶刀郎人情操的主要方式。它始终保持着塔里木土著歌舞浓郁的原生态特色,是刀郎维吾尔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生活美如霞》(4分钟,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分布在广西马山县和广西上林县交界处大石山壮族地区的壮族民间艺术。壮族三声部民歌歌曲由三个声部构成,三人以上合唱。第一声部、第二声部为歌曲主旋律,由主唱者演唱,第三声部由二人以上合唱。演唱时,时兴“哈”声,故又称“欢哈”(“欢”,壮语为“山歌”)。
十二、《象帽舞》(约6分钟,吉林省朝鲜族农乐舞)
表演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男,51岁)
“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朝鲜族聚居区,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农乐舞演出时,各个村寨都派出自己浩荡的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有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
十三、《在那遥远的地方》、《想念你我的歌声》(8分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阿依特斯艺术源远流长,历代以来植根于哈萨克民间,充满浓郁的哈萨克口头文学和音乐文化特点。双方以歌的方式斗智、斗勇、斗才、即兴编词、填词,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艺术形式。内容主要表现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爱情,是全面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百科全书”,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堪称哈萨克民族文化艺术瑰宝。
十四、《雅隆春潮》(7分钟,西藏自治区山南昌果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索朗(男,35岁)、边巴次仁(男,44岁)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腰鼓舞,有18种表演形式。表演者在舞蹈过程中边击鼓、边甩头发,表演难度高,舞姿粗犷豪放,是西藏优秀传统歌舞的杰出代表。卓舞《雅砻春潮》,在传承卓舞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在队型和节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完善,其表演形式也从传统的广场表演转变为舞台表演形式。参加该舞蹈的均为当地民间艺术团演员,年龄最小的演员为15岁,领舞者是被称为“西藏山南鼓王”78岁高龄的尼玛老人。
(来源:www.ihchina.cn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