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8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一   
“非遗”表演艺术保护不能原封不动
作者:748 创建时间:2008-03-24 10:18:35

  
“非遗”表演艺术保护不能原封不动

 

    遗址、建筑、工艺品、美术作品等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保护得当,可以长久地保存下去。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是具有活态流变性,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近代以来,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产生并附着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猛烈冲击,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其中从来就要面对观众的表演艺术影响更加明显。那么,进入“非遗”的表演艺术怎样才能既健康传承又适应市场,叫好又叫座呢?
 
    “非遗”的价值是多元的,经济价值只是其中之一,绝不能让市场独断它们的生杀大权。保护“非遗”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能因为它“不好卖”,就弃之如敝屣。据统计,中国戏曲剧种从上世纪50年代统计的368个,减少到80年代初的317个,到2005年又减少为267个,剧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传统戏曲艺术不但逐步地退出城市文艺舞台,而且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渐缩小。这么多剧种,连带着声腔、剧本、表演程式等许多文化现象,历史、文化、精神等多重价值,在市场大潮中被淘掉了,让人痛惜。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杨建国曾呼吁,保护一个地方戏曲或剧种,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一个剧团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政府做出总体规划,制定一些相关配套措施,并拿出专项资金,作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来对待。

    但话又说回来,没有谁会喜欢僵死的东西,作为我们要保护下来的“非遗”项目,抛开一时的兴衰不论,它还必须要有可再生能力,市场也是重要的参照标准。曾执导昆曲《牡丹亭》的著名导演郭晓男曾说:“艺术必须考虑市场。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排戏不能老让政府给你掏钱,得想着怎么赚钱。文化消费就是满足文化消费群体的文化需要,所以我们的作品就得在功能上、品质上、耐久性上适应市场。”

    传统表演艺术无论称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只是另一种观照维度,其实质还是一种娱乐形式,只有继续发挥其娱乐性,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少人主张作为“非遗”,许多艺术形式应当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对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上海昆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计镇华的态度非常开放,他说:“昆曲也要栩栩如生地体现人物,要强化人物的内心体验,增加可看性。要是自说自话,不加改动地搬来演,那直接进博物馆好了。”这番话虽是就昆曲而说,对其他的艺术形式也有借鉴意义。

    昆曲、京剧的表演程式已经非常完善了,从而给演员留出的创作空间相对较窄。相反,一些历史较短的剧种“不规范”“不成系统”,创作空间反而大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音戏代表性传承人霍俊萍认同这个观点,她说:“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我都要去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寻找艺术,将老师口传心授的东西通过生活认识,通过艺术表现。”霍俊萍说,以五音戏看,相对于较为程式化的传统戏,融入了现代生活、现代意识的新戏要更受观众欢迎。“非遗”融入当代文化生活,这也是其可再生能力的体现。

    对表演艺术来说,适应市场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叫座,有了观众才有市场。像五音戏这样的小剧种,常因充满鲜活的时代和生活气息而叫好又叫座。可是市场是变化不定的,“非遗”不能在其中迷失自我。内蒙古的曲艺形式好来宝,由一人或多人演奏四胡等乐器,以蒙语坐着说唱表演,说唱内容多为蒙古族民间传说和英雄史诗,深受蒙古族人民喜爱。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曲艺团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乌日根对记者说,剧团曾为了烘托气氛,在好来宝等的曲艺演出中加入了太多舞蹈,令他非常担心。乌日根说:“曲艺形式要发展,适量加入舞蹈也不是不允许,但要以曲艺为主,因为全国各地都有歌舞团,而各地的曲艺形式是最有特色的。”表演要吸引观众就要有特色,为了些许效果而弱化其特色,为求“小剧场”而失去大市场,实在有些南辕北辙。据乌日根介绍,曲艺团在全国各地和港台地区以传统形式表演,有的完全以蒙语说唱,观众的反响更加热烈。对此,一些节目编排者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既不利于“非遗”的传承,又不吸引观众,费力不讨好。

    对于吸引观众与做好传承的关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康玉岩以民间的鼓乐演出为例给出了办法。民间鼓乐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今活跃在红白喜事、节庆特别是春节到元宵期间的民俗活动中,不少已经入选国家和省市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鼓乐演出多是农民自发组织,容易年年如此,缺乏变化。康玉岩说,鼓乐表演要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传统的套路和表演方式。可以请人对鼓乐表演作一下编排,但最好能请传承人指导一下;在演出的编排上,可以先展示传统形式,然后再表演经过编排的节目。作为“非遗”项目,虽说不少民俗活动至今仍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有无市场的问题,但抽离了生活转而纯粹舞台化的民俗表演并不少见,甚至将来会越来越多,或许这也是“非遗”活态流变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康玉岩的建议其实对“非遗”如何面对市场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池玉玺)                                                    

                                                           (编辑: 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