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5   星期日   农历三月廿七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创建时间:2006-10-24 14:51:26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本网讯)2006年10月21―22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系列活动在京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倡议组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梅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大埔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协助,并得到了广东企业界和社会人士的资金资助。活动的目的旨在探讨出一条民间社团倡议组织,政府部门支持,企业和社会人士资助,多方面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可行性道路。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研讨会和音乐会,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广东汉乐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广东汉乐于今年六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现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广东汉乐大体包括:丝弦音乐(旧称儒乐或清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广泛流传于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和福建龙岩、江西赣南、台湾等客家地区及海内外华侨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称广东汉乐之乡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

  今年又适逢广东汉乐大师(客家著名筝乐家)何育斋先生诞辰120周年。汉乐大师何育斋(1886―1943),大埔县人,经他潜心收集而编成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记录了流行于民间的汉乐乐曲60首,为保存和传播广东汉乐做出了重要贡献。10月21日,举行的研讨会上,从事广东汉乐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一代宗师何育斋先生的生平业绩;广东汉乐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地位;以及广东汉乐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现状、保护与继承;广东汉乐的发展与创新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活动中,来自梅州、大埔、广州、深圳等地的汉乐演奏家联合组成的“广东汉乐晋京演出团”,还于10月21日、22日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了两场音乐会,曲目包括:“出水莲”,“嫁好郎”,“平山乐”,“将军令”等十多首,曲风既有欢快也有深沉,体现了汉乐雅俗共赏的气质,为首都观众带来较为原汁原味的广东汉乐。

(编辑 张乃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