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7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十    
傈僳族刀杆节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9-03-12 10:05:00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称之为“阿堂得”,意为“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

一、历史渊源

关于刀杆节的来历,有这样的传说:相传明代外族入侵云南边疆,朝延派出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前往御敌。王骥到达云南边疆后,联合当地傈僳族百姓,很快驱逐了入侵者,收复了失地。后来皇帝听信谗言,毒死王骥。为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傈僳族人民便举办上刀山、下火海活动,并把每年正月十五定为“刀杆节”。

图1 刀杆节的上刀山活动

二、基本内容

“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的主要习俗活动,它包括点花、点刀、耍刀、迎花、设坛、祭刀杆、竖杆、祭龙、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骤,其间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仪式。整个活动由“朵兮”(巫师之意)主持,祭祀活动贯彻始终。其中,上刀山和下火海是仪式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环节,它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的卓绝精神。

(一)点花、点刀、耍刀

“点花”是仪式中最重要的内容。花是用五色纸扎成的纸花,代表山上的杜鹃花,是刀杆节最神圣、最重要的物品。“点花”仪式一般在正月十四晚举行,由朵兮主持。届时,全村老少集中到村中神树下,将花摆放在祭坛上,敲响锣鼓,祭祀开始。全体人员随节奏向四方行礼,随后,由一人口咬烧红的铁链绕祭坛两圈。朵兮和主祭在祭坛前“打醋坛”,主祭口含醋水喷射,然后,看花、嗅花,把公鸡鸡冠咬破,用鸡血把每一朵花都点到,即为“点花”。

图2 点花、点刀、耍刀仪式

“点花”之后“点刀”,点刀也叫“祭刀”,由朵兮咬破鸡冠,点三十六把刀,以作上刀杆之用。

点刀之后,主祭者进行祭“金柱”、“银柱”仪式,摹拟砍伐、削皮的动作。由两个祖传世家当“马”的人四手反背一对刀作“马架”,主祭者赤足上“马”,上“马”后拍拍“马”的双肩,摹仿骑马,上下抖动绕场一周。

(二)扎刀

图3 傈僳族男子在扎刀

“扎刀”,顾名思义,即扎制刀杆架。正月十五清晨,朵兮负责在总坛祭祀,男人们负责扎刀。

刀杆架由“金柱”、“银柱”两根木杆、三十六把刀和三根横木构成。“金柱”放在左边,“银柱”置于右边,两木平放,从上到下设三根横木。上横木以上用竹片把“金柱”和“银柱”连接,做成半圆,用红布围实,称为“天门”。半圆之间拴一根铁链,用锁锁住,表示锁“天门”,同时,还要挂一个装有硬币的红包。

将三十六把长近两尺的锋刀均匀地布在刀杆上,用竹片包扎固定在横木上,刀锋朝上,把纸钱用香穿插在刀把上。至此,整个刀杆架完成扎制,准备迎花、插花。

(三)迎花、设坛、祭刀杆

图4 刀杆节的祭坛

迎花祭祀时,所有人员必须到位。祭坛放五谷、插香、置供品,朵兮主祭。之后,锣鼓队边舞边耍刀迎到场中,将男青年端着的花分别插在刀杆上。一把刀插两朵,还有六朵大红花要插在刀杆的横木和顶部半圆内。

(四)竖杆、祭龙

图5 众人合力竖杆

竖立刀杆需多人合力完成,先将麻绳拴在刀杆的中横木上,之后众人发力抬起刀杆,使刀杆架平稳地立在地上。架子竖好后,由主祭到水池或水沟边祭龙、请龙,打回一碗清水。

(五)上刀

上刀前需举行隆重而严肃的祭祀仪式。用龙潭里请来的清水加入少量的草乌打醋坛,主祭含醋水向刀杆四方喷射。上刀前需依次行上马、下马、喂马食、酗马酒等程序,且要用蒿枝擦脚底,把赤足展示给观众。

图6 上刀及“挂红”

在锣鼓声中,第一个上刀杆的人上到顶端后,把半圆中的铁锁打开,并把红布解下来挂在身上,叫“挂红”。之后,第二、第三人上刀杆。每个上刀杆的人下刀后,需将上马、下马动作重复一次。这一过程精彩又惊险,观众无不注目、憋气,向刀杆方向仰望。上刀结束,村民们会手牵手,围住刀杆跳舞踏歌。

(六)拆刀

拆刀前要杀牲祭祀。朵兮和主祭者烧纸、揉蒿打醋坛,念咒,全体向四方鞠躬行礼。之后,一人上刀,到达顶端后洒五谷、摇杆、踏脚,从上到下依次拆刀。拆刀时,用刀砍断篾片,一把一把往下拆,插在刀把上的花随之掉落,众人在下面争抢。拆完最后一把刀后,拆刀者表演一遍上马、下马,主祭者和含铁链者一起行祭,整个仪式才算结束。

(七)下火海

夜幕降临,主场中刀杆架拆除,燃起熊熊篝火,人们将一把铁犁和一条铁链置于火中燃烧。全村老少及附近村寨的青年,在篝火映照下载歌载舞。当木柴燃尽,铁犁烧红,下火海活动正式开始。

图7 下火海(来源:网络)

下火海的勇士,把裤脚搂到膝盖,由两人或三人一组闯入火海,没过脚背的炭火堆被赤足踩踢后荡然无存。勇士们有的含炭在场中绕行,有的双手捧着火炭躬身快跑,朵兮抬着烧红的铁犁在场中跳来跳去,烧红的铁链被人含在口中,摇摇晃晃地绕场行走,此时,整个活动达到高潮。

三、主要特征

(一)过程惊险 挑战极限

上刀杆者,徒手赤脚踩在锋利的刀刃上,爬上高耸入云的刀杆顶端,要在上面完成开天锁、挂红等动作后,平稳下至地面。而下火海者,则赤脚在通红炽热的火炭里接触戏耍,用舌头舔舐烧红的犁头,用牙齿啃咬烧红的铁链。最为惊叹的是,上刀杆者、下火海者均毫发未损,这不仅是对技艺技巧的考验,也是对人生理极限的挑战。

图8 立刀杆前的祭祀仪式

(二)祭祀仪式贯穿始终

在傈僳族刀杆节涉及的点花、点刀、耍刀、迎花、设坛、祭刀杆、竖杆、祭龙、上刀、折刀、下火海等一系列程序中,庄严而隆重祭祀活动伴随始终。其中,由朵兮主持的祭祀仪式,是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价值意义

上刀山、下火海,作为刀杆节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傈僳族、彝族人民聪明才智的表现,展现了他们敢于向生命极限挑战的胆量和勇气,表达了人们避灾求福的愿望,也体现了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和高超的表演技能。这种民间信仰、民间祭祀活动,是其世界观的生动展现,是其民族原始宗教的形象再现,是怒江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现在的节日中,原始信仰的内容已被展现健康新颖的唱词和丰富的手上舞蹈动作所取代,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

五、保护传承

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和表演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等原因,上刀杆、下火海的绝技曾一度失传。20世纪末,在州、县文化系统的努力下,技艺得以恢复。2006年,傈僳族刀杆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和关注度的提高,以“上刀山、下火海”为核心的刀杆节定能得到有序传承,这一民族传统节日也将越来越广为人知。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