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文旅融合中的美好生活
来源:“ 中国旅游报”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19-05-21 13:48:00

中国旅游日

自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明代徐霞客创作的散文游记《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到今年已是第九年。

今年两会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回答媒体提问时明确表示,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可以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会更加富有魅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和旅游一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诗与远方的交汇让乡愁不再无处安放,让书香更加悠长,让国之瑰宝光华绽放。在这第九个中国旅游日,让我们一起体会文旅融合带来的美好生活。自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将明代徐霞客创作的散文游记《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到今年已是第九年。

今年两会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回答媒体提问时明确表示,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可以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会更加富有魅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和旅游一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诗与远方的交汇让乡愁不再无处安放,让书香更加悠长,让国之瑰宝光华绽放。在这第九个中国旅游日,让我们一起体会文旅融合带来的美好生活。

诗和远方 千年好合

李凤

2018年,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文旅融合的大幕徐徐拉开,人们奔走相告,“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诗和远方”不曾须臾分离。那些惊才绝艳、彪炳史册的诗人词客,哪一个不是登山临水的旅行家?而那些走遍天下、寻幽访胜的行者,又有哪一个不是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们寄情山水,咏怀古迹,“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竹杖芒鞋所及之处,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诗。他们走过的路,成了后人争相打卡的旅游胜地,而他们写过的诗,则成了最有格调的宣传语和导游词。千百年来,一位又一位诗人到前辈驻足之地朝圣,写下新的诗篇向前人“致敬”,由此积累成丰厚的诗词旅游资源。三山五岳岁岁枯荣,四大名楼屡毁屡建,如果只是山,山有何奇?如果只是楼,复建何为?人们念念不忘、纷至沓来,不过是因为那些人、那些诗……

近年来,文旅融合进程加快,“诗与远方”正孕育出更灿烂的诗词旅游产品和品牌。去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柯桥、上虞、嵊州、新昌等沿线8地旅游部门纷纷行动,通过恢复“诗路”古迹、挖掘民俗文化等措施,推进全域旅游,打造“诗画浙江”品牌。唐代,400多位诗人在这条路上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如今,人们沿着诗人的足迹,走进浙东山水,领略其丰厚的文化魅力。

很多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在营销推广上大打诗词牌,成效显著。今年春节,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热播,奉节、台州等诗词胜地借势营销,火了一把。作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吟诵地,浙江神仙居景区一直在开展背诵该诗免门票活动。资料显示,岳阳楼、趵突泉、儋州东坡书院等,也都曾开展过“背诗免门票”等相关活动,备受古诗爱好者好评。

与此同时,古诗词也成为很多旅行社串联旅游景区、打造旅游线路的重要元素。年近古稀的台湾吉美旅行社董事长李忠平在其所著《中国自然文化遗产+数字景点旅游行程》中独辟蹊径,以数字诗词串联景点。正如他所言,“景点就像一个舞台,只有加上诗人诗歌和雅士词曲的赞美,才能让这个景点像舞台剧一般美丽、精彩。”

风情民宿 留住乡愁

王玮

清晨,推开夹杂着泥土芬芳的木门,走过满是青苔的石板路,阳光洒在有些斑驳的石头墙上,鱼儿正在小溪中嬉戏,一阵风起“绿波春浪满前陂”……碧山,安徽省黟县里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因为一家名为“猪栏酒吧”的民宿,迎来了朱丽叶·比诺什、久石让等国际明星,一位法国知名女作家在作品中甚至拿出专门的篇章介绍它。

当然,猪栏没有猪,酒吧没有酒,“猪栏酒吧”只是因为第一处建筑是由原来的猪栏改建而成得名。“在乡下生活才是真正的奢华。供你独享的时间很多,所有的浮华虚名都化为废墟,我们都不用着急什么,渐渐地也不知急为何物。”猪栏酒吧乡村客栈创始人寒玉所描述的正是很多人所向往的生活,猪栏酒吧最诱人之处便是它保存着碧山村最纯粹的“风土民情”。

一家民宿带火了整个村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因为可以享受“睡在云上”的时光,过云山居让浙江松阳县西坑村成了“网红村”;眼看就要没落的竹器之乡——四川崇州道明竹艺村,因为有了与天然竹木结合,融合当地传统竹编工艺建造而成的“竹里”而被重新激活。如今竹艺村“乘胜追击”围绕着竹编文化设立了博物馆、书院等,并让艺术介入其中,游客已把这里当成了打卡旅游目的地。

小熊的“墟里”客栈,每家店只有3间客房,而且都在远离喧嚣的偏远乡村里。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跋山涉水,拖家带口来,体验村里传统手工艺的乐趣,品尝当地最地道农家特产。小熊说:“我们真正运营的是被大家遗忘掉的乡村美好生活。”于是,经营民宿只是小熊工作的一部分,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让客人去了解乡村里的古老工艺。在他看来,当这些工艺可以走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重新被人们所需要时,它就自然可以传承下来了。

正因为有许多像小熊这样把参与乡村建设当成事业的民宿主人,民宿成了“乡村种草机”“带货王”。海拔2800米的“浮云牧场”,一年能为所在的阿坝州理县通化村卖出10万斤土豆、4万斤白菜、2万斤苹果、2万斤车厘子。民宿已成为乡村复兴的一个入口。许多地方的政府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民宿+”的方式,盘活乡村各类资源,采摘游、研学游、美食游、艺术写生等,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民宿作为媒介让乡村变得如诗如画,城里生活着的人带着“归隐”之心来了,在外打拼的游子背着“乡愁”回家了,漂洋过海的老外恋恋不舍地留下了,原本就住在乡村里的人发现,原来他们生活的地方被人们如此向往着。

旅游演艺 主客共享

邓敏敏

拉萨市次角林村相传是文成公主入藏时的临时安营驻扎地。2013年,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在这里正式上演,目前演出场次已破千场,接待观众超过21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7.7亿元,为当地数千名农牧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作为海拔最高的旅游演艺,《文成公主》已经成为大多数去西藏旅游的人必看的演出。

“第一次在海拔3750米的高原看演出,太震撼了,演员们太棒了。”

而在海拔约1200米的重庆武隆仙女山镇杨叉岭,依托景区挖掘传统文化,以“川江号子”为主题的印象武隆实景演出已经上演2000多场,数百名演职人员中多数是当地村民,同时带动了周边几十家农家乐。得益于旅游开发,仙女山镇400余户征地安置农户从事农家乐、采摘园、运输等业务,户均年收入16万多元。

“10年前我还在山上种地,年收入不过两三千元。后来办起小旅馆,如今又种脆桃,开上了小车,真是今非昔比。”杨叉岭村民曹世兰说。

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李峪村,是“太行地雷大王”王来法的家乡。在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下,2015年,王来法纪念馆改陈提升工程完成,李峪村多功能演艺厅建成并投入使用,室内情景剧《太行丰碑》上演,部分村民参与其中靠演出脱贫致富。62岁的王畄照和老伴儿种着8亩玉米和谷子地,靠天吃饭,遇上好年头种一亩地能收入400元,遇到天旱,一亩地才收入100多元。2015年他加入情景剧演出后,一年能挣三四千元。“现在能脱贫,演出挣钱顶了大事了。”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2019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5年是我国旅游演艺的快速发展期。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旅游演艺节目台数从187台增加到268台,旅游演艺场次从53336场增加到85753场,旅游演艺观众人次从2789万人次增加到6821万人次,旅游演艺票房收入从22.6亿元增长到51.5亿元。

今年初,作为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文化和旅游部出台首个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文件,明确了一批支持旅游演艺发展的政策措施。

雅典政治家、诗人梭伦说,“旅行的目的是‘看’。看就意味着增进对其他民族、文化和地方的了解与评价。”旅游演艺无疑是“看”的重要一环,甚至比别的形式更能轻易表现出“主客共享”的幸福生活,就如同桂林市阳朔县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舞台下的游客们高兴地看着舞台上的村民们“唱着山歌把钱赚”,而这场自2004年以来每年演出500多场的旅游演艺,迎来送往了多少来过一次或者来过好几次的游客,又在多少游客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成为他们美好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休闲书店 文化地标

王新兵

20年前,全国最火的书店非新华书店莫属。每逢节假日,空间不大的书店里总是挤满了翻阅书籍的学生,以及排队付款的家长——彼时,书店里卖的是书籍和文具,也是与阅读有关的一切。

10年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开始青睐于新的购书方式——网购,以当当网、亚马逊、京东等为代表的网络购书平台红极一时。而网购平台的崛起,却是实体书店没落的开始:曾经人气极旺的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不得不面对“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实。

最近几年,实体书店悄然“回归”:钟书阁、言几又、猫的天空之城、西西弗、诚品等一批新老品牌,凭借前卫的设计理念、宽敞的阅读空间、舒适的品读环境,以及“书店+咖啡”“书店+餐饮”“书店+文创”等“书店+休闲业态”的新体验,再次吸引人们走进书店阅读。

坐落于西安市高新区阳光天地广场的言几又·今日阅读书店,装潢时尚简约,空气中弥漫着书香与淡淡的咖啡味道。午后时分,靠在窗边捧一本书、品一杯咖啡,再惬意不过。为人们提供一处可以阅读、喝咖啡、品艺术、玩文创的“城市文化空间”,正是言几又的追求。如今,言几又年接待客流超过3000万人次。

有着“上海最美书店”之称的钟书阁,更是将创意与美学洒遍书店的角角落落。比如位于香樟时尚广场的钟书阁闵行店,拥有陀螺书架、镜面吊顶、创意灯具、深色屋脊……踏足其中,仿佛置身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礼堂,阅读体验妙不可言。

不止在城市商区,最近,旅游景区也出现了书店的身影。在江西南昌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开业仅3个月的美·书馆已接待读者近7万人次,举办了30余场汇集传统文化、现代艺术、生活美学等高品质文化艺术交流专题活动。坐落于南昌瑶湖郊野森林公园的瑶湖书房开馆运营半年来,凭借清幽的自然环境,已经吸引读者近12万人次。“书店+景区”的全新运作模式,正以加速度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事实上,为了对接市场、打造极致体验,印象中挂着红底白字店招的新华书店,也逐渐发生蝶变——文化策展、阅读沙龙、咖啡轻食、人文演出等,正成为新华书店子品牌的新业态。河北新华·品阅生活,致力于彰显以“阅读、乐读、悦读、越读”为主题的新时代阅读理念,传递生活时尚美学;伊犁新华·时光书苑,除了设计清新时尚外,更根据周边消费需求为读者定制专属书籍;湖南新华·BOOLINK书店,与其说是书店,不如说是专为都市文艺青年打造的“美术馆”,书籍限量推荐,每一本都堪称经典……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底蕴,人们可以通过书店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灵魂。也许,在“网红”盛行的当下,人们千里迢迢打卡一家书店只为拍下一组照片,但请给新生事物多一点耐心和时间,等一座座网红书店成为一个个文化地标,等阅读成为一种习生活方式,那时,文化便会在人们心中扎根,结出文明硕果。

这便是“文化+休闲”的魅力所在。

博物馆游 穿越时空

王菀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序厅里,游客们通过影像,穿越千年与孔子“对话”。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日渐增长,博物馆作为文化和旅游的完美载体,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的前沿阵地。

数据显示,到2018年年底,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已经达到10.08亿人次。截至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超过5000家,在各大OTA平台,国内博物馆旅游线路产品搜索量均大幅提升,参观博物馆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重要选择。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一些博物馆突破简单展陈和枯燥讲解,运用体验型和交互式方式与游客互动。湖北省博物馆通过身着战国古装的演员演奏仿制曾侯乙编钟,让人们真切感受编钟的古韵情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皇大剧院《秦》秀上演,“活起来”的秦俑让博物馆焕发全新魅力。

为了更好满足游客的“打卡”需求,各博物馆还纷纷借助了新技术。山东博物馆依据焦家遗址考古文物,通过技术手段复原,展现了五千年前“山东大汉”形象,还通过动画演示和实景雕塑结合,展示阿胶的制作过程;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智慧型服务机器人则承担着导览和讲解任务,并且因其具有人脸识别功能和VR技术,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水下考古,加深对水下考古的认识,感受更强烈的视觉震撼;长沙博物馆使用云观博APP,游客可以体验个性化、趣味性、方言版的视听导览讲解服务,还能通过手机扫描文物,在移动设备端看720度的全景式虚拟文物图像。

不仅博物馆内热闹起来了,与博物馆相关的线上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而多样。不少博物馆建设了数字博物馆,以虚拟旅游等方式将线下展览放到线上,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有效扩大受众群体。

不仅如此,各大博物馆还积极跨界,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如故宫博物院跨界文创,推出多款爆款产品,掀起了国内各大博物馆的“文创热”;中国国家博物馆跨界餐饮,与肯德基联合打造“国宝耀中华”主题餐厅;苏州博物馆跨界时尚,举行宋锦高级时装发布秀……

许多博物馆开始尝试“博物馆之夜”。继今年元宵节故宫博物院“上元之夜”探索博物馆夜游后,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湖南省博物馆也举办了“博物馆之夜”体验活动。此外,北京自然博物馆还邀请孩子们在馆中搭帐篷夜宿,上海博物馆则集中精力做一场音乐大秀,还有许多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到晚上九点。

时代造就了“博物馆+”的无限可能。现如今,博物馆正在以越来越新颖独特的方式吸引大家,越来越多人开始把博物馆当成旅游目的地,逛博物馆正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

非遗旅游 传承记忆

李志刚

在江西婺源,徽州三雕(婺源三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俞有桂的木雕、砖雕作品栩栩如生、寓意美好,引来游客驻足观看;在云南大理,白族扎染国家级传承人段银开的文创作品古朴自然、融合时尚,受到游客追捧……非遗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大众旅游是人民文化需要的体现,非遗满足了游客需求,广大游客对非遗的关注、体验、传播则擦亮了非遗的光彩。

熹园是国家4A级景区,坐落于江西婺源紫阳镇,原名“朱家庄”,是朱熹二世祖、三世祖居住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当地知名景区,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游览观光、休闲漫步,而且可以走进“老砚馆”“歙砚制作车间”等非遗体验场所,观赏或亲身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或者漫步园区欣赏婺源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进而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大理白族扎染”是首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之一。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这项印染技术,如今,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古老技艺,当地建起了白族扎染博物馆,研发了面向大众的文创产品,开办了供游客体验的场馆,大理白族自治州璞真扎染坊就是其中之一。璞真扎染坊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这不仅有完善的非遗保护设施和机制,还面向游客开发了多种体验模式,游客既可在此进行一次短暂的非遗“印象之旅”,也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学习和体验扎染的绘图、制板、印花、扎花、脱浆、染色、拆花、漂洗和晾晒等工艺,并亲手完成一件作品,很多游客饶有兴趣。

而在上海,当地已经连续8年组织“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活动”,通过印发非遗护照和展馆地图套件,引导青年学子前往指定展馆参观学习。8年来参与人数已累计近50万人次。在此基础上,上海市非遗中心和各展馆还准备了各种配套讲座、互动活动,并着力打造了12条“非遗之旅”路线,每月开展一次,组织学生参观非遗项目相关制作工厂和展示点,取得了很好的非遗知识普及和传播效果。

非遗与旅游的结合让非遗放射出了多样的光彩,伴随着游客的脚步,非遗也走进了大众生活。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