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8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一   
传统意 端午情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海红 孟欣 于帆 创建时间:2019-06-07 09:54:00

绘图:黄卓

食在端午

作为中国民间盛行的民俗大节,端午节可谓习俗众多。其中,饮食习俗五花八门,吃粽子、食“五黄”、饮“午时茶”……因自然风土与人文环境差异,各地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

在北京,人们习惯食用以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黏韧清香,沙口软糯。“五毒饼”也是北京人过端午必吃的食物,据了解,2008年端午节前,消失了60多年的端午节传统民俗糕点“五毒饼”重现北京稻香村,迎接首个端午假日的到来。“五毒饼”是一种圆形糕点,做法是将“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案印在小饼上或用模子做出“五毒”形状的饼来,人们食之祈愿消病强身。

陕西粽子以蜂蜜凉粽子见长,它既不包馅,也不夹果,全用糯米制成。吃时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西安、关中和陕南地区人们在端午食用筋软凉甜、芳香可口的蜂蜜凉粽子,以抵御即将来临的暑热天气。面花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陕西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依照当地的习俗和惯例制作面花。

2011年,“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传统制作技艺分为选料、浸米、煮叶、制馅、打壳、包裹、扎线、烧煮等36道工序,造就了浙江地区粽子“糯而不糊、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的显著特征。食“五黄”也是浙江比较普遍的端午节庆饮食习俗之一,“五黄”,即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在端午节中午把5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中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精力。

闽南粽子驰名海内外,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制作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豆粽则是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襄成。端午节当天,福建人食用“煎堆”的习俗也较为常见。“煎堆”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后煎制而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吃“煎堆”以“补天”。

吃粽子和艾糍,饮“午时茶”是广东人的端午节“标配”。粽子有咸粽和灰粽两大品种,咸粽味道浓郁,馅料丰富,色香味俱全;灰粽是碱水粽的统称,做法是纯用糯米,不加肉馅及调味,切开蘸糖浆或蜂蜜食用。艾糍则是用艾草做的糍粑,人们在端午节食用,寓意去毒气、避瘟疫。端午节当天,当地人会带上箩筐或麻袋到野外采摘草药,煮泡“午时茶”,饮之以清热解毒、防病治病。

游在端午

“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寥寥几笔,便将端午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刻画出来。赛龙舟与包粽子、佩香囊、饮雄黄酒等,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文化符号。

据考证,中国百姓熟悉的端午节传统龙舟竞渡活动,与纪念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东汉孝女曹娥等相关。这些传说为龙舟竞技赋予更为多样的文化内涵和仪式习俗,也为现代人端午假期间出游增添了更多欢乐。

作为屈原故里(战国时期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和其投江之处(今湖南岳阳),鄂、湘地区的端午习俗极盛。例如,湖南益阳的龙舟独具特色。与其他地方的龙舟相比,益阳龙舟船体较长,往往在40米左右,并且益阳龙舟是双层划,划手们有的站有的坐,交叉划水,因此人数多、速度快。此外,还有雄踞船头左右的4至6个划手,称为“头桡”,他们擎着桡子,随着鼓的节奏360度甩动桡片,只有到关键时刻才下水,为益阳龙舟增添更多恢弘气势。

湖北省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活动从农历四月初八扎船开工仪式起,至农历五月十八神舟入江止,前后历时40天,是目前端午节持续时间最长的祭祀和祈福活动之一。西塞神舟会除了纪念屈原外,更多的含义是驱瘟、除恶、消灾,祈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西塞神舟会都要举行“收禁”仪式,将“春瘟诸秽百毒”尽数收入“黑爷”的腰袋之中,再把“黑爷”请入神舟宫供奉起来。直至农历五月十八,“黑爷”在诸神的辅佐和帮助下,押解着“春瘟诸秽百毒”乘神舟登江远离。

五常龙舟胜会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在端午期间的大型民俗活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相比于其他地区的龙舟,五常龙舟的样式繁复,颇具新意,其装饰可分为满天幛、半天幛和赤膊龙船几种,其中满天幛最为华美,通体彩绘龙麟,船上建有牌楼和木雕太子像,且插着龙纹大旗和各色彩旗。龙舟胜会前后,当地还有“请龙王”“谢龙王”“喝龙舟酒”等传统民俗活动,十分热闹。现今,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开辟有龙舟观景区域,每年端午还要举办“杭州西溪龙舟文化节”,供游人一饱眼福。

各地端午习俗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最具特色的节庆民俗活动之一,为端午出游的游客提供了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平台。

艺在端午

裹粽子、喝雄黄酒、吃乌馒头、挂菖蒲与蕲艾……这些都是各地端午节习以为常的传统习俗,除此之外,那些承载着端午节美好祝福的手工艺品,更增添了节日浓浓的文化氛围。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是龙舟竞渡的发源地,上百年来,这里的龙舟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远近闻名。船头雕龙、船身绘鳞片、船尾为凤、船舵形似青龙偃月刀……一艘艘小龙舟栩栩如生。据了解,长度60厘米至100厘米不等的小龙舟船身需要用紫檀木、香樟木等优质木材造就,制造一艘小龙舟大约需要花费一个星期。

形状似粽子的五角宝是过去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日物件,也是山东莱芜人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五角宝“腹中”填满艾蒿等中药材,外壳用五彩棉线缠绕,既美观又能驱蚊虫。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都把五角宝悬挂起来,以驱虫避瘟。艾叶枕头则是山东省沂源县悦庄镇的端午节符号之一。当地妇女把采集来的艾叶晾干后,在端午节前后将其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枕头,既可以用来避邪驱毒,又寓意“纳福”。

端午节制作“渡河公”是流传在广西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渡河公”是用几种颜色彩布缝制的纯手工工艺品,它的外形是一圈小布人怀抱金黄色的大南瓜,南瓜里填充着风干的艾草、青蒿、苍术等草药,具有祛风辟邪、强身健体的作用。端午节,当地男女老少一边吟咏祈祷词,一边把做好的“渡河公”用红或黄丝线悬挂在小孩的脖子上,或者把“渡河公”和粽子放在一艘小船上,点上红蜡烛,沿河漂流,带走疾病和厄运。

佩戴香囊或香袋是山西人过端午节较常见的习俗。在香囊里面装上艾叶、雄黄等物,具有驱毒的作用。除香囊之外,还有香气四溢的香袋。人们精选艾叶、大蒜、雄黄、花椒、松柏等多种香料为包心,用彩色布料翻袋缝制,再用五彩线绣上各色花纹,最后用丝线缝合。这样制作出来的香袋外形有棱有角、松软适度、美观精致,贴身挂于胸前,或佩戴腰间,有清心明目、提神醒脑之效。

端午节前后,江苏扬州地区家家户户挂起“五毒虎头”(虎头上有蛇、蜈蚣、壁虎、蜘蛛、蛤蟆)用以“辟恶驱邪”。端午节前后天气渐热、雨水渐多,不仅瘟疫易起、疾病易生,而且百虫也四处活动觅食。老人们给家里的小孩做“五毒鞋”穿,“五毒鞋”以杏黄色布料为鞋面,鞋面头脸处用彩线绣一个蟾蜍头,鞋帮绣有蜈蚣等5种毒虫。

编辑:邓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