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8   星期日   农历三月二十   
扶贫路上绽放的非遗民族之花
来源:当代广西网 作者:郭珊敏 创建时间:2020-05-27 17:20:00

“非遗+扶贫”的模式,将非遗和贫困户密切相连,逐渐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扶贫路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女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们利用自身的技艺,带动一大批贫困户增收脱贫。她们是绽放在广西各地的非遗民族之花。

巧手“剪”出幸福路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地处桂北九万大山中心南麓,交通闭塞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扶贫先扶智”,贫困地区具备“造血功能”,方能斩断穷根、挖掘富源,为永久脱贫奠定稳固的基础。

该县的罗华清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仫佬族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仫佬族民间艺术,弘扬传统剪纸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罗华清积极引导他们自主创业,助力脱贫攻坚。几年来,罗华清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奔走于各大、中、小学,先后被聘为罗城青少年活动中心、罗城第二小学、罗城四把民族小学等学校的剪纸艺术教师。

2018年12月,罗华清在罗城青少年活动中心传授剪纸技艺。罗华清 供图

农闲时间,罗华清多次参加县妇联及文化部门开设的文化扶贫培训班,免费给贫困户及村里的妇女、留守儿童传授仫佬族剪纸技艺。从剪刀的使用、图案的构思、剪纸的初级剪法等方面进行讲解,耐心地给大家作示范,手把手地指导,这不仅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好技艺的信心。对于学员们剪出的优秀作品,罗华清还帮助对外销售,有效解决贫困户的就业增收难题。

2020年1月18日,在柳州罗池举办的“以生命影响生命”助残主题活动中,罗华清指导残疾儿童学习才艺,通过阳光扶残助残,让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罗华清参加了各种艺术人才培训班,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艺术功底,并义无反顾地挑起“非遗传承+脱贫攻坚”的重任。她通过自己的一把剪刀,激活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了群众增收。

六堡茶香飘致富路

传统六堡茶制作技艺依靠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女士,已经传到了第四代,其女儿石濡菲是第五代传人,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母女俩通过开办培训班传授技艺,开展六堡茶文化传承与保护。

2019年10月10日,韦洁群(左四)、石濡菲(左三)担任苍梧县塘平村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比赛评委。濡菲六堡茶 摄

她们依托六堡茶原产地、原茶树种、当地原生态环境及六堡茶历史文化等优势,采用“原产地企业+工作室+传承人+培训班+合作社+贫困户”的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就业、乡村青年创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让更多青春力量投入到振兴茶乡产业的行动中。

作为黑石山茶厂党支部书记的石濡菲,还依托黑石山茶厂在塘平村六堡茶核心产区的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党旗领航”模式,通过党员带动、技术帮扶等措施,与塘平村党支部结对帮扶,使塘平村2000多亩六堡茶步入销售“快车道”,茶农收入增加,极大增强了茶农种植六堡茶的信心,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石濡菲明白,茶叶种出来了,品质超群才能在市场上提升六堡茶品牌价值。为了提高茶农六堡茶制作技艺,石濡菲在梧州市区改造了近300平方米的多媒体教室作为培训班理论教学基地,将黑石山茶厂作为实训基地,理论与实训“双轮驱动”,建立“石濡菲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校企合作、远程教育等方式创新传播和培训六堡茶制作技艺。

2019年3月,石濡菲参加梧州市党员教育示范党课网络直播系列第一站——党课进茶乡活动,为全村党员讲解茶叶制作知识,将种植、采茶、茶园管理、制茶技艺等系统地传授给村民。同时,她还参加苍梧县“党旗领航·茶商扶贫”活动,助力扶贫兴农,并因此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殊荣。

今年疫情期间,黑石山茶厂除了累计捐款4万多元、捐物价值7万多元,还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固定收购茶农的茶青,通过云订单实现“开门红”。该厂共收购社茶茶青4万多斤,付给茶农的茶青款达到100多万元,给茶农吃了一颗复工复产的“定心丸”。“社会需要、家乡需要、群众需要,我们都会坚守初心,振兴茶乡。我们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茶企茶农的共同努力,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茶业的影响,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产销正常化,一定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石濡菲坚定地说。

花竹帽编织幸福花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也是林业大县。毛南族群众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精致美观又实用。谭素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竹藤编织手法熟练,善用色彩。她制作的花竹帽,圆锥斜面以金黄为主色,中心以黑色莲花引领,外围环拱黑色三菱,以金色罗边,纹路清晰,布局合理,色彩对比简洁而分明,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近年来,她积极开展竹编传习活动,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艺人和传承者。

每年,谭素娟都会带着花竹帽走进各大、中、小学,开展免费教学。她在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开设了培训班,每期一个月,把实践育人、传承工匠精神引入课堂。2019年6月,她在环江城西移民搬迁地举办花竹帽编织技艺培训班,主要招生对象为贫困群众。3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其中10多名是来自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居民。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学员们基本能够掌握制作工序。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传统手工艺,谭素娟还在环江县城成立了工作室,方便学员们在结业后随时上门求教。目前已有扶贫学员能够独立编织一顶完整的花竹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他们的家庭经济收入。

2019年6月,在环江县城谭素娟花竹帽培训基地,谭素娟在传授破竹工序。谭素娟 供图

花竹帽作为毛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工艺品,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谭素娟说:“花竹帽是我们毛南族的定情信物,既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更是毛南族人的族宝。作为传承人,我不光要肩负起将花竹帽手工艺传承下去的重任,还要在脱贫攻坚中带领扶贫学员编织幸福之路。今年我准备继续到村里去开培训班,让更多的扶贫户掌握技艺,实现增收创收。”

服饰制作连通就业路

广西南丹县里湖、八圩瑶寨与接壤的贵州荔波县朝阳瑶乡一带,被誉为“中国白裤瑶之乡”。白裤瑶是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支系,其服饰简洁明快,古风依然。

黎凤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8岁起即跟着祖母黎秀珍、母亲李秀群学习白裤瑶服饰制作技艺,精通瑶族服饰织、染、绣、裁30多道纯手工工序,尤其擅长刺绣、浸染等技艺。

2004年,黎凤珍在家乡开设了土布染坊。2015年,黎凤珍的染坊被列为2016年扶贫项目,命名为“瑶族原生态蓝靛染坊”,集瑶族服饰制作、租赁、销售为一体。蓝靛染坊的建立,带动南丹县八圩瑶族乡瑶寨移民安置点及周边的54名瑶族妇女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名。2017年,黎凤珍蓝靛蜡染坊被设立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生产性保护示范户,2018年8月成为南丹县首家扶贫车间,并增建服饰展厅。当年,黎凤珍荣获年度“脱贫攻坚产业引领奖”。2019年,她在里湖瑶族乡扩展建设朵努手工坊,手工坊被设立为扶贫车间,带动里湖朵努社区搬迁的100名贫困户妇女制作瑶族服饰,很好地解决了她们的就业增收问题,并逐步使白裤瑶服饰走向规模化、市场化。

通过手把手地传授技艺,黎凤珍成为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的领路人。同时,她也是贫困户妇女们的贴心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黎凤珍除按时为贫困户员工发放工资外,还免费为她们发放防疫口罩,给她们带去关怀和温暖。对于未来,黎凤珍说:“我们想进一步扩大传承基地,在文化部门的带领下办好培训班,为学员们传授服饰制作技艺。同时,搞好对外宣传,提高我们的销售额,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创收。”

编辑:李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