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21   星期二   农历四月十四   小满 小满
广西:非遗成群众脱贫创收利器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孟萍 创建时间:2021-02-25 18:00:00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里,一批又一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织锦;龙胜各族自治县教育局、泗水乡社区学习中心举办竹编工艺培训班,邀请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工艺传承人为53名学员现场传艺……近年来,广西深入挖掘丰富的非遗资源,强化传承和利用,使非遗项目不仅融入了人民日常生活,更是成为群众脱贫创收的利器,“非遗+扶贫”“工艺+就业”的路子越走越宽。

“指尖经济”点亮生活

壮锦、绣球都是广西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特产。近年来,广西许多偏远民族地区的群众通过织绣等“指间经济”,织出脱贫致富路。

靖西市新靖镇旧州村是有名的绣球村。现在旧州有2300多村民,其中一半人从事绣球制作。旧州的绣球风情街和壮族生态博物馆、靖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非遗保护基地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

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是绣球文化扶贫的实践者之一。据了解,绣蕴坊近年来举办绣球技能、技艺培训300多场,受益群众达两万多人。如今,绣蕴坊年营业额达到了500多万元。绣蕴坊创办人王秀芬说:“我们先对绣娘进行培训,约定时间再到村子里收货,工资现结,按件计工资。”目前,绣蕴坊带动400多名农村妇女居家就业,其中贫困户36户65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柳州市级非遗项目(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李伊园创办的彩云苗艺已成为助力当地贫困妇女脱贫的“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她以基地和扶贫车间为依托,累计培训贫困妇女近3000人,帮助贫困户增收60余万元。如今,李伊园带着160多名绣娘一起制作苗绣,绣娘每月收入有1500元至3000元。

融水县香粉乡古都村大盘屯贫困户贾会连是一名绣娘。贾会连每年凭着苗绣增加收入近1.8万元,现在一家人已经脱贫。红水乡振民村英培屯村民韦梅论经过培训后在县城开了一家手工剪花苗衣店,每年收入两万元。2019年4月,韦梅论被评为柳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1993年出生的覃桂珍,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同乐村平溪屯人。她出生在侗绣世家,奶奶是远近有名的侗绣艺人,妈妈韦清花和伯母杨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绣)代表性传承人。她家也被建成集侗族刺绣展示、传承和销售于一体的农家式博物馆。

覃桂珍说:“2019年以来,我们共培训绣娘500多人次,推荐30多名绣娘就业。依靠侗绣,她们每年人均增收6000元到7000元。”

龙州县2018年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17年在龙州创办了壮锦技艺工坊,组织农村妇女参加培训,每人每天织锦2至4小时,年纯收入5000元至1万元以上。目前,公司有织女55人,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贫困人口占比达34%。

唱不完的民歌奏不尽的乐曲

2020年12月19日至20日,2020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精英挑战赛(马山站)在马山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三甲拉开帷幕。马山县的各族群众唱起悠扬的三声部民歌,敲起雄浑的马山会鼓,迎接各地攀岩精英的到来。

如今,三声部民歌与壮族会鼓、扁担舞一道被誉为“马山三宝”, 是节庆之日或重大的群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已成为马山民间文化艺术的名片。

在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温桂元从2007年起把壮族三声部民歌展示中心和培训基地设在了自己的家中。这位八旬老人已经整理和创作了上千首壮族三声部民歌。

广西有唱不完的民歌,也有奏不尽的乐器。芦笙作为一种传统民族乐器,在侗族、苗族等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78岁的苗族老人梁炳光是融水苗族自治县知名的芦笙制作师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笙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梁炳光除了自己制作和修理芦笙外,多年来还在县城开设了梁炳光苗族芦笙制作传承展示馆,先后传艺授徒60多名,遍及10多个乡镇。

据了解,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设立非遗专项资金,通过“奖、扶”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广泛宣传非遗文化,探索非遗传承和创新,积极营造全社会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融水县在县城苗家小镇建立了民族传统工艺人才孵化中心,计划利用3年时间,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安置户、乡村旅游经营者、创业创新青年、下岗失业人员等进行培训,通过发展“微工厂”和“匠人村”不断与旅游相融合,让群众从非遗传承发展中获益。

特色美食飨游人

今年元旦假期,柳州螺蛳粉产业园迎来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游客在螺蛳粉博物馆里品尝螺蛳粉长桌宴是行程的高潮。在大快朵颐之后,游客们纷纷解囊,购买螺蛳粉产品,并当场邮寄回家。2020年,柳州螺蛳在“宅经济”大潮中一飞冲天,成为国内外吃货们最为期待的美食之一。柳州市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额达105.6亿元,较2019年增长68.8%。目前,袋装柳州螺蛳粉企业达113家,日产量最高达325万袋,产品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万个就业岗位遍布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500多户就业,人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

柳城县东泉镇雷塘村村民粟宝雄一家四口,几年间从泥砖房搬到了外墙贴着瓷砖的两层新楼房,这都得益于2015年雷塘村第一批被选为螺蛳粉产业酸豆角、酸笋基地。

雷塘村村民粟红喜2015年进入村里成立的绿宝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工作,种了2亩豆角,一年收两季。豆角丰收,价格很好,高兴之余,粟红喜又加种2亩竹笋。除了种竹笋和豆角,粟红喜还为螺霸王公司专门运输酸豆角和酸笋。

2020年10月22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冠小屯,村民们用芦笙踩堂和百家宴款待来自广东的一个千人旅游团。从三江县城到各个侗寨,百家宴已成为侗乡文化体验的一大招牌。

2020年年初,三江县溪镇平岩村岩寨屯奶更餐饮发展有限服务公司成立。公司负责人吴爱仙自2017年起就组织寨子里的一些妇女搞百家宴接待游客。10多户贫困户的妇女加入吴爱仙的公司,2019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人均收入2万多元。

大化各族自治县近两年“夜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每当华灯初上,县城达吽小镇人气聚集,各个餐饮店生意火爆。六也鱼怪、贡川滤粉等大化特色非遗美食吸引许多游客慕名品尝。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