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5   星期日   农历三月廿七   
《木心墨魂:侗族掌墨师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线上摄影展——第三单元《古老的技艺》
来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1-02-26 10:15:00

今天上线的是《木心墨魂:侗族掌墨师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线上摄影展的第三单元《古老的技艺》。

侗族建筑起源于距今约5000年的干栏式建筑,《魏书•卷一〇一•列传第八九》记载:古越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干兰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干兰”一词,亦作“干栏”,侗语意为“上面的房子”。侗族干栏不仅继承了我国南方古代干栏式建筑的古老的传统做法,而且善于汲取其他民族建筑的技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代代工匠的传承与发展,创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木构建筑营造工艺体系。‍

侗族建筑为穿斗式框架式结构,以榫卯连接,不用一颗铁钉,但却十分牢固。在木构建筑的营造过程中,掌墨师承担着建筑整体工程的组织工作,由于侗族木构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方面没有图纸,掌墨师先是通过制作小型模型完成设计工作,再以制作“杖杆”与“竹签”的方式完成建筑施工管理:“杖杆”又称香杆、匠杆,在建筑营造中的使用已沿用了两千多年,杖杆相当于掌墨师傅专用的一把大尺子, 既有图纸作用,又有度量功能;“竹签”上则有掌墨师绘写的墨师文,记录了每个木构件的方位和榫卯制作的规格。树木从山上砍伐以后,要经过下料去荒、下墨、开榫、雕刻等几个步骤,才能变成建筑结构的一部分。掌墨师运筹帷幄,工匠们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一座完整的建筑,这种古老的营造技艺在侗族地区一直传承延续至今。

在本单元《古老的技艺》里,延续千年的古老技艺通过摄影师的镜头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模型的设计,到工具的运用,再到构件的制作。一棵棵大树从山上被砍下,经由工匠们精心的加工制作,掌墨师神奇的排列组合,直到变成一座座优美而精巧的木楼。古老的技艺穿越了时光,与侗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一同照耀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本期线上展《第三单元:古老的技艺》部分精彩图片,想观看全部摄影展作品请下拉查看观展路线。‍

from clipboard

侗族建筑在建造前要先设计小样模型,尺寸按比例缩小,尤其是对于鼓楼、风雨桥等大型建筑来说,小样模型必不可少

from clipboard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工具——墨斗,墨斗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中重要的工具,掌墨师这一名称也由此而来

from clipboard

墨斗上精细地雕刻着各式各样的花卉瑞兽,使得原本朴实无华的墨斗巧夺天工,精品墨斗甚至可以成为把玩的摆件

from clipboard

杨林生使用斧头与凿子在柱子上开出榫眼,开榫是侗族木构中很重要的部分,对工匠的技艺水平要求很高

from clipboard

国家级传承人杨求诗与工匠们将木材抬到木马上进行检查,选料与下料的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掌墨师负责,

才能做到用最省的木料建成最好的木楼,技术含量很高

from clipboard

杨求诗为木材去荒,去荒是去除原木的表皮、树皮,让木材达到平、直、顺的基本要求

from clipboard

工匠用刨去除原木的表皮,将木料刮光

from clipboard

杨求诗使用杖杆对大木结构进行画线定位,杖杆通常由半边南竹制成,长度由所建建筑最长的一根柱子为准,

上面刻有建筑所有构件的位置与尺寸,是掌墨大师傅在营造中不可或缺的一把大尺子

from clipboard

下墨是技术活,必须由具有丰富经验以及过硬技术的匠师担当

from clipboard

木匠们用各种尺寸的凿子在木材上开出大大小小的榫眼

观展路线

1.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线上展平台观展;

from clipboard

2.打开《在柳州》APP首页,进入线上展平台观展。

《木心墨魂:侗族掌墨师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线上摄影展一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掌墨的品格》 《第二单元:匠心的传承》 《第三单元:古老的技艺》 《第四单元:神秘的仪式》 《第五单元:建筑与构造》以及《第六单元:经典与创新》,从2月12日开始,每周五在《在柳州》APP、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微信公众号同步更新。感兴趣的朋友请届时关注以上平台,“云端”观展!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