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7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十    
跟着“非遗”游云南,N种打开方式你知道吗?
来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1-08-11 15:42:00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云南22个项目上榜,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12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此丰富的非遗资源为云南提供了“非遗+旅游”的新玩法让非遗项目变得不仅好听、好看还好吃、好玩!


听云南的声音

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乐曲之一,曲音幽雅圆润,清新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区域性。

from clipboard

数百年来,洞经音乐一直保持其固有的定型传承形态,演奏时悦耳动听,令人心旷神怡,又具有浓郁的地方古曲原生态韵味,群众称之为“檀炽吉祥”之音。

剑川白曲

剑川白曲主要流行于剑川、洱源及与剑川接壤的怒江州兰坪一带,以曲调美、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剑川白曲表演形式独具一格,可一人怀抱龙头三弦自弹自唱,也可以一人伴奏,一人唱;或一人伴奏,男女对唱。

音乐表现力极为丰富,题材内容广泛,传统作品有《鸿雁带书》《黄氏女对金刚经》等50多部。它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对白族历史、语言、民俗等的研究都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纳西族白沙细乐

纳西族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哩”“别时细梨”“别时谢礼”,是纳西先民创制的一部器乐、声乐及舞蹈相结合的古典音乐套曲,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from clipboard

相传白沙细乐有10个调,现存8个调,分别是“笃”“一封书”“三思及”“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蹉”“南曲”和“北曲”。乐器有横笛、直笛、芦管、苏古笃、小曲项琵琶、古筝、二簧、胡琴,演奏至少要有8人,并以合奏为主,同时也伴歌舞。白沙细乐是元明遗音与纳西民间音乐的美满结合,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步形成的套曲,其构思独到,器乐兼歌并舞,意境深宽,曲调抒情,旋律委婉流畅。

姚安坝子腔

姚安坝子腔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特有的一种民间歌曲样式,主要流传于姚安县境内以汉族为主的村寨中,多在春耕栽种季节和秧苗拔绿时由汉族青年男女以对唱方式演唱。

姚安坝子腔多在野外和田间演唱,演唱时以笛子、二胡和打击乐器伴奏,其代表性曲调有“十二属”“十二月采花”“猜调”“数姚州”“数地名”等。男女坝子腔对唱一般需用一个中午或一个下午,也有的连续演唱几天几夜,直到其中一方甘拜下风为止。

云南的舞台

滇剧

滇剧是云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光绪年间,滇剧演出活动在玉溪等地区已经十分盛行。

滇剧声腔独特,表现力强。其三大声腔丝弦腔、胡琴腔、襄阳腔分别源于秦腔、徽调、汉调等古老的声腔,同时又受到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滋养,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因而有“滇粹”之誉。

在云南滇剧院上演的原创大型现代滇剧《张桂梅》,让滇剧散发出了新的活力。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在阿细语中称为“嘎斯比”,意为“欢乐跳”。它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源于阿细人古朴的“阿细跳乐”,因多在月光下的篝火旁起舞,故名“阿细跳月”。

from clipboard

阿细跳月发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山一带,在弥勒县彝族阿细人聚居的村寨及泸西、陆良等地广泛流传。

傣族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

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避邪,庆贺丰年。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的许多国家。

哈尼族乐作舞

“乐作舞”是红河哈尼族、彝族古老的原生态传统舞蹈,是哈尼族、彝族先辈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传承性,是哈尼族、彝族人民娱乐、喜庆、丧葬祭祀及各种大小节庆活动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from clipboard

在这种歌舞的氛围中,哈尼族、彝族村寨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会自觉地加入其中。乐作舞就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传承,传承完全依赖民间艺人和社会传承。

非凡的技艺

傣族织锦技艺

傣族织锦技艺,云南省传统技艺之一。“锦”在字典中指“精美鲜艳的纺织品”,傣族人早有棉布和丝绸织锦,现在,我们看到的通常是棉布织锦。

傣族手工艺人用心制作的傣族织锦也成为许多游客必买的版纳纪念品之一。

白族扎染技艺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

from clipboard

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云南围棋子(永子)制作技艺

永子是以保山特有的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矿石原料,采用保密配方和绝技熔炼、传统手工点丹而成的围棋子,因这种棋子产于永昌(云南保山古称永昌),并被世人称之为永昌棋和永棋。

永子是保山市永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对棋类等产品注册和持有的一个驰名商标。永子质坚色润、细腻如玉、触子心舒、冬暖夏凉、隽永神韵,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历来深受达官贵人所追捧,为上乘贡品,堪称国宝。

欢乐的节日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如今,泼水节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增加了歌舞娱乐活动、物资交流、民族文化大游演等内容,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from clipboard

“傣族泼水节”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国内外游客纷沓而来,“傣族泼水节”成为了西双版纳一张靓丽的名片。

大理三月街

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

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from clipboard

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

石宝山歌会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歌会于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石宝山举行,届时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聚集一处,弹弦对调以歌觅偶,同时还可到各寺庙烧香拜佛,参加“阿吒力”佛教法事、白族地区中央本主及石雕女阴“阿央白”朝拜等民俗活动。

歌会以即兴对歌为主,把弹弦唱曲、求神拜佛、本主崇拜、以歌觅偶等活动融合在一起,显示出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征。

非遗的味道

蒙自过桥米线

云南蒙自是过桥米线的“老家”,在蒙自有几十个品种的过桥米线,传统过桥米线的汤用排骨、排骨、筒子骨、五花肉和鸡肉,炖上五六个小时,加点新鲜的豆尖,这样的高汤不但鲜还甜。

from clipboard

蒙自过桥米线分为米线、高汤、拼盘三个主要部分,且有四大特色:碗大、汤滚,用的是生肉、料多,所以蒙自过桥米线堪称“一个人的盛宴”。

客人可以依据喜好从二三十种新鲜的肉类里选择组合,食客可以任意索取米线或卷皮放入汤中食用。

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因产于宣威县而得名,素以风味独特而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蜚声中外。

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

建水汽锅鸡

汽锅鸡是云南省的一道特色名菜,属于滇菜系,早在200多年前就在滇南民间流传,因该菜品用汽锅蒸制而得名。

其主要食材是鸡肉,主要烹饪工艺是蒸,有补虚养身、补血、健脾开胃的功效,汽锅鸡因为其营养丰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蒸汽锅鸡的餐具要用建水的土陶汽锅味道才正。建水汽锅外形古朴,构造独特,肚膛扁圆,正中立有一根空心管,蒸汽沿此管进入锅膛,经过汽锅盖冷却后变成水滴入锅内,成为鸡汤。

丽江粑粑

丽江粑粑是纳西族独具的风味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即有记载。

丽江粑粑分为咸甜两类,其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吃起来酥脆可口,丽江粑粑也不易变质变味,做好后放置数天,不会发霉,食用时把它拿出来随便地蒸或煎一下,它依然酥脆香甜。因此,丽江粑粑过去曾经是马帮商队备用的干粮。

除此之外,这些“舌尖上的非遗”也绝不可错过巧家小碗红糖、宜良烤鸭、酸辣鱼,看了这么多好吃、好玩、好看、好听的云南非遗,你是否向往不已?

“非遗+旅游”的新玩法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甚至潜移默化传承非遗,快来云南一起守护非遗文化吧!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