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9   星期一   农历三月廿一   
非遗为媒,架起“文化润疆”新途径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作者:饶俊华 创建时间:2021-10-20 12:29:00

10月19日,“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下称“非遗展”)在新疆美术馆为期6天的展出完美收官。

此次非遗展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援疆工作“十四五”规划内容之一,由文化和旅游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19个对口援疆省市和新疆14个地(州、市)参加,共汇集20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000多件作品、221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展。涵盖了传统技艺、医药、美术、舞蹈、音乐、戏曲等多个门类。设置了展演区、互动体验区、直播区等几大区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呈现,每天安排各地的项目和传承人进行专场展示。

各媒体采取“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宣传模式,运用数字化手段,通过“新疆是个好地方融媒体采访直播间”“非遗探馆”“云赏非遗”图文、视频推广、“游新疆非遗推荐U+直播间”、“沉浸式”互动体验、专场演出、短视频展播、开通手机彩铃等方式,设置非遗微博话题。截至10月18日,全网话题传播量达2.3亿次,直播超50场,发布相关报道1000余条,制作、发布及征集非遗视频1000部,广播覆盖人群达7420万人次。

这是文旅部第一次组织对口援疆非遗展,是援疆19省市第一次在新疆集中展示非遗项目,是非遗对口援疆工作的新抓手,搭建起了非遗成果展示、文化传播、宣传推广、展示展演、互动体验的新平台,找到了“文化润疆”的新途径,是一次新探索。

from clipboard

这也是一次是“新合作”。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非遗传承人集体亮相、切磋技艺。各传承人以非遗为“媒”,不仅架起了新疆与兄弟省市之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也进一步增进了疆内外各族群众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

此外,还创新推动了“云上非遗”与线下展会互联互通,运用数字化手段展现更多非遗项目,借助各主流媒体放大宣传,进一步增强了非遗的可见度和群众的参与度,有效扩大了展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非遗展上综合反映了国家、援疆省市、新疆非遗保护传承的丰硕成果,现场进行了一系列互动参观和观看展演等活动,最大限度提升了非遗展的社会影响力。”自治区文旅厅党组书记、副厅长侯汉敏说,此次非遗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新疆与兄弟省区交流互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延伸阅读——这是技艺的传承,也是情感的传递

在10月14日19日,“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下称“非遗展”)展出期间,5000平米的非遗展主场馆内,各省市展厅的设计风格、特色和内容体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北京、山东、江苏等省展区以特装的形式吸引观众驻足观看;室外广场上篆刻着19个省市简称的“中国印”充分凸显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天来,新疆美术馆,成为了首府又一“网红打卡地”。

在江西展馆,看着剪纸艺人朱朴光的手中小剪刀左剪一下,右戳一下,没几下,一个憨态可掬的小熊剪纸图案便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这让6岁的申宝儿忍不住跃跃欲试,

朱朴光便笑着说:“小朋友,想学吗?我来教你。”

这些天朱朴光已经现场教了不少大人和孩子剪纸技艺。

“这个展会展品丰富,不但让我们大饱眼福,也让孩子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有意义。”申宝儿的奶奶王凤莲说。

非遗展上,一款醒狮机器人更是引得不少观众拍照合影。

from clipboard

只见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握着手柄,上下翻飞灵活操作,一个以狮子为原型的机器人便“伸胳膊抬腿”,有模有样地表演出各种动作。赵伟斌说,自己是狮舞表演世家,这款融入了现代科技的醒狮机器人,专为青少年打造。除了醒狮机器人,这次还带来一个个大眼呆萌可爱的醒狮公仔、醒狮挂件等产品,也深受参观者们的喜爱。赵伟斌说,注入了情感的技艺才是有生命力的,这也阐释了非遗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他们就在研究如何通过创新手段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记者注意到,在这次非遗展其中一大特点就是非遗的“新传承”。通过广泛传播、互动体验,让非遗走入普通大众衣食住行,实现非遗保护成果人人共享,推动非遗大众化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优秀展演项目,让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满足观众的审美、购买需求,“非遗+旅游”进一步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创新实践,推动了非遗多元化发展;通过非遗展集中展销各地精美的非遗产品,促进了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就业增收,也推动了非遗市场化发展。

友情互动,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本次非遗展上,各类非遗文化技艺展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各族群众与感兴趣的项目和传承人深入近距离交流,也成为亮点。

“桑皮经过浸泡后,再进行不停翻转用力锤砸,挑出其中残留的外皮杂质,直到桑皮呈柔软、易撕断,纤维均匀。”在非遗展的新疆馆,绘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技艺”国画长卷的画家魏宝山正在给观展者介绍,桑皮纸的制作技艺,在他面前的国画长卷上,是一幅幅制作桑皮纸过程的画面。

桑皮纸制作技艺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和田地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刘晓说,和田地区于田县的桑皮纸制作已经产业化,它的使用不应该仅限于书法绘画,要积极开发有广泛使用价值的产品,才能保证传承。

现场,安徽宣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邢春荣,看着桑皮纸传承人的制作展演,感慨地说:“桑皮纸和宣纸在工序上都很复杂,宣纸与桑皮纸在传统书画创作、修复方面是其它机器产品所不能替代的。”

邢春荣笑着说,没想到有一天能与桑皮纸传承人一起探讨各自的技艺,这种机会很珍贵。

from clipboard

非遗展上,不同民族的非遗传承人集体亮相、切磋技艺。仅仅在刺绣项目方面,就汇聚了苏绣、湘绣、粤绣、大冶、哈萨克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回族刺绣等各具特色的刺绣,交相辉映、异彩纷呈。

“我和母亲这次收获很大,我们和全展区的绣娘都进行了交流,还一起拍视频、展示各自技艺,最后都加了微信。”湖北省大冶刺绣非遗传承人“90后”彭肖肖说,母亲刘小红是大冶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都是第一次来到新疆,不仅品尝到了新疆的美食烤羊肉、烤包子、卡瓦斯和酸奶等,还体会到了新疆人的热情,更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新疆本土的刺绣传承人们的精彩技艺。彭肖肖说,新疆刺绣在色彩上大胆奔放,纹样和图样也很具有新疆文化元素的特点,自己这次专门买了很多纹样图样和服饰、帽子等刺绣作品,带回去研究,然后借鉴一些特点融入到自己创办的“小红绣”刺绣品牌产品中。

“我在淘宝网上有‘小红绣’品牌店,里面销售的就是各种刺绣产品,其中一款如意锁肚兜上过薇娅直播间,2000件2秒钟就被抢空,这说明我们刺绣技艺未来的市场是值得期待的。”彭肖肖这次带来了丝巾、肚兜、模板儿童玩具、文创DIY等刺绣产品,除了展示品外,其余的已经全部售罄,她说,展会期间,非遗传承人们还与市场、与观众进行了充分接触和交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互动体验等方式,检验自己的作品和产品,及时了解大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技艺,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