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9   星期一   农历三月廿一   
天山下 非遗暖心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彬 创建时间:2021-12-02 11:06:00

各式各样的民族乐器、热情洋溢的民族乐曲、制作精良的手工艺品……11月26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的非遗专场新闻发布会上, 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故事,让人们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向心力。

喀什地区莎车县热爱音乐的努尔孜亚·阿里木江一家、和田地区洛浦县爱弹热瓦普的艾麦尔尼亚孜·热杰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制作马鞍的麦麦提库尔班·肉孜、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解说员穆凯代斯·巴拉提,他们与传统文化艺术的不解之缘,为人们展示出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动人故事。

莎车县的努尔孜亚·阿里木江一家人都喜爱音乐:外公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爸爸不仅会弹奏乐器,还会制作乐器,而8岁的努尔孜亚梦想成为一名小提琴家。一家人沉浸在音乐里满是幸福。

洛浦县多鲁乡的乐器匠人艾麦尔尼亚孜·热杰普,一生都在和乐器打交道,制作出许多精美的乐器。休息时,艾麦尔尼亚孜喜欢弹奏热瓦普。他说,从那几根弦里跳出来的音乐让他的生活充满快乐。

伊宁市居民麦麦提库尔班·肉孜从小耳濡目染,看父亲制作精美的马鞍。如今,他继承父亲的手艺,开办了一家马鞍制作厂,吸纳周边多名民众就业,每人每月工资5000多元。“现在马鞍不仅是骑马工具,还成了工艺品,很多来伊宁旅游的人对此非常感兴趣。” 麦麦提库尔班·肉孜说。

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凭借着数百年乐器制作的历史,成就了“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美名,村里近50%的村民从事民族乐器制作,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前去观摩。“大家都愿意听听乐器背后的故事。”加依村讲解员穆凯代斯·巴拉提在帮游客挑选乐器时说。

洛浦县83岁的麦麦提敏·图尔荪,精通热瓦普、纳格拉鼓、唢呐等民族乐器。热爱音乐的他,现在每天还会弹唱几曲。到了假期,大女儿带着孩子们回家,外孙敲响纳格拉鼓,孙女跳起欢快的舞蹈,这样的家庭音乐会是麦麦提敏家的一道风景。

对于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乌兰牧骑的40名演职人员来说,传统乐器马头琴、图瓦鼓、托布秀尔都是大家的好伙伴。队长哈西巴特一边向人们展示排练厅、演唱厅,一边自豪地介绍,乐队每年都有几百场演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他们演奏的民族音乐

历史悠久、琴声优美的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传统乐器。和田地区乐器匠人阿克陶县麦麦提居马·托合提制作库姆孜已有50多年了。他将制作手艺手把手教给儿子,还收了4个徒弟。“只要有人愿意跟我学,我都免费教。”麦麦提居马·托合提说。

家住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乡的中希,受作为蒙古族乐器楚吾尔传承人的父亲影响,爱上了音乐,还和朋友组建了一个乐队——芒达勒西乐队。在这里,文化传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一切都在音乐里。

“新疆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充分尊重和保护各种民俗文化,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布会主持人海拉提介绍,新疆积极搜集、保护、抢救了一批各民族古籍,如翻译出版了濒于失传的《福乐智慧》,整理出版了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等多部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依托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哈萨克毡绣和布绣项目,设立了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元宵灯会”“麦西热甫”“阿依特斯”“库姆孜弹唱会”“那达慕大会”“花儿会”等,深受各族群众欢迎的民俗活动广泛开展。在新疆,政府高度重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

据统计,目前,新疆各级政府共公布464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4项,认定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8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2人,1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新疆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先后出台了《新疆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区非遗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推动新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一大批印证中华文化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