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9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二   小满 小满
传承非遗技艺 端起非遗饭碗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创建时间:2022-06-10 16:10:00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明天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现在,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全社会越来越受重视,而这一特别的日子很自然地又会成为社会焦点。

对文化遗产而言,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相应考古、研究、阐释、保护和活化利用等一系列工作,都在持续推进。日前,在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本期“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这十年”特别报道,将从文化遗产角度讲述近年来文化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初心、尽职尽责、积极进取创新,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等辛勤工作的平凡而生动的故事。从相应讲述中,也能感受到广大群众热爱文化遗产、享有文化遗产、参与相应保护传承工作、从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情感和行动。

“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让我们一起努力!(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传承非遗技艺 端起非遗饭碗

▲马文侠在研发麦秸剪贴新产品

马文侠(黑龙江哈尔滨市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麦秸剪贴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为了能带着大家伙儿吃穿不愁,还能推动非遗传承,哈尔滨市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几年前创建了麦秸剪贴技艺传承工坊,接收愿意学、有兴趣的人,包括下岗女工、残障人士、家庭妇女等,零门槛无任何费用,做出的优秀作品公司回收。有一位农村进城务工妇女业余时间通过潜心学习很快掌握了这一技能,不但有了收入,还发动本村的10多位妇女走进工坊学习。

多年来,工坊始终把公益放到首位,举办了多期免费培训班,鼓励群众来到工坊学习麦秸剪贴技艺,并加入到生产、营销队伍中。我的想法是“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为此,我近年来加大了非遗工坊建设力度,在人员培训、市场经营、产品创新等方面下功夫。2018年,国家及省里、市里共扶持工坊600多万元,对哈尔滨市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综合改造,建成了包括麦秸技艺综合展区、企业文化展区、销售展区、文化宣传大厅、休闲书吧、大师工作室等十五大展区3000多平方米的麦秸剪贴技艺传承工坊。我干劲更足了。我要带领更多人发家致富,我和员工大力研发新产品、走南闯北跑市场。随着订单不断增加、员工收入不断提升,更多人来到工坊学习非遗技能、体验非遗魅力,端起了非遗饭碗。

我作为麦秸画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肩负传承发展使命;作为公司董事长,我和团队开发新产品、跑市场寻订单,保障各位传承人和员工的基本利益。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老手艺,特别是近10年来,加大了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每年都有生活补助,而且在非遗项目建设上有政策和资金扶持。我领着传承人及员工向老艺人学习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发明了麦秸染色工艺,突破了麦秸工艺只靠原色体现的桎梏,赋予了麦秸更为丰富的表现内容。

我知道,只有让青少年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爱上非遗才能够推动非遗技艺永续传承。为此,我和传承人及员工走进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及哈尔滨市虹桥小学等中小学开设麦秸剪贴技艺传承课,使得很多青少年喜欢上了麦秸剪贴技艺;与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化馆合作,开展了社区居民体验活动,上百名社区居民学习麦秸画制作的全过程,几天下来,基本能独立完成简单的麦秸画制作程序,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如今,非遗传承的氛围越来越浓了、传承环境越来越好了,非遗人也越来越受社会尊重了。我虽然已经70岁了,但我深爱麦秸剪贴技艺,只要活着我就要把它传承下去。

初心在方寸  咫尺在匠心

李宝霞(黑龙江哈尔滨市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员工)

我特别喜欢看游客进入公司展厅后被精美麦秸画作品所感染的画面,我的心里装满了骄傲,因为这些作品都是我和伙伴们奋斗的结果。

我22年前走进哈尔滨市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跟着马文侠老师学习麦秸剪贴技艺。马老师从选料开始,手把手教我做麦秸画。3年学徒期间,马老师不但教会了我平贴、半浮雕、圆雕等麦秸剪贴技艺,还教了我麦秸瓤做花、手撕尾翎和麦秸皮抢毛等几近失传的几项麦秸剪贴技艺。

我最喜欢马老师的麦秸剪纸技艺传承工坊,那么多人走进来后,生活发生了改变、命运发生了改变,我决心做像马老师那样的人,为父老乡亲多做一些有益的事。

虽然说哈尔滨的麦秸画产品质量非常有保障,但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多拿订单,我在参加各种展会的同时,还在线上推出及设立代销点。我知道,只有订单多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工坊,才能让更多的人改善生活。

学会麦秸粘贴技艺后,我把心思全部用在了创作麦秸画作品、麦秸粘贴技艺传承、麦秸画销售上,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公司几乎所有的大型设计我都参与,我还经常带着作品参加深圳文博会、武汉文旅博览会、黑龙江省文博会等各大展会,让更多的人了解麦秸画,让更多的人了解麦秸粘贴技艺。

特别是协助马老师开展非遗进校园,面对青少年特别是孩子,我把半成品做好后,再对孩子们讲授简单的制作程序,不一会孩子们就能够制作花朵、小草、树叶等简单的麦秸画,这样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再从选、泡、煮、蒸、熏、染、刮、剪、编、雕、粘贴等十多道手工制作工序教起,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厌倦。

2018年,在马老师的重托下,我承担了麦秸剪贴技艺传承基地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工作,100多天吃住在工地,与施工人员一起起五更熬半夜,当年完成施工,一个全新的旅游新景呈现在游客面前。很多游客面对集创意、生产、展销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基地纷纷竖起大拇指。

近些年来,我在传承麦秸剪贴技艺上加大了力度。为了让学员记牢麦秸画的制作方法,我把每幅麦秸画作品的背景及来龙去脉解释清楚,通过麦秸画背后的故事提升他们的创作热情。除了平时带学员外,在研发新产品上我也使尽浑身解数。为了能够创作出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我经常走进自然、乡镇村屯、社区广场,挖掘新资源、发现新灵感。

国家对非遗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级展销会、交流会、非遗节、文博会每年举办,还搭建出国展销的平台,使得我们非遗项目的传播力不断增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采访整理)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