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4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七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看新疆“非遗”魅力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慧 赵明昊 创建时间:2022-06-11 19:23:00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交通中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古城址、古墓葬等大量古代遗存,记述了这片土地经济、文化、民俗的演化变迁,也证明了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领略新疆古老非遗项目的现代新生,感受部分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的魅力。

维吾尔医药(和田药茶制作技艺)

和田干燥炎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民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田药茶制作技艺。作为维吾尔医组成部分,和田药茶经医学专家系统整理、总结,药食同源的药材品种、来源、性能、使用方法、疗效等都有详细记述,科学性、可靠性得到了论证。主要流传于新疆和田地区各县市。

和田药茶制作技艺不放茶叶,以当地药食同源的丁香、枸杞、生姜、陈皮、玫瑰花、小茴香、藿香、小豆蔻、芹菜籽、黑胡椒、肉桂、洋甘菊等原料,经配方碾碎后泡制而成。经过长年探索和实践,和田药茶配方达20余种,不同季节采用不同配方。配制好的和田药茶5-6克,用开水冲泡3-5分钟即可饮用,色呈淡茶色、味清香、无怪味,具有健脾胃、消食、驱风、散寒、通经等功效。

铜器制作技艺(喀什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

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是以手工制作为主,选用红铜、黄铜等主要材料,经过系列工艺程序制成生活器具和装饰物的工艺,主要分布在喀什、阿克苏、和田等地。其中,喀什地区保留了传统制作工艺且制作水平精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铜制品种类繁多,多以日用品和各类饰品为主,包括洗手壶、茶壶、锅、碗、勺等生活器具和瓶等装饰物。铜匠根据铜材状况,构思设计将要制作的铜器模型,经过切割、焊接、造型、雕刻花纹、抛光等系列复杂工艺程序制成。制作工具多为钢制模具,有榔头、剪刀、铁尺、卡尺以及钻头、刻刀、锉刀等近百种。铜器制作工艺复杂,铜匠们传承了传统铜雕技法,在铜器表面雕刻的行云流水般纹样图案以及葡萄藤的纵横交错组合,装饰感极强。

传统箭术(锡伯族射箭)

射箭作为锡伯族重要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猎歌》中唱道:“雪飘如蝶飞,驰骋共撤围,踏遍千重山,猎夫凯歌归。”反映了锡伯族往昔以弓箭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狩猎场景。锡伯族射箭主要流传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其他市县,如塔城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等地。

射箭使用传统复合弓及竹木箭,以“五平三靠”作为标准站位,以拇指“凤眼”为标准指法,训练分为正心、虚射、实射三个阶段,强调弓、箭、手三者的配合。锡伯族射箭闻名全国,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射箭运动员。

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受丝绸之路文化碰撞、交融的影响,吸收了西方饮食文化特色,其糕点富有欧式糕点风格。主要分布在塔城、伊犁、乌鲁木齐市、奇台、吉木萨尔、阿勒泰等塔塔尔族聚居区。

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品种繁多、造型别致、风味各异,主要有包馅类、蛋糕与酥皮点心类、各类饼干与馕和面包类等。这些糕点用奶油、黄油、羊油、鸡蛋、牛奶、炼乳,蜂蜜、白砂糖、核桃仁、杏仁、芝麻、各种果酱、各种果脯、巧克力块、可可粉、天然香料、天然色素、丁香粉、天然啤酒花发面液、优质面粉等营养丰富的产品为原料。烤制加工成的糕点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色、香、味、形,一应俱全。

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塔塔尔族传统节日“撒班节”和喜庆节日里,塔塔尔族妇女都会制作一些塔塔尔传统糕点,她们把自己做的传统美食糕点展示出来。

馕制作技艺

馕是以面粉或玉米粉为原料,大多经发酵并辅以各种佐料,烘烤而成的圆饼,抗干燥、耐收藏、易保存携带,深受新疆各族群众喜爱。广泛分布于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等14个地(州、市)105个县市。

馕及其制作技艺在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在3000年多前的哈密五堡、1800多年前的洛浦县山普拉等地的墓葬中都发现了各种形态的馕。馕的种类大致有油馕、糖馕、肉馕、芝麻馕等,大小不一、花样繁多、味道各有千秋。馕大都在馕坑烤成,馕坑的燃料可用无烟煤或柴禾,等馕坑烤热烟黑消尽,洒上盐水便可烘烤。

在新疆,馕文化无处不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馕的俗语,如“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

姑娘追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民间传统马术表演项目,主要分布于阿勒泰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及乌鲁木齐市各哈萨克族聚居区。

作为马背民族,哈萨克族男女老少惯于策马扬鞭,幼时便参与各式各样的马上运动项目,如赛马、叼羊、姑娘追、马上角力、马上技巧表演。姑娘追一般在哈萨克族各类节日庆典、阿依特斯大会上举行,深受各族群众喜爱。举行姑娘追时,男女青年交错组合分成两队,姑娘和小伙子在离开群众前往赛点的路途中相互交流沟通、谈笑风生。在到达指定的起跑点后,小伙子要立刻调转马头,策马向终点疾驰,姑娘则在后奋起直追。如果姑娘追不上,则小伙子一方获胜。若是姑娘和小伙子一见如故、两心相悦,在返回追赶的路上,姑娘追上小伙子后不用马鞭去抽打,而是在小伙子的头顶绕圈轻轻拍打或者把小伙子的帽子挑下来。

俄罗斯族巴扬艺术

巴扬作为手风琴家族的一员,由欧洲传入。在新疆,俄罗斯族巴扬艺术主要分布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乌鲁木齐市各俄罗斯族聚居区。

巴扬手风琴音域宽广、气息悠长、和声表现力丰富。与传统键盘式手风琴不同,巴扬的键盘由一粒粒纽扣组成,呈蛇行排列,又称键钮式手风琴。演奏的代表性曲目有《喀秋莎》《山楂树》《红莓花开》《隔河相思》《渔夫之歌》《在桥下》等。在新疆,俄罗斯族长期与汉、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等各民族交往交流,巴扬艺术得以与多元一体、异彩纷呈的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影响、彼此交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萨克族刺绣

哈萨克族把刺绣作为美化生活的主要手段,无论服饰还是生活用品,都可见到精湛刺绣工艺。

刺绣是哈萨克族的传统装饰艺术,主要分为毡绣和布绣两种,广泛用作服饰、帕包、床炕用品及室内装饰。其图案纹样结构严谨、色彩瑰丽、线条粗犷、造型大方,从选料、绘图、刺绣到成品装饰工艺考究,绣料多选用自产的布、毛毡、皮革等物。刺绣构图饱满、突出四边,注重对称性。包括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和自然纹样,如羊角、鹿角、驼掌、驼峰、云、树枝、花草等,尤以“角纹图案”最为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绣法有鼠印绣、勾针绣、压线绣、锁边绣等十余种。

哈萨克族刺绣由哈萨克族女性习得,并多以家族为单位世代相传,它凝结着哈萨克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反映了哈萨克人善良纯朴、热爱生活、向往和谐美好的民族品格。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