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20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三   小满 小满
青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专题系列宣传活动——德都蒙古文化(海西)生态保护实验区
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 创建时间:2022-10-09 10:36:00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青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专题系列宣传活动。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为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实保障。

德都蒙古文化(海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

2016年,德都蒙古文化(海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保护区设立以来,按照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海西州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动德都蒙古文化(海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保护传承成效明显。海西州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弘扬,不断加大保护传承力度。以打造省级德都蒙古文化(海西)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共同推进昆仑文化、藏族文化、吐谷浑、吐蕃文化等多民族文化遗产,加快海西文化旅游建设,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和传承;鼓励传承人加入多样性保护队伍,自主举办各类特色活动。截止目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5名,省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2个;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1项,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5名,州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36个。2018年,海西州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州-群众艺术馆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from clipboard

蒙古族服饰展示

二是建立健全资料档案。近年来,保护区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加强非遗保护体系建设。现已完成国家级非遗名录档案7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档案4卷,省级非遗名录档案30余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档案45卷,州级非遗名录档案121卷,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档案365余卷。

三是加强学术研究出版。支持开展非遗学术研讨交流,加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企业和行业组织代表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非遗理论和学术研究与转化。深入挖掘海西历史,编辑出版《海西民间故事》《海西民间谚语》《青海蒙古族格斯尔传说》《青海蒙古族祝赞词》《海西那达慕》《天峻县藏族民歌集》《柴达木民间文化》《德都蒙古情歌》等40余本非遗图书及《德都蒙古服饰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电视纪录片、音像资料,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from clipboard

蒙古族民歌展演

四是加强传承人群队伍建设。支持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人提升技能艺能,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培训研讨、技艺交流、进修深造等创造条件,培养了一批知识型、技能型的本土非遗人才。先后组织举办了海西蒙古族牛羊皮编制技艺工艺、天峻县藏族唐卡绘制、都兰县毡绣技艺等培训班,培育守正创新、德艺双馨的能工巧匠和乡村工匠。

五是积极搭建宣传展示平台。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和认定传承人。支持建立海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鼓励、引导传承人、民间艺人免费入驻。2021年申请援青资金打造全国首个最大的那达慕馆,2022年申请援青资金建设海西青绣馆。加强海西州非遗项目宣传展示,全力打造地域特色非遗品牌。

from clipboard

那达慕艺术节

下一步,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推进德都蒙古文化(海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高质量发展。二是继续发挥德都蒙古文化(海西)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优势,举办“那达慕”“智格鲁如”“赛马会”“祭敖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非遗宣传展示和民俗文化活动。三是继续开展抢救性记录工程,鼓励传承实践,实施动态跟踪,推动合理利用,对于传承情况好、市场空间大的项目,建立非遗优秀实践项目名单,支持开展宣传展示、品牌推广、技术提升,鼓励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