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0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三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瑶族蓝染:为小康生活添彩增色
来源:“中国手艺网”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03-21 15:45:00

摘要:2020年,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设立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总址位于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八圩瑶族乡瑶寨村,包含“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坊”“南丹县朵努手工坊”“白裤瑶染坊”3处就业车间,业务遍及南丹县八圩、里湖2个瑶族乡,拥有非遗展示厅、传习操作间及手工坊累计300平方米,传统木构建筑染坊1座、现代染坊1座、染缸16口,线上微店1个,共投入53万元。工坊主要从事土法染布和瑶族服饰手工制作,通过强化自身技艺、组织群众参与培训和代加工,设立非遗研学基地等形式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成品销售给当地群众、游客以及博物馆,累计带动110名脱贫户参与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为瑶族服饰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瑶族服饰制作技艺独特,花色图案绚丽多彩,粘膏染独树一帜,数纱挑花刺绣图案造型简练,呈高度几何化。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负责人黎凤珍是瑶族服饰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8岁开始跟随祖母黎秀珍和母亲李秀群学习制作瑶族服饰技艺,13岁熟练掌握染料采集制作、纺纱织布、浸染、粘膏画、刺绣、缝制等三十多道服饰制作工序。黎凤珍在沿袭瑶族服饰制作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在布料浸染、手工图案刺绣等方面大胆摸索创新,其浸染布料的材料和方法独到,使用自制的蕨菜灰、瑶家酒、土药和蓝靛等原材料,掌握用法用量,提升浸染的技巧,总结出一道简便独特的浸染工序,染出的布料颜色均匀,穿着舒适。其手工刺绣技艺精湛,图案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服饰简洁大方美观,具有民族特色和美学价值。

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产品展示

一、开展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艺水平

工坊注重加强自身学习,带头人黎凤珍等人积极参与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广西织锦与刺绣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提高自身技艺水平。注重加强技艺的传承发展,经常到周边社区及村屯指导当地瑶族妇女制作服饰,不定时组织当地瑶族群众到工坊的服饰浸染坊学习浸染技术,春节期间组织妇女群众到工坊开展传习活动,周末组织学生到工坊学习服饰刺绣技艺。此外,工坊多次到八圩中学、八圩小学、瑶寨小学等学校和里湖生态博物馆举行瑶族服饰刺绣技艺现场培训,非遗传承人兼任广西南丹县芒场中心小学、瑶寨小学“瑶族刺绣传承班”授课老师,受其培训的学生和农民达到600多人次。目前,八圩乡瑶族青少年女子普遍学会了瑶族服饰制作的全套技艺,工坊培养的黎玉群、黎秋亿、黎仁珍等徒弟熟练掌握了浸染、刺绣等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可以独立制作服饰。

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生产场景

二、加大展示展销和推广力度

为更好宣传传播瑶族服饰制作技艺,近年来,工坊多次参加南丹里湖白裤瑶赶年街、河池市铜鼓山歌艺术节和河池市金城江城区校园传统运动会非遗传统技艺展示活动。2018年前往天津参加第三届时代记忆年度论坛,荣获天津荣程集团一带一路“创造之星奖”;2019年前往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三月三”瑶族服饰技艺展示;2020年前往北京参加广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展示展销活动,持续宣传展示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吸引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非遗工坊建设工作。

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举办技能培训班

三、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工坊始终心系身边的困难群众,想方设法带领她们通过学习技艺居家就业,促成当地妇女在家增收。工坊累计带动八圩瑶族乡瑶寨易地搬迁安置点(团结社区)及周边村屯54名瑶族妇女就业,其中包括 31名原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带动里湖瑶族乡王尚易地搬迁安置点(朵努社区)79名脱贫户妇女就业,通过加工制作瑶族服饰实现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2020年,工坊获得自治区妇联授牌的“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广西青年创业示范基地称号,负责人黎凤珍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2021年,工坊成为广西首批文化“双创示范企业”,负责人黎凤珍被授予“河池工匠”荣誉称号。2022年,工坊被认定为乡村振兴帮扶车间。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