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20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三   小满 小满
在春风中“行走”的巴拉根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阿勒得尔图 创建时间:2023-03-29 16:00:00

春分时节,地处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乍暖还寒。然而,通辽市各旗县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兴安盟科右中旗等地的60多名前来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拉根仓的故事传承人培训班的学员们则都是春风满面、精神抖擞,在该培训班上,他们不仅要聆听巴拉根仓的故事,还要讲述巴拉根仓的故事。

巴拉根仓的故事是蒙古族民间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巴拉根仓不是真实的人物。巴拉根仓的故事也不是单篇的、独立的,而是以“巴拉根仓”命名的流传千百年的千百个故事的汇总。据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芒·牧林考证,巴拉根仓的故事起源于13至14世纪,发展于15至16世纪,繁荣于17至20世纪。

2008年,由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申报的巴拉根仓的故事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拉根仓的故事传承人培训班之所以在通辽市举办,是因为通辽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陈醒菊介绍,近年来,通辽市在相继出台《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同时,还成立了科尔沁文化研究会、蒙古族民歌协会等几十个非遗保护民间组织,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群及群众爱好者共同保护、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培训班上,听着图日根白乙拉的讲述任谁都会心生敬仰。图日根白乙拉退休前曾在通辽市文化馆主编《蒙古族民间故事——巴拉根仓》,一次次的田野调查,一篇篇的编校,终于使得该书出版。如今,年事已高的他还心系巴拉根仓的故事的保护传承,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奉献余热。“图日根白乙拉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鼓舞。作为年轻的传承人,我将追随前辈的脚印,讲好巴拉根仓的故事。”来自科左后旗阿古拉镇道尔苏嘎查的白虎说。

74岁的那顺乌力吉是巴拉根仓的故事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退休前是通辽人民广播电台(原哲里木人民广播电台)蒙语播音员。从1971年开始,他就在蒙语少儿节目中播讲巴拉根仓的故事。“给别人讲故事,首先要自己熟悉故事、理解故事,甚至利用播音技巧再现和还原故事。”这是那顺乌力吉几十年播讲巴拉根仓的故事的深切体会。“一个故事中有几个人出现,就得把几个人的心理、神态、性格给听众讲出来,这是有难度的,正因为有难度,才必须练好基本功。功夫到家了,一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顺乌力吉用自己的经验之谈影响身边热爱巴拉根仓的故事的人们,从而使传承队伍不断壮大。

在培训班举办期间,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通辽市文化馆副馆长梁晶主持召开了一次学者、学员欢聚一堂的研讨会。

“巴拉根仓的故事”尽管流传甚广,但从本质上讲还是民间的、口头的,自1959年陈清漳、赛西、芒·牧林整理出版第一本《巴拉根仓的故事》以来,关于巴拉根仓的故事书籍还是很少。针对这种现状,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宝音套克套认为,对于巴拉根仓的故事在加大田野调查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基础研究。从理论上对巴拉根仓的故事进行梳理,从地域上对巴拉根仓的故事进行分类,从时间上对巴拉根仓的故事的故事进行排序,使巴拉根仓的故事更具完整性、系统性、普及性。

来自科右中旗的民间艺人毛敖海在发言中表示,传承巴拉根仓的故事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巴拉根仓走进幼儿园、走进小学。巴拉根仓的故事的最大特点是诙谐与幽默,而诙谐与幽默最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春艳正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攻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生。她说:“巴拉根仓是聪明机智、幽默风趣的蒙古族劳动人民的代表。通过参加这次培训,使我了解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路径、传承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新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我们要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多种发展路径,保护、传承、发展永远在路上。”

为期3天的巴拉根仓的故事传承人培训班在传承人的才艺展示展演中结束了,来自基层的学员还将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带着新的领悟和感受,他们宛如巴拉根仓,行走在历史中,行走在春风中,行走在草原人民的心中。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