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5   星期日   农历三月廿七   
天津市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来源:“天津非遗中心”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06-10 21:1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非遗保护工作,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一项项令人振奋的保护成果2022年,天津市公布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07项(含扩展名录17项)。截止到目前,全市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357项(含国家级),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00余项。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2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2人。

机构及基础设施情况

非遗保护机构与展示场所建设稳步推进

截止2022年,天津市16个区中,7个区成立了独立或挂牌的遗产科或非遗科,约占44%;9个区挂牌成立了非遗中心,约占56%。

天津市多区设有非遗场馆

和平区、河西区、红桥区等多个区设有综合性的非遗展览场馆,例如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河西区文化馆内建设非遗展馆、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多个项目保护单位建立专题性的非遗展馆,如益德成闻药文化博物馆、中国传统医药非遗古方拔萃馆、宝坻区京东大鼓艺术馆等,为市民提供培训学习、展示、交流的空间。

非遗资源调查、建档记录情况

2022年,完成汉沽飞镲赵满宗、祥音法鼓田文起、庆音法鼓傅宝安、京东大鼓倪万珠等4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完成12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结合2022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 完成年节文化相关的4项传统技艺类项目及6位国家级传承人视频拍摄,并在多平台同步播出。

2022年,完成大运河天津段非遗传承与发展现状实践调研,对运河流经的7个区的非遗资源进行实地摸底普查,撰写了调查分析报告。

截至2022年,完成61个非遗项目项目145人的口述记录,拍摄照片1.4万元余张,编辑整理口述记录文字70万余字。

稳步推进非遗数字资源库建设,建设完成天津非遗数据库,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全面记录。

积极推进史料征集和研究成果转化

天津市非遗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民俗学者手稿征集工作,先后征集了中国民间美术史论家、收藏家王树村先生的手稿;著名曲艺研究专家薛宝琨先生的藏书、光盘等资料,充分体现了依靠理论、尊重学术的非遗保护发展理念。

充分挖掘征集成果,出版了《中国肖像画史》,举办“迎春福祉•王树村著作手稿与年画收藏特展”和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市非遗保护中心及各级保护单位先后出版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一、二、三卷)《京剧形式特征》《京剧行头》《中国评剧发展史》《骆玉笙年谱》《京东大鼓》《艺林拓荒广记——王树村文集》等一系列非遗保护研究成果。

2022年,征集红桥区市级非遗项目普乐八蜡庙高跷老会会服、道具、文献等资料457件。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征集天津非遗藏(展)品49项。

探索非遗分类保护,提升理论研究能力和系统性保护水平

2018年成功举办“首届全国非遗曲艺周”。

2019年在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挂牌成立“京津冀曲艺人才培训基地”。

2020年,编制出台《天津市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提出天津市曲艺传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曲艺分类保护的实践内容。

2021年,认定首批四家“非遗曲艺书场”,扶持开展驻场演出。

2022年,认定天津大学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南开大学非遗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相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10家院校研究机构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不断提升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能力,切实提高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至2022年,连续组织本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展示天津非遗风采,推动“文化润疆”。

2022年,完成由农业农村委员会与市文旅局联合主办的以“巧手匠心绘生活,助力乡村话振兴”为主题的天津市第一届乡村手工艺产品展评推介活动。

非遗传承、传播与发展

科学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支持开展传习活动

2022年,组织完成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确定魏国秋、冯庆钜、马卫东等7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优秀。

组织带领传承人参加全国各地的非遗展示活动,为传承人提供交流学习平台。

鼓励保护单位对业绩突出的传承人给予表彰,推荐优秀非遗传承人参加“中国年度非遗人物”等评选活动。持续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截至2022年共计办班39期,培训学员1300人,为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

推动非遗项目融入当代生活

积极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示范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品牌建设意识,加深全社会对传统工艺的认知程度。2022年,公布首批天津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30个项目)。

通过“全国非遗展”、“薪火相传”传承演出活动,将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办成让全民切身体验的节日。

2022年天津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健康生活——传统中医药文化展”倡导全民健康的生活理念;“美好生活——传统工艺文化展”通过纺染织绣、剪刻画绘、茶饮珍馐、工艺器物、金属锻造、陶冶塑作6个展区展现天津市传统工艺发展活力,让人民共享保护成果。

利用轮值“京津冀非遗联展”,对三地项目源流与技术进行深入调研,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以“非遗新作品双年展”、“匠意致美”、“温暖”、“寻匠务本”、“薪火船承”海河游船非遗展示等示范性的学研展示主题,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协力打造西青区“运河记忆”非遗展、河西区西岸剪纸艺术节、宝坻区京东大鼓艺术节等非遗活动品牌。

不断挖掘非遗文化内涵,2022年组织“器以载德 非遗述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廉洁文化作品征集展示活动,助力廉洁文化建设。

连续三年举办非遗购物节,助推上百项非遗项目亮相直播活动,让民众在购买非遗产品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2022年第三届非遗购物节期间,直播宣传展示千余个非遗展品,销售额突破700万元。

非遗购物节


“非遗进校园”探索教育传承

指导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全市每年相关活动达近千次,形成“以非遗技艺为依托,适龄学习、分类深化”的工作路径。

长期坚持在高校深化非遗进校园“五个一计划”,即“一场演出、一堂讲座、一次传习、一个基地、一个课题”。

与天津青年宫合作开展了“非遗年”系列活动。

与天津市教育学会合作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素质教育》课题,带动高等专业院校的学术中坚力量与传承人合作,摸索民艺教育结合的途径。

以“寻找家乡的记忆”为主题,结合塑作、书法、版印、剪纸四个内容,解读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实验教学工具与材料。

与南开大学签订文教合作协议,将非遗公选课纳入通识教育课程,积极推动学科体系建设。

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落户天津大学,首批学生已于2022年秋季入学。

国际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

天津市高度重视非遗在国际交流中的文化作用,在各类重大涉外活动中树立天津的城市气质,讲好天津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圆满完成天津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外交部全球推介会、世界智能大会、矿业大会、中国旅游博览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众多大型国内外活动的非遗宣传展示环节。

积极推动天津非遗参加全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全国非遗曲艺周、大运河沿线城市非遗展等全国和其他省市举办的大型非遗展览展示活动。

积极推动天津非遗走出去,以“记忆天津”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外事交流活动,先后赴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南非德班“戏剧之家”剧场、俄罗斯圣彼得堡,日本、保加利亚、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展示了天津非遗的独特魅力。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指引,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市委“十项行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力推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新成绩,实现新超越。(图文:天津非遗中心)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