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5   星期日   农历三月廿七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生活中担当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刘采萍 创建时间:2023-06-14 22:10:00

河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中,老中青传承人奉献文化盛宴——

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生活中担当新的文化使命

让传统面向未来,把非遗带进生活。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宣传展示非遗的好时机。6月10日、11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3年“乐享河北 非遗会客厅”系列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在河北博物院成功举办。观众在精彩的传统戏剧、曲艺展演中得到精神陶冶,在富有特色的非遗技艺展示中愉快地体验和购物,非遗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非遗“在观念”“在感情”更要“在生活”

“我们坐了汽车、坐火车,从张家口康保县来到省会,就是想把这么好听的康保二人台,带到石家庄观众身边。观众们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首场演出第一个登台亮相的非遗项目是康保二人台,睢步忠是该项目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最是乡音能动人。康保二人台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北传统戏剧,睢步忠和弟子任丽表演的《圪梁梁》,在乡土味中唱出生活的温暖与俏皮,赢得台下观众一片掌声。

睢步忠表示,康保二人台的形成与流行,和多地多民族民间艺术交流、融合有关。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优秀传统剧种,在当地政府和社区支持下,他于今年开办了二人台小剧团,邀请20多位优秀演员参加,共同推广家乡戏,让非遗之美被更多群众感受到。

提到非遗,不该只有“古老”或“传统”的标签。它应该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当下的生活里。

67岁的退休教师孟宪元,故乡在唐山。儿时他常跟随父亲听戏,培养起对传统戏剧和民间艺术的深厚感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前,他在朋友圈里看见非遗活动的预告,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现场。

“既亲切又新鲜。”看完演出后孟宪元说,现场聆听来自家乡的评剧《花为媒》,令他惊喜;其他剧种和曲艺之美,又让他感到新鲜。不仅如此,孟宪元还在“非遗美食汇”美食展销活动中购买了多种非遗技艺生产的美食,如唐山的刘美烧鸡、廊坊的薛记糕点等,收获满满。

“生活里有非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便不会失去自己的节奏,一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多光彩、产生更大的精神力量,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孟宪元如是说。

让年轻人遇见非遗、爱上非遗

河北非遗资源丰富,共有近万项非遗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其中列入省级名录的传统戏剧类项目就有115项、曲艺类33项,列入国家级名录的传统戏剧35项、曲艺9项。

本次传统戏曲展演,河北梆子、石家庄丝弦、石家庄评剧、保定老调、清苑哈哈腔、桑派豫剧、康保二人台、文安西河大鼓、廊坊京东大鼓、威县梨花大鼓、乐亭大鼓等1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参加,20多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青年新秀登场献艺,舞台呈现百花齐放、新老接力的可喜局面。

6月10日,石家庄丝弦青年演员张杰刚走下舞台,就被热情的观众请求合影,他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丝弦的历史太悠久了,它是河北特有的古老剧种,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之一。”今年36岁的张杰自小学戏,后从京剧改学丝弦,至今已有19年。在他看来,保护好丝弦这一古老剧种,除了加紧整理传统剧目、加强人才培养等工作外,吸引和培养年轻观众也是关键的一环。

“之前我们接触到的戏迷群体,年纪普遍偏大。但这几年,观众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中青年面孔,他们的比例比过去大了很多。”张杰推测,这种情况可能与新媒体的兴起有关,社交媒体上的传统戏曲内容吸引了更多年轻的观众,点燃了他们对于传统戏曲、传统文化的热情。

“作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人,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这种热情。只有年轻的观众喜欢,戏曲的火种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张杰说。

薪火相传鼓韵长。乐亭大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近平这次演出的司弦,就是他的学生、17岁的郭海琛。两人共同表演的《丁香树下李大钊》,曲韵悠长、特色突出,引得观众掌声不断。郭海琛稚气未消却表演自如,令台下观众啧啧称赞,还有家长现场鼓励孩子“要多学习传统艺术,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年轻人不仅值得信任而且必有所为。”观众中,正在省会一所高校读研的靳梓明和他的同学们这样向记者表示。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