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21   星期二   农历四月十四   
节庆丨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十大特色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3-06-25 21:07:00

五月五,过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个源自先秦夏至节辟邪祛毒的节令习俗,经不断流变演化,衍生出防疫、祭祀、游艺、保健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2006年5月20日,屈原故里湖北宜昌及秭归申报的“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由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9月,湖北宜昌、黄石和湖南汨罗、江苏苏州三省四地共同申报的“端午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节日。

端午节,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重要价值和多样性特征令世人瞩目。而湖北宜昌“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更以其独有的特质和表现形式,成为中国端午节的重要内容。

据《艺文类聚》卷四引述,五月五日之俗,最早是汉代的记载,以五月五日为祈禳之日,可除去邪毒,以祈平安。东汉时,虽仍以禳灾祛害、祈求平安的活动为主,但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叙述端午的种种风习时,已提到“亦因屈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关于屈原与端午的民间传说也不断得以丰富。《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是日,竞渡,采杂药。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

至晚于南朝时,南方尤其是荆楚一带已经将纪念屈原作为端午节的主要内容了。食粽子、系五色丝等本为祈禳的习俗,也转为了纪念屈原的活动。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流放汨罗江畔的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楚都沦陷,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沿岸百姓纷纷引舟相救,并向江水中抛撒食物防止鱼虾伤害了屈原。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群众、特别是屈原故里的父老乡亲都要举行相关活动,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在屈原故里,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时任归州刺史的王茂元在位于秭归老县城归州城东5里的屈原沱始建屈原祠,亲率众祭祀,写下铭文《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留下了家乡人民祭祀屈原的珍贵史料。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为“清烈公”,将屈原祠修缮并更名为“清烈公祠”。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诗人陆游经长江三峡出蜀,途经归州恰逢五月端午,遂作《归州重五》:“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诗人描述了他眼中所见的屈平乡国不同寻常的端午龙舟竞渡盛况。

元、明、清三代,历任州官对清烈公祠多次修缮,并晓州民“岁以五月五日致祭”。

图1 2011年端午节屈原故里宜昌各界在屈原祠举行公祭屈原仪式  (摄影:魏启扬)

新中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保护,屈原祠几经迁建保存完好。每逢端午,宜昌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隆重而热烈。宜昌因此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唯一核准保留的端午国家节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永久举办地;由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屈原文化论坛、端午诗会和一年一度的屈氏后裔回乡祭祖过端午,更是彰显了两岸同胞浓浓的端午情;“中国诗歌之城”和“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永久举办地也相继落户宜昌。

图2 2014年屈原故里端午节,竞渡龙舟队列阵江岸,蓄势待发(摄影:佘代科)

千百年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历经世代传承,形成了“三个端午、祈福禳灾、祭祀屈原、粽子寄情、龙舟披红、游江招魂、龙舟竞渡、骚坛诗会、庆贺夏收、游艺娱乐十大特色。

一、三个端午

图3 1987年秭归老县城归州屈原故里牌坊前,参加端午划龙船的归州龙舟队员们抬龙头巡街仪式(摄影:王敏)

华夏子孙都过端午,而屈乡端午有独到之处,如过节时间和形式上,每年要过三个端午:五月初五为头端午(又叫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午(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末端阳)。三个端午的内容都贯穿挂艾、食粽、辟邪、禳灾、祈福等活动,又各有侧重:头端午祭屈原、拜祖先,大端午划龙船、赛龙舟,末端午接姑娘回娘家,庆夏收、吃新面。

图4 屈原故里“端午比年大”,每至端午都要举行盛大的节庆巡游庆祝活动 2010年(摄影:郑坤)

屈原故里“端午比年大”,即过端午比过年(春节)还要隆重。屈乡端午既保留了时令节俗意涵,又表达出家乡人民对屈原的无限热爱,对屈子精神品格的颂扬和对先祖的深情缅怀。

二、祈福禳灾

图5 农历五月初五清晨,百姓在山间田野采割艾草菖蒲 2018年(摄影:谭家斌)

五月初五天蒙蒙亮,百姓便去山间田野采割艾草。将采割带着露珠的艾草称为“割露水艾”。《荆楚岁时记》有载:“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

图6 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村民付承旺家过端午节的大门布置:门外悬挂着艾蒿、菖蒲、吞口、门符、对联等。对联上写着:天师骑艾虎蒲剑艾鞭驱百瘟,五月五日午雄黄苋水除五毒;横批:端午志庆2006年5月31日(摄影:郑之问)

端午期间,宜昌民众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挂艾叶、悬菖蒲。乡间村舍大门上会高悬辟邪赶鬼的“吞口”,或用剪纸制作镇鬼驱邪的门符粘贴于门楣。敬奉天地神祇,祭祀屈公,祭拜祖先。

三、祭祀屈原

图7 2013年6月7日秭归县归州镇屈氏后裔和当地民众聚集在屈原广场举行祭祀屈原仪式(摄影:高敏)

屈乡端午围绕着纪念屈原有一系列祭祀仪式,包括公祭(官祭、民祭)和私祭(家祭、家族祭)。皆依古礼设祭坛、献牺牲、恭诵祭屈原文。祭仪在龙舟竞渡前的披红、下水、祭江、游江、招魂以及骚坛诗会祭祀诗祖屈原等环节分别进行,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节庆活动中反复多次举行的重要仪式规程。

图8 2011年端午节来自台湾的屈氏后裔中华屈氏宗亲会代表在秭归凤凰山屈原祠大殿参加祭祀先祖屈原仪式(摄影:雷江陵)

主祭者以传统仪轨吟诵祭文,深切感念屈公恩德庇佑,声声呼唤屈公:东、西、南、北、天上、地下都不要去,魂魄早日返归故里。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其浓烈的情感、招魂的方位与屈原楚辞《招魂》《大招》均有颇多相同或相似,可谓一脉相承。

四、粽子寄情

图9 2010年端午节,凤凰山古民居邓永清老屋,乡邻们聚在一起包粽子(摄影:雷江陵)

图10 2010年端午节,凤凰山古民居邓永清老屋,热腾腾的粽子出锅了(摄影:雷江陵)

屈乡的粽子外观呈三角形,老百姓认为,这寓意着屈原的人品棱角分明,不圆不滑,忠贞不移,刚直不阿,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翠绿的箬竹叶象征着屈子淡泊、高尚的情操;一颗红枣意味着屈公忠君爱国的忠心赤胆;白色糯米寓示着屈子高洁如玉的品格。有一首流传于乡里的《粽子歌》是屈原人格和遭遇的真实写照:“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

五、龙舟披红

图11 1987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龙舟打造和下水前的龙舟披红仪式,主祭胡振浩和龙舟队员列阵,敬奉天地神祇,祭祀先祖屈原,为龙舟竞渡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摄影:何怀强)

图12 2008年端午龙舟披红仪式,主祭向启良率龙舟队众划手行祭拜礼,祈祷龙舟竞渡获胜(摄影:魏启扬)

“龙舟披红”是将新造的龙船打制好或将往年的龙船修整好之后,举行的龙舟下水仪式。此外,龙舟竞渡前也要举行“龙舟披红”仪式,一为敬奉天地神祇,祭祀先祖屈原;二为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是每年龙舟竞渡的必备环节。壮士们齐聚江岸,痛饮鸡血酒,燃放鞭炮,再将一块一丈二尺八寸长的红布系挂在龙舟之上,又称“龙舟系红”。众人肩扛龙船下水,主祭者高声念道:“众清弟子,造下飞龙一只,三代祖公,老少亡人,一起请上神船。见船赢船,见船会船。” 众划手列阵,奠酒祭江,祈求先祖屈公保佑龙舟竞渡夺标获胜,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祛病消灾。

六、游江招魂

“游江招魂”是龙舟竞渡正式开赛前的祭祀仪式,也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龙舟竞渡特有的表现形式,世代相沿至今,是“舟楫拯救屈原”端午竞渡说的生动诠释与活态传承。

图13 2013年6月9日端午在秭归长江水域举行的屈原故里龙舟竞渡游江招魂仪式(摄影:高敏)

龙舟上高擎着“三闾大夫魂兮归来”招魂幡,龙船划至江心,向江水中抛撒粽子,船队高唱“招魂曲”,为三闾大夫屈原招魂。一人领,众人和,呼唤屈子魂归故里:

“三闾大夫哟,听我说哟,嘿嗬也。

天不可上兮,上有黑云万里;

地不可下兮,下有九关八极。

东不可往兮,东有弱水无底;

南不可去兮,南有豺狼狐狸;

西不可向兮,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兮,北有冰雪盖地。

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

七、龙舟竞渡

图14 2005年秭归端午举行的龙舟竞渡场景(摄影:魏启扬)

图15 当龙舟的船头抵近江岸时,划手从船上飞跃到江边沙滩,奋力奔跑扑向“标红”,夺得“标红”者为获胜2011年6月4日(摄影:魏启扬)

传统的龙舟竞渡,以龙船抵岸后划手“抢红夺标”决胜负、定输赢。“标”又叫“标红”,通常是用一丈二尺八寸长的红布包裹着两条香烟作为奖品,用竹竿高高挑在竿头。或将“标红”插在江岸的沙滩上,当龙舟船头抵近江岸时,划手从船上飞跃到江边沙滩,奋力奔跑扑向“标红”,夺得“标红”者获胜。或将“标红”高高挂在停舶于江水中的木船桅杆上,当竞渡龙舟抵近木船时,划手用竹蒿撑跃飞起,从桅杆上抢得“标红”;技艺高超的划手还会玩倒立等高难度动作取悦观众,引得一片喝彩。获胜船队会抬着龙头游街,庆贺胜利,所到之处,无不鞭炮齐鸣。

八、骚坛诗会

早在明清时期,由屈原诞生地三闾乐平里的一批乡绅、贡生、秀才自发组织成立骚坛诗社。端午时节,诗社成员相聚屈原祠,举行祭祀诗祖屈原仪式,吟诵楚辞离骚,诗词歌赋唱和。骚坛诗社留下了百余位明清时期诗人诗稿,清嘉庆以来历任社长有名可查。

图16 骚坛诗人李国杰2006年端午诗会现场吟诗(摄影:魏启扬)

骚坛诗社存世400余载,代代相袭,成为屈乡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现今骚坛诗会仍沿袭古音韵声调吟唱,抑扬顿挫的楚韵歌腔,回肠荡气,委婉酣畅,不失为当今鲜见的文化现象,已成为屈乡端午独具韵味的文化景观。骚坛诗人们用屈子开创的骚体凭吊屈原,表达了故乡人民对屈公的爱根深柢固,自古犹然。这浓浓的情愫,已深植于屈乡人民的心田,融注在故乡百姓的血液中。

九、庆贺夏收

农历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此时新麦已经成熟,为了收割新麦,庆贺夏收,屈乡有接姑娘回娘家的习俗。

图17 2013年6月7日归州农民打起锣鼓喊山歌庆贺夏收(摄影:高敏)

通常在末端午前夕,已出嫁的姑娘会被接回娘家过节,女儿拜望父母,和兄弟姐妹话叙家常,还帮着娘家做家务,收割新麦,并将新打的麦子磨成面粉,做挂面,蒸馍馍,做新麦面粑粑,吃面食尝新,阖家团聚,享用夏收季节的家宴酒馔。宴席之前,全家老小站立于堂屋中央,面对神龛,敬奉祖先,上香化纸,奠酒献饭,告知先祖当年的收成;祭祀天地神祇,感谢土地公公赐予的食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再获丰收。

十、游艺娱乐

图18 1986年端午在归州举行的游艺娱乐巡游展演吸引民众观看(摄影:何怀强)

在屈原故里,“端午比年大”,为庆贺佳节,会举行形式多样的游艺娱乐民俗活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末端阳这天,乡人们放下手中的农活,由一家或数家作东,宴请全村乡亲邻里。人们欢聚于农家院落的稻场上,亲友云集,自娱自乐,称之为“稻场娱乐”。打锣鼓、唱山歌、喊号子、讲故事、说笑话、对对子(对联)、送恭贺说四句子、唱五句子、舞狮子、玩龙灯、闹花灯、跑旱龙船、划彩莲船、打莲响(九子鞭)、玩蚌壳精、打花鼓子(地花鼓)、演皮影戏……从早到晚吃喝游玩。入夜,便以乐代睡,俗称“演被窝戏”或“闹晚”,可谓“尽情尽兴过端阳,一夜玩到大天光”。

图19 2017年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游艺活动(摄影:郑坤)

末端午之夜,乡间民俗游艺娱乐达到高潮,你方唱罢我登场,欢声笑语,乐此不疲,其乐融融,通宵达旦。(文字、图片、视频:湖北省宜昌市文旅局、宜昌市非遗中心、宜昌市文化名家白晓萍(非遗传承)工作室提供)

编辑:杜丽丽 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