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4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七   
一起来看湖北省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来源:“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06-26 21:35:00

荆楚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诞生了许多富有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非遗曲艺项目,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那些湖北省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原称“鼓书”、“打鼓说书”、“打鼓京腔”、“说善书”等,是一门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是湖北四大地方曲艺之一。湖北大鼓可以一人说唱、也可以二人对口唱或者多人群口唱等,并有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代表曲目有《花和尚》《罗成代嫁》《滴血成亲》《四下河南》《反唐》《征东》《南京》《北京》等。湖北大鼓是流行于湖北武汉、孝感、黄冈一带的说唱艺术。

湖北评书

湖北评书用湖北方言讲故事,是湖北地区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湖北评书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作品中巧用口语体,一是喜用武汉人口头常说的方言词,二是妙用具有武汉方言特色的拟声词。代表曲目有《王莽忠孝图》《八门斗智》》《芒种喂马》《挂牌成亲》等。湖北评书主要流传于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

湖北小曲

湖北小曲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组成。汉滩小曲又称“汉口滩小曲”、“外江小曲”,以坐唱折子戏为主。天沔小曲也叫“内河小曲”,以敲碟子演唱民间小调著称。湖北小曲格调严谨,旋律优美,以曲牌连缀形式演唱民间故事及有故事情节的折子戏为主,具有鲜明、强烈的地方色彩,唱腔曲牌丰富多样,曲腔婉转动听。代表曲目有《抢伞》《西京词》《苏文表借衣》等。

三棒鼓

三棒鼓是广泛流传的一种曲艺走唱形式。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里已记载了三棒鼓在万历年间的演出情况。清末与凤阳花鼓合流,流传渐广。为谋生计,沔阳、天门一带的人们背井离乡,浪迹天涯,到中欧,到东南亚,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他们被称之为“中国的吉卜赛人”。三棒鼓击鼓的技巧有单跨花、砍四门、绞花、织布、单鼓花、双鼓花、麻雀钻竹木,“白蛇吐飞剑,“乌龙搅水”,“金钱吊葫芦”等。

恩施扬琴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主要流行于恩施、咸丰、宣恩、来凤、利川等地,属湖北地方民间小曲中重要曲种之一。恩施扬琴起源于清朝,以湘剧、南剧、楚调和民间小调、器乐曲牌经文人、乐师揉合而成。恩施扬琴擅长于抒情,善于叙事,通俗易懂,内含丰富;唱腔押韵,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经典剧目有《伯牙抚琴》《黛玉葬花》等。

鼓盆歌

鼓盆歌,俗称“丧鼓”、“丧鼓歌”和“打鼓闹丧”,源于中国古代丧礼上“扑一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的民俗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鼓盆歌流传于江汉平原的沙市、荆州、江陵一带,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或二人自击鼓板独唱或对唱。鼓盆歌沉郁悲怆,风格遒劲,是荆楚文化的“活化石”。经典曲目有《绣荷包》《观花》等。

汉川善书

汉川善书简称“善书”,又称“未开言”汉川善书,是湖北省一种说唱结合的传统曲艺曲种。汉川善书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唱腔曲调有大宣腔、小宣腔、丫腔、梭罗腔、怒斥腔、哀思腔等。代表曲目有《滴血成珠》《蜜蜂汁》《安安送米》《节烈坊》等。汉川善书流行于湖北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等地。

南曲

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支较为古老的曲艺曲种。“南曲”又称“丝弦”,主要曲牌渊源于明清俗曲,部分曲调来自江南吴歌杂曲。此外,南曲系统的音乐唱腔与戏曲“南路”密切相关,有近200年的历史。南曲的唱腔曲牌,今存近31支,分南腔与北调两类,俗称“南腔北调”,其曲牌唱腔细腻入微,优美典雅,长于抒情,音乐性强。南曲曲目现存100多个,多取材于历史小说和传奇故事,如《扫松》《赶潘》《才子游江》等,另外还有咏物寄怀和应酬、教诲方面的许多曲目。

跳三鼓

跳三鼓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荆楚地区,公安、石首、江陵、监利、松滋以及湖南省华容、南县、安乡等县(市)的地方艺术形式,由三人演唱,两人同时敲打点子,一人击鼓,按一定节奏演唱。因为三人演唱,边跳边,所以称"跳三鼓",普遍用于生日庆祝、死人送葬,金榜题名等等。

说鼓子

说鼓子又称荆州说鼓,是一种湖北省的传统曲艺曲种,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击鼓说书,用唢呐伴奏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老辈艺人认为“说鼓子”是由元、明“词话” 衍变而来。主要流行于湖北荆州地区的石首、松滋、公安、监利等县。演唱要求“似唱似说,似说似唱,说唱有板,按字行腔。”唱腔曲牌分为“香莲”、“浪子”、“花腔”、“过岗” 4种。代表性传统曲目有《芒砀山》《王喜儿放牛》《白罗衫》等。

天门渔鼓

天门渔鼓发源于湖北省天门市。近二百年来,主要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汉江流域中下游的天门、仙桃、潜江等市县广为流传,是清朝乾嘉年间江汉平原的民间曲调与道教的道情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曲艺品种。其唱腔中仍保留有观音调、道士腔、双鱼尾、还魂腔等道教音乐曲牌。其唱词为五五七五句、七字句和十字句。说唱的语言来源于大众话、歇后语和俏皮话,具有荆楚文化的韵味和江汉平原方言的特点。唱词朗朗上口,深受群众喜爱。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