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9   星期一   农历三月廿一   
知节气 识茶事 和天下丨大暑:夏日炎炎蝉蛙鸣 浓浓茶香伴雨晴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3-07-23 13:56:00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俗、茶礼。“茶” 体现着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递着中国人“谦、和、礼、敬” 的价值观。

“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应四时之序,将节气与时令和我们的“茶生产”、“茶生活”、“茶文化” 紧密相连,体现出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自省自律、推己及人的传统观念。让我们在节气里,识茶事、品茶香,探索先辈的智慧,知世界、和天下。

大暑✦节气知多少

(公历)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为“大暑”。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此时,因为陆生的萤火虫在枯草上卵化而出,流萤点点,古人认为是枯草变为了萤火虫。大暑时节,天气开始变得闷热且潮湿,时常有强烈的雷雨出现,雷雨过后暑湿将减弱,开始向秋天过渡。

在大暑这一天,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丰富的饮食习俗和民俗活动。比如在山西、河南等地,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于容器内,蒙上纱布,置于阳光下晾晒,待充分融合后食用,有助于去除体内寒气。“喝暑羊”、吃面条等食俗,流行于山东地区,一碗羊汤,一碗凉面,成为夏日餐桌上的滋补美味。在福建莆田,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惯,叫作“过大暑”。在广东,人们“吃仙草”作为消暑凉品。由于大暑正值伏天,人们普遍饮伏茶,这种伏茶大多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茶水,“解内热,缓肝火”,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在浙江台州沿海区域,有送“大暑船”活动。人们通过送船的形式,承载祈求平安、祛灾的愿望。送“大暑船”包括为建造大暑船、小暑节迎圣、大暑送船等环节。“大暑船”按旧时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通常是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的船只,船内摆放有各种祭品。五十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行进,沿路鼓号喧天,鞭炮齐鸣,最终船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2021年,农历二十四节气(送大暑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依次为大暑船船体制作、送大暑船场景、大暑当天在码头举行的祭祀活动

大暑✦茶饮

正值伏天,人们常因暑热而不思饮食。黑茶中含有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磷脂等物质,有助于人体消化,调节脂肪代谢。大暑时节,适量饮用黑茶,可达到健脾利胃、解渴降暑等功效。今天,我们介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茯砖茶制作技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了解其制作过程和特点。

✦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2008年)

茯砖茶产于湖南省益阳市,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过采制、杀青、初揉、渥堆等数十道工序,加工成清茶,再经过灌封、筑制、发花等流程制成。发花,是通过对筑封成型的茯砖茶进行温度和湿度的有效控制,从而使砖内产生一种金黄色颗粒“金花”,即冠突散囊菌。其中,温湿度的掌握是发花的关键。

茯砖茶制作技艺:灌封(左)、筑制(右)

数百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茯砖茶与奶、肉并列,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茯砖茶中独含的两种活性物质——茯茶素A和茯茶素B,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显著降低脂肪、血脂、胆固醇等功效,能够发挥一定的保健作用。

✦黑茶制作技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2021年)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咸阳出砖茶。” 咸阳茯茶产于陕西省咸阳市。从汉代开始,咸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北宋时期,茶商无意间发现茶叶中长出了“金花”,使得茶叶口感、功效明显改善,后来经过摸索试制,形成了“茯茶”,这种独特的“长花茶”。茯茶起初是散茶,后来为了便于驼队运输,在咸阳压缩茶叶体积,逐步把散茶制成茶砖。

咸阳茯茶制作技艺:清选(左)、“金花”(右)

其制作同样是以黑毛茶为原料,经过清选、切茶、过筛等工序后,用老茶、茶果,以井水熬制茶釉,再放入模具进行定型、发花等流程后制成。冲泡之后的茯茶,茶香浓郁,滋味醇厚。

大暑✦茶的对外传播

从小满节气推送开始,我们讲述了中国茶在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茶马古道的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今天我们介绍茶在我国陆上丝绸之路的传播,对中亚地区茶文化的影响。

目前,普遍认为“丝绸之路”包括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或南方)丝绸之路。其中,中国茶进入中亚的道路主要是沙漠丝绸之路和西南(或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是从陕西西安、经甘肃、新疆,出境后经过中亚、西亚至南欧意大利威尼斯,中亚是其必经之地,茶叶贸易在这里产生了一次分流,通过贸易往来,茶在中亚深深扎根,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并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来源:“长沙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饮食结构的改善

历史上,以游牧文化为主导地位的中亚民众习惯直接取食于放牧家畜以及衍生的副产品,以羊肉、马肉、牛肉为主要食材,以畜奶及各种奶制品为辅助食材,肉和奶制品构成其饮食结构金字塔的塔基,蔬菜和水果食用比例较小,这种结构加重了胃肠消化的负担并导致维生素摄入不足。

而茶中大量的芳香油能够溶解动物脂肪、降低胆固醇,并且提供身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改善了他们的饮食结构。而用热水泡茶,也改变了中亚游牧民族饮冷水的习惯,饮用热茶不仅可以养胃,还可以杀菌。因为这些好处,中亚地区的人们对茶逐渐接受并认可,他们不仅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还将牛奶、羊奶、马奶等与茶结合,制作成奶茶,成为了常见的饮品。

►饮茶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亚地区,人们不仅把茶看成一种饮品,还把它当作药品和必不可少的食物,通常每个家庭都会有专门的茶室。以茶会友,以茶交友,茶作为日常生活交往、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喝茶聚会成为一种交往方式。在饮茶实践中,中亚地区形成了多样的饮茶习惯,各具特色。

比如哈萨克斯坦人喜爱奶茶,这一是与他们历史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有关,一是与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以乳饮为主的饮茶习惯有关。他们在喝奶茶的时候会配上葡萄干、糖块、列巴等茶食。在乌兹别克斯坦,人们更喜欢喝绿茶和红茶,乌兹别克斯坦人通常是用壶泡法,一般使用茶壶和茶杯泡茶,不加糖和奶,将茶叶投入茶壶里,然后注入滚沸的开水。茶也会出现在乌兹别克斯坦人的婚礼上,作为礼俗的一部分,新娘在见丈夫的亲朋好友时,要奉茶,客人则一边喝茶,一边送给新娘美好的祝福。

塔吉克斯坦人有客来敬茶的传统,他们经常邀请朋友来家中品茶做客,配上葡萄干、杏仁、核桃、蜂蜜等茶食。在塔吉克斯坦有句谚语,“无茶食不谓喝茶”,丰富的茶食也是饮茶活动的重要内容。在中亚很多地方都有茶楼,比如在塔吉克斯坦,茶楼通常是两三层,像剧院一样。茶楼不仅是人们饮茶的空间,也是人们吃早餐和午餐的地方,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饮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繁荣与发展,中亚地区的茶文化将被更多的人熟知,丝绸之路沿路不同的茶文化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茶文化包容并蓄、美美与共的精神内核,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将在文化交流和互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增进人际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

◈部分文字来自:宋英杰著:《故宫知时节:二十四时节·七十二候》、周丽霞编著:《岁时文化》、李怀莲:《中亚茶文化探析》、王心刚:《中国茶对中亚的影响探析》。部分图片来自:“丝路新观察”微信公众号、“浙江非遗”微信公众号、“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公众号、摄图网。

编辑:刘爽 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