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4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七   
从“小众”坚守走向“大众”传承 直播助力苏派非遗“叫好又叫座”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于帆 创建时间:2023-08-01 11:50:00

抖音直播业务代表徐晶晶在“非遗主播沙龙江苏站”演讲

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郑鸣秋在“非遗主播沙龙江苏站”表演(供图:主办方)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城里有园林,城外有水乡……”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郑鸣秋在抖音直播间为大家带来的一曲《苏州好风光》引得粉丝纷纷叫好,通过直播镜头,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喜欢并了解评弹艺术。近年来,直播助力非遗“出圈”的事例屡见不鲜,直播平台通过打赏带来的“破圈效应”和经济收益在为各地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开辟“新舞台”的同时,也让非遗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双向支持,确保传统文化长久流传。

好内容与传播渠道相乘:古老非遗重回大众视野

“对大部分人来说,非遗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汇。说它熟悉,是因为数千年来,水磨戏腔、丝竹管弦经常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说它陌生,则是因为过去几十年来大众生活方式快速迭代,曾经街知巷闻的戏曲名段、名乐、名曲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褪色,甚至演变为需要被保护留存的遗产。”7月26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抖音主办的“非遗主播沙龙江苏站”活动上,抖音集团江苏公司执行总裁薛辉谈到非遗在当下传播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时说,“我们不禁要问,是否这些曾经深植于一方水土甚至血液中的艺术真的要离我们而去呢?我们在抖音很欣慰地看到,昆曲等非遗正通过直播和短视频越发红火。同时,特色文化展演通过打赏来拓宽创收的渠道,成为各地非遗在现在自发造血的方式之一。”

活动现场发布的《江苏非遗数据报告》(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江苏地区非遗直播超124万场,观众欣赏时长超1亿小时;非遗短视频达2070万条,收获24亿次用户点赞。过去一年,71%的江苏非遗主播获打赏支持,获得的打赏金额同比增加52%。

数据显示,近年来,戏曲、民乐等非遗在江苏日渐红火。2022年,江苏地区非遗直播观看达17亿人次,是2019年同类观看量的40多倍;非遗短视频播放量达226亿次,是2017年同类的2000多倍。2022年,江苏地区非遗直播超51万场。

随着观众增多,江苏非遗从业者“云上”献艺的热情高涨。过去一年,江苏省有3.4万名非遗主播在抖音开播,带来超675万小时技艺演出。全国每16位非遗主播中,就有1位来自江苏。

戏曲、曲艺等演艺类江苏非遗,不仅在抖音获得大量关注,还通过展演成功创收。《报告》显示,平台上获打赏的前5名江苏非遗项目为:淮剧、昆曲、苏州评弹、扬剧、锡剧。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非遗从业者选择将传统艺术带进直播间,在抖音直播中欣赏非遗也已成为江苏观众的日常。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钱钢表示,江苏现有非遗项目2.9万个,这些散落各地的文化珍宝,亟待利用直播等方式重焕光彩。希望扬剧、锡剧、南京白局等古老的苏地非遗,在直播间以青春之姿复苏,让千千万万的年轻观众领略江南文化的悠久风华。

“这些数据显示,当好的内容与传播渠道相乘,非遗便找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解法,抖音用户的观看、点赞、打赏,使非遗不再是字面意义上等待保护的遗产,而是在传播者和观众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地增值,在现代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也以更可亲的方式重回到大众的视野。”薛辉说。

年轻人成为非遗直播主力军:新“舞台”带来新“观众”

郑鸣秋是上海评弹团的年轻演员,她自童年时期偶然在隔壁阿婆家听到苏州评弹后就与这一艺术结缘,从在苏州评弹学校学习到现在成为专业的评弹演员已经9年了。“在学习评弹的过程中,越发地觉得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传播。”郑鸣秋意识到,评弹在中国戏曲和曲艺的门类中影响很大。以前没有电视机,更没有互联网,评弹的形式灵活、表演丰富,故事吸引人,当时很风靡,但现在能吸引年轻人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像各类游戏、电视剧、流行音乐等,听戏曲和曲艺的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地方的曲艺还有语言上的原因,有很多人听不懂。

“可能对好多人而言,第一次接触到的评弹或许是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也可能是我们吴语版的《声声慢》。这些曲子让原来不知道或者很少接触评弹的观众开始知道评弹。事实上作为我们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弹有着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远远不是这些小曲就可以体现的。”于是,郑鸣秋心中有了一个想法:希望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更多人知道、喜欢和爱上评弹。

在实践中,郑鸣秋发现,抖音正是自己想要找的平台,直播和短视频为传统曲艺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自由展示自己的平台。并且,抖音的受众中有很多的年轻人,文化程度高、接受度广,适合非遗传播。“现场的表演受限于场地条件,一般的剧场能容纳的听众在千人左右,但是在抖音上,我的直播达到过114万人观看,同时观看人数超过1万。”这让郑鸣秋看到了非遗传播的更大可能。

如今,郑鸣秋已经在抖音直播大半年了,观众粉丝一直在给她各种鼓励和建议。有时候直播间的粉丝会向她赠送虚拟礼物打赏,这让郑鸣秋心怀感谢:“能收到这些礼物真的非常开心,很感谢粉丝对我的支持和认可,同时我也看到了大家对我们江南文化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更有传承的动力。”郑鸣秋在直播中也不断呼吁大家走进剧场、走进书场,她明显感受到线下的年轻听众越来越多了。

“当来自直播间的粉丝特意来到剧场看我的演出,我非常开心,也非常欣慰。这让我觉得我的努力很值得,我的愿望也在一步一步地实现,传承和传播评弹这门曲艺让我感到很自豪!”郑鸣秋说。

在抖音上,郑鸣秋这样的年轻非遗主播并非个例。一大批“95后”“00后”锡剧、昆曲、二胡、古筝等艺术从业者,在平台通过直播收获众多粉丝,将传统文化传扬给更多的人。借由互联网的高效传播,他们将地方剧种从一方小小的直播间带上了全国大舞台,地方非遗人借直播登上全国性舞台,广纳五湖四海的观众反馈,台风、技艺由此快速成长。

在江苏省丹阳市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抖音锡剧主播王彬彬看来,专业演员进行戏曲直播,既为远多于线下的观众展示才艺,又与其他主播切磋探讨、广交朋友,可谓一举多得。“抖音开播近4年,我和全国各地戏曲主播连过麦,结识了不同剧种的戏曲大师和良师益友。地域有界,戏曲无界,希望更多省市的院团演员一起加入直播,弘扬家乡艺术精粹。”王彬彬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抖音上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获得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53%。在认证的非遗传承人中,30岁以下的传承人有116位,他们是直播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传承人吸引了大批的非遗爱好者一起参与到传承工作中,目前平台上有超过1000名的“00”后在抖音传播非遗。非遗已是抖音重要内容生态组成部分。

非遗直播延续文化基因:从“小众”坚守走向“大众”传承

各地非遗相继在抖音进直播、获打赏,不仅在网络上掀起不间断的“非遗热”,更意味着大众开始自觉“为艺术买单”。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杜骏飞认为,打赏、点赞帮助非遗保护从书本上的文字,变为普通人也可轻松参与的切身实践,也让艺术创作获得坚实的经济支持,真正实现可持续传承。

“在当下非遗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地方性小剧种面临市场萎缩的困境中,抖音直播为很多个体的演员、艺术爱好者和非遗传承人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当然也为观众带来了非常大的艺术享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效果。”杜骏飞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练春海同样认为,非遗直播在传承方面对个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主播这一方,同时也体现在观众身上。“通过抖音直播的促进作用,实际上一方面推动了主播的自我成长,另外一方面,则培育了非遗受众,让传承得以延续。”

据抖音直播业务代表徐晶晶介绍,随着传承人的努力,平台用户对江苏非遗的关注和喜爱也连年攀升,在2019年与江苏的剧院剧团启动“DOU艺计划”项目,到2022年,江苏地区非遗短视频的热度是2019年的近5倍。为了令非遗、传统文化艺术开辟更大传承发展空间,2022年起,抖音平台相继联合权威机构,发起助力戏曲传承的“DOU有好戏”、助力传统舞蹈传承的“舞蹈传承”、助力民乐传承的“DOU有国乐”等活动,从资源、流量、运营等方面服务非遗从业者展演、创收。

守正之所来,创新明所往。随着直播和短视频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方面的效能不断增大,期待能有更多特色非遗项目走出地方,穿越时空,在活态传承中走向未来,存续发展。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