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3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六   
知节气 识茶事 和天下丨白露:水凝珠 夜渐长 闲时饮茶暖秋风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3-09-08 16:25:00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俗、茶礼。“茶” 体现着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递着中国人“谦、和、礼、敬” 的价值观。

“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应四时之序,将节气与时令和我们的“茶生产”、“茶生活”、“茶文化” 紧密相连,体现出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自省自律、推己及人的传统观念。让我们在节气里,识茶事、品茶香,探索先辈的智慧,知世界、和天下。

时至白露·节气知多少

(公历)每年9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时,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霜凝而白也。”此时天逐渐变凉,气温已降低到可以使水汽在地面上凝结成水珠了。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白露时节,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在白露时节,有祭禹王、白露节、喝白露茶、酿米酒、吃龙眼、斗蟋蟀等传统习俗。在安徽,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常会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在当地渔民称大禹为“水路菩萨”,祈求出海顺利。在祭禹王的同时,还会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等,是一场盛大的民俗活动,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祈盼与向往。在浙江地区曾有过白露节习俗,苍南、平阳等地,人们在此日收集“十样白”,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食用后可滋补身体。其“十样白”指的是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在字面上与“白露”相呼应。

在南京,旧时有喝白露茶的习惯,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也不像夏茶那般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甘醇清香的味道。此时放在家中的春茶所剩无多,白露茶正好可以缓解少茶之苦。酿米酒是湖南人在这一时节常做的事情,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米酒。在福建福州,有白露吃龙眼的习俗。不少人家会煮龙眼香米粥,来补充营养。龙牙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功效,而且在此时节,龙眼核小味甜口感佳,正是应节之物。

时至白露·茶饮

正值秋季,气候干燥,风多,常会因为天气干燥而引发咽喉不适、干咳等症状,喝茶可以缓解这些症状,能够生津止渴、补充水份。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温热适中,可润喉降燥,有助于身体机能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铁观音是人们熟知的名茶之一,今天,我们介绍铁观音制作技艺,一起感受其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茶韵。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2008)

铁观音主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当地茶农运用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工艺,创制出一套乌龙茶(铁观音)“半发酵”的制茶技艺,并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实际条件,灵活运用“看青做青”“看天做青”的技术。其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和精制三个主要环节。在采摘时,铁观音一年可采4、5次,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

初制的环节主要有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等。其中摇青是关键环节,又称作“摇青”,在此过程中,茶叶会形成“绿叶红镶边”现象。摇青需要进行4、5次,经过数十个小时,直至叶色呈现梗蒂青绿,叶脉透明,叶肉淡绿,叶缘朱红,即“青蒂、绿腹、红镶边”。包揉是铁观音的独特工序,是塑造外形的重要手段,采用“揉、压、抓”等技术,揉初茶汁,使茶条紧结圆实,在初包揉的时候,用白细布巾把茶坯包裹起来,放在木板椅上,一手抓住布巾包口,另一手紧压茶团进行前后滚动推揉。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月德在进行“铁观音”的“做青”(作者:黄旭金)

“绿叶红镶边”现象

铁观音制作技艺-包揉

精制主要是防止还有剩余的茶梗、茶片、茶末,影响外形和冲泡后的口感,其流程主要有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等。烘焙时采用“低温慢焙”的方式,以保证铁观音香高、味醇、耐泡的品质。经过这些环节制成的铁观音,色泽乌润,富有光泽,饮用时会有回甘,齿颊留香。

时至白露·品味茶谚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的艺术语句。茶谚就是茶事谚语,是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鲜活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茶叶生产及饮用实践经验的总结,既反映出了农业生产的智慧,又展现了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臧否,存于口诀”,对茶的作用及好坏在口诀中就有。这里的“口诀”就是谣谚。

我国茶谚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茶叶种植、采摘和加工、贮存和品饮、功能与价值等方面。

“向阳好种茶,背阳好插杉”

“惊蛰过,茶褪(脱)壳”

“春分茶,发嫩芽”

“春茶过立夏,一日长寸把”

等谚语体现了茶树生长的节令规律。

“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

“二月清明没茶摘,三月清明茶太老”

“谷雨摘茶,立夏收麻”

“枣树发芽,上山采茶”

等说明了采茶与时节是有关系的。

采茶是有季节性和时效性的,其关系到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采茶需及时。而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差异,采茶时间不同,所以谚语也就不同。

若想饮一杯好茶,不仅在采茶时讲求天时、地利、人和,还要在贮存时下功夫,保证茶叶的色、香、味。“贮藏好,无价宝”“茶是草,箬是宝”讲的是贮藏对茶叶品质的作用,若叶是箬竹之叶,清香性凉,有隔湿之用,用来包裹茶叶防止潮气渗入,效果很好。

还有一些茶谚中包含着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对茶器、茶叶、水等经验体会:“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登高”,意思是说用瓦器(此处的“瓦”指的是粗陶材质的茶瓶)盛茶,就好像骑着头跛腿的马登山一样难以达到希望的效果,比喻十分形象。还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龙井茶,虎跑水”……选茶、泡茶、饮茶都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和规律。

在当下,茶的保健功能日益受到关注,流行于云南地区的一句谚语“早茶一盅,一天威风”,说明了人们注意茶对身体提神醒脑的功能,注重了茶与健康的关系。这里的“茶”特指盐巴茶,是当地少数民族,纳西族、傈僳族等爱喝的茶。在各地还流传有“精神茶,爱睡酒”“茶水喝足,百病可除”等谚语。茶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饮品,发挥着调节人际交往的礼仪功能,人们以茶相迎,以茶会友,比如“客来敬茶,礼仪人家”“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好茶敬上宾”等。

市民在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馆喝茶(作者:李志勇)

茶谚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通俗易懂,韵味风趣,朗朗上口。茶谚是人们在茶业发展和饮茶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凝聚劳动智慧,指导现实生活而逐渐形成的文化。其蕴含着取物顺时、遵从规律、勤俭务实的深邃哲理,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部分文字整理自周丽霞编著:《岁时文化》、王玲:《中国茶文化》、于湛瑶:《浅析茶事谚语及其特征》、李成伟:《茶谚语的种类及其语言特点》、“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公众号。部分图片来自:“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公众号、摄图网。

编辑:刘爽 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