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5   星期日   农历三月廿七   
“非遗+红色旅游”开出文化传承绚烂之花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彬 刘霄 王添艺 创建时间:2023-08-24 10:10:00

在竹园古镇,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红色历史(供图:受访者)

今年发布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入能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底蕴。

在实践层面,在兼具深厚红色基因和非遗资源的地区,非遗体验正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内容,红色旅游也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两者深度融合,涵育出了文化传承的绚烂之花。

在旅途中触摸红色文化

上世纪20年代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井冈山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镌刻在共和国历史中。比起家喻户晓的红色历史,井冈山的非遗项目知名度不高,为了更好打响区域文化品牌,井冈山积极推动非遗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互促共荣的发展格局。

“我在井冈山上唱了30年客家山歌。”井冈客家山歌传承人江满凤自豪地表示。井冈客家山歌包括号子、山歌、小调、儿歌等形式,是井冈山一带客家人文风俗的音乐记录,也是客家儿女抒情传意的“信使”。客家山歌曾在革命时期衍生出大量气势磅礴、激荡人心的红色歌谣,为宣传教育、鼓舞军民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等歌曲传唱至今。作为一名“红三代”,江满凤扎根井冈山的崇山峻岭中,每天都为来往游客唱起山歌,被大家亲切地称作“红色百灵”。曾是文艺宣传兵的爷爷为江满凤留下一本记录了30余首歌谣的珍贵歌本,30年来,江满凤一面积极传唱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一面也将这些红色歌谣带到更广阔的舞台。“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客家方言比较难听懂,我就会边唱边讲解,让更多人知其意、晓其韵。”江满凤说。

井冈山草鞋编织技艺县级传承人林长青开了家以草鞋编织和草鞋文创为主题的工作坊。多年来,林长青与团队带着草鞋进景区、进民宿,还开发简易模具让参与者在现场体验编织。“我们还教大家打草鞋,为大家讲述草鞋承载的历史文化,用一堂可以触摸历史的实践课堂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林长青说。此外,林长青还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开发出迷你鞋、竹编布彩鞋、麻编凉拖等实用的文创产品,为当地乡民创收新增一条路子。

“我们把红色主题节目和非遗结合起来,研发出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探索文旅融合的多样渠道,让井冈山人文景观发挥出更好的集群效应。”井冈山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织就游客带得走的红色记忆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旧称黄安县),这首《黄安谣》几乎人人会唱。歌谣中的红色情怀朴实而充盈,充满着爱国情怀。

红安因“红”得名,孕育了200余位将军,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以“红”为荣,当地百姓具有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高度自觉性。这种使命感、责任感在非遗中体现得尤为鲜明。

一双布鞋、一副鞋垫、一件衣面……曾经,红安人民的这手好绣活,或是化为传递思念的“并蒂莲开”,或是化为激励品格的“梅兰竹菊”,或是化为军民情谊的“鱼水情深”,跟随红军奔走四方、英勇奋斗。随着民间绣活(红安绣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红安的织布技术和刺绣技艺在“讲述”红色故事的同时,也以红色旅游产品的形态持续传递着红色精神。

以特色非遗资源为基础,红安大力发挥红色人文优势,着力做实“红色旅游+”文章。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红安绣活、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保护、挖掘、传承、发展,充分体现其文化内涵,同时,组织举办“民间刺绣大奖赛”“大布织锦技能大赛”等活动,积极鼓励、支持青年人学习非遗技能,扩充传承人群;另一方面,对黄麻纪念园等33处重要场馆和革命遗址遗迹类展馆进行整合、提升,设立非遗宣传展示区,在主要旅游景区设立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并在红色研学旅行线路和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中,植入非遗元素,搭建起了非遗与景区深入合作的平台。

红安还围绕“红安为什么红”“红安为什么这样红”“保持红安永远红”等主题,将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与红色故事宣讲有机结合。“现在,活跃在红安的上百家红安绣活、红安大布企业都积极参与,生产红军帽、红军挎包以及红色题材的各类绣品,强化非遗品牌,希望让各地游客能获得一份红色感悟,带走一份红色记忆。”红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品味非遗 追寻红色足迹

说起重庆奉节的美食,炕洋芋、苕皮炒腊肉等都会让人齿颊留香,而竹园盬子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重庆市奉节县竹园镇的竹园盬子鸡在2011年4月被列入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让人们在体验非遗中,更好地追寻红色足迹,盬子鸡传统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常引航创新性地将非遗美食传承与党史知识宣传相结合。

竹园盬子鸡是一道乡村土菜,也是奉节的传统美食。有据可考的竹园盬子鸡,最早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鸡不开叫腊肉香,大头萝卜配生姜。不用生水自有水,文武火用小火常。盬子鸡的创始人龚绍虞曾以此诗句,总结了盬子鸡的烹制工艺。

同时,竹园镇也有丰厚的红色文化积淀。1948年,川东游击纵队政委彭咏梧牺牲于此,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人们来到竹园,细品盬子鸡味,追忆革命先烈,常思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这是一锅极有‘内涵’的鸡汤,我在制作的过程中,会给大家讲述那段红色历史。”常引航告诉记者,为了真实还原红色故事,他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还整理了“顾咏梧就义故事”等。“盬子鸡制作的过程比较漫长,在此过程中将党史分享出来,希望让大家了解曾经发生的红色故事,让更多人知党史、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常引航说。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