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0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三   
天津市印发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守正创新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来源: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网站 创建时间:2023-10-08 12:56:00

日前,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印发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组织实施4个部分,对推动天津市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在重点任务部分,结合天津市实际情况,明确了加强项目梳理、突出门类特点、融入旅游空间、丰富旅游产品、设立体验基地、保护文化生态、培育特色线路、开展双向培训、提升数智赋能、做好传播推广等10项重点任务。

《实施方案》还汇总了市文旅局、市非遗保护中心和16个区2023年计划打造的重点非遗与旅游融合项目。主要包括:市文旅局评审命名首批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走进非遗 品味天津”非遗传承体验基地打卡活动,滨海新区打造盐业博物馆,和平区打造《和平故影》非遗曲艺情景式演出,河西区建设西岸非遗体验馆,河北区设立银博缘古籍装帧博物馆及四大发明非遗体验中心,河东区不断完善棉三非遗基地,南开区推出“龙腾盛世·畅游南开”之“文博南开线路”,红桥区继续提升西北角非遗特色美食街区,东丽区助推非遗项目“旅游景区展卖+文化场馆体验”,西青区注重非遗赋能杨柳青古镇景区,津南区打造时代记忆园区非遗文化市集,北辰区开发小淀国际当代艺术园区非遗研学游,武清区推出非遗旅游路线,宝坻区推出非遗主题展馆游,静海区设立光合谷非遗传统文化馆,宁河区推动非遗进新天钢联合特钢景区,蓟州区探索建立非遗特色民宿。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整体性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握正确导向,服务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了大运河天津段沿线区域非遗项目调研,全面、系统地摸清了大运河天津段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非遗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今后活态传承发展等关键方向。促进京津冀非遗交流发展走深走实,天津市与北京市、河北省轮流举办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在展品的选择和展览的整体设计理念上均突破常规形式,活化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指导各区因地制宜开展京津冀非遗交流活动,河西区举办了西岸哪吒杯京津冀甘黔湘非遗创新创意大联展,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壮大消费品牌,推动传统工艺项目高质量发展。作为近代重要的工商业大城市,天津的老字号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天津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字号申报国家级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搭建宣传展示销售平台支持传统工艺传承发展。2022年,发布了天津市第一批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鼓励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提高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支持传统工艺非遗项目参加“天津礼物”评选,多项非遗项目入选。推动传统工艺产品生产、创新与乡村旅游结合,助推乡村振兴。积极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方法,陆续确定并公布了两批共2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积极为非遗项目搭建展示交流平台,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北京、河北、新疆、江苏等全国各地非遗展示活动。

分类施策,发挥天津“北方曲艺之乡”的优势。天津曲艺具有群众基础深厚、专业实力雄厚、曲种丰富、说唱兼备、传承有序的特点。天津市曲艺类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21项,其中包含国家级项目7项。2018年天津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2020年底制定印发了《天津市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宝坻区举办的全国京东大鼓艺术节,得到了全国京东大鼓艺术爱好者和曲艺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基地”,已有来自全国各地300余名曲艺表演传承人、从业者顺利结业,形成了特色研培课程。确定了谦祥益、名流茶馆等四家天津市首批“非遗曲艺书场”并挂牌。

多措并举,积极推动非遗融入旅游空间。天津开展了常态化非遗传承展示体验活动。在和平区五大道景区建立的“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面向大众宣传展示了全区非遗的深厚内涵;南开区古文化街设有多个非遗项目传承和体验场所;西青区杨柳青古镇景区建立了年画馆、民俗文化馆,连续举办多届运河主题非遗展,集中展示了西青区独特的年画文化、大院文化和赶大营文化。静海区着力打造“运河文化轴”精品文旅路线。河北区通过海河游船开展非遗体验,邀请传承人在游船上进行非遗面对面展示。河东区多次在商贸旅游场所组织非遗展示展销活动。各区结合自身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将非遗作为旅游线路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策划、设计和宣传,提升旅游服务中的文化体验。

吸纳高校力量,加强非遗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2022年,天津市开展了非遗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命名了10个高校非遗研究基地。其中,天津大学“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中心”获得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领衔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及天津科技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均成立了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均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非遗研究力量雄厚。

夯实数据基础,开展调查研究和出版工作。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市非遗保护中心持续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非遗普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文字、录音、视频等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完整记录。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进行传承人记录工作,先后完成了传统戏剧与曲艺类66人的口述录制和约30万字的编辑整理工作。完成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类46个项目79人的口述录制,拍摄照片1.4万余张,容量近200G,整理文字70余万字。近年来,编辑出版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一、二、三卷)等。

建章立制,全面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2020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陆续制定出台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天津市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完善的政策体系对天津市非遗保护和发展利用工作做出前瞻性规划。今后工作中,天津市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围绕加大保护工作力度、提高传承实践水平、加强传播推广影响力、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等方面,不断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全面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