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7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十    
讲好黄河故事 合奏时代新曲
——2023黄河非遗大展亮点纷呈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王文华 创建时间:2023-11-14 12:29:00

7200平方米的展厅,以黄河农耕文明、黄河面食文化两大板块充分展示黄河流域非遗保护成果;沿黄9省(区)6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3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静态展示、动态展演、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带领与会嘉宾畅享黄河沿岸独具魅力的乡土风情……11月7日至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西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黄河非遗大展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大展以“黄河农耕文明”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彰显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

展示非遗保护成果

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沿黄各省(区)以大展举办为契机,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共展非遗壮美画卷、合奏非遗时代新曲,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出更大贡献。

大展按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类以及文化形态进行展示展陈。走进黄河农耕文明展厅,仿佛走进了一座活态非遗博物馆,面塑、布老虎、剪纸、木版年画等9省(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以矩阵式呈现,为观众打造了沉浸式观展体验场景。

在面塑展区,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造型独特、寓意美好的花馍,无声地述说着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最引人关注的是山西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刚与他的团队历时40天精心制作的二十四节气面塑。“春分”面塑以“燕子飞来衔春归,蝴蝶飞舞驻花田”为创作意境,“雨水”面塑生动表现了“春江水日暖,草木逐日青”的春日景象……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引得众人争相拍照。

在“虎虎生威”布老虎展区,风格不同、形态各异的老虎“欢聚一堂”,表达了黄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非遗代表性项目“贾氏泥塑”制作技艺传承人贾银永创作的200余个“小泥人”则呈现了山西清徐老百姓搭彩楼、闹社火的热闹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大展还展示了来自兰州的宝贝——大水车和羊皮筏子。72岁的兰州羊皮筏子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张德宝站在圆鼓鼓的羊皮筏子前,为大家讲述了羊皮筏子的千年传承故事。他说:“现如今,乘羊皮筏子已成为一种潮流,游客在宁夏中卫沙坡头河段,或甘肃景泰石林龙湾村河段都能体验乘羊皮筏子游黄河的乐趣。”

深化交流合作互鉴

在木版年画展示区,围满了前来参与体验的观众,这可忙坏了开封木版年画传承人李力、绛州木版年画传承人吴百锁等传承人。李力介绍,开封木版年画与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一脉相承,在内容、题材、画风、审美等方面较为接近。开封木版年画利用传统技艺,结合创新设计,与时尚品牌合作,较好满足了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故事,希望通过参加这次大展,让各地木版年画交流、融合,让非遗技艺不断提升,得到更好传承。”李力说。

来自四川的年青非遗传承人泽灯扎西现场展示藏香制作技艺:“我跟着贡确加措老师已学习4年,基本掌握了藏香制作技艺。这次来参展,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

非遗大展现场,来自宁夏的葫芦刻画技艺传承人陶瑞珍请泽灯扎西制作了颗粒状的藏香,装到自己随身携带的小葫芦里,“藏香非常难得,每天闻一闻,可以提高免疫力。”

跟着陶瑞珍来到她的“葫芦王国”,形态各异的葫芦,小的精致盈掌,大的有半人高。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等图案通过画、刻、雕、烙等手法呈现在葫芦上。陶瑞珍说,葫芦音似“福禄”,寓意美好。她在传统烙画手法基础上,尝试引入刺绣、剪纸等技法,通过彩绘、镂空方式,让画面更显立体传神。“现在,我和村里的妇女成立了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办了培训班,希望能把葫芦烙画技艺传承下去。”

据介绍,本次大展共有3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3000多件得意之作参展。这些作品中,既有非遗大师的经典作品,也有新生代传承人的创意之作,还有时尚品牌与老字号跨界合作的潮流新品。传承人们汇聚一堂,交流非遗技艺、讲述非遗故事,让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

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本次非遗大展不仅可逛、可吃、可买,还可玩、可学。

“走嘞!晋商万里走天涯,出门必带油花花。”非遗大展现场,平遥古城田隆祥油花花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田宝荣推着小平车吆喝大伙儿品尝金黄酥脆的油花花。“又酥又脆,好吃!”现场品尝的观众吃得美滋滋。

在黄河面食文化展区,清和元等山西传统老字号,山西老陈醋等传统非遗酿造技艺,以互动体验的形式集中展出,吸引不少人前来品尝。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山西面食技艺传承人王张龙等带来面食制作技艺表演,引来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是农耕文明的摇篮、名人荟萃的故里、文化璀璨的圣地。作为闻名遐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山西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名。

大展期间,丰富的活动还吸引许多大中小学、幼儿园、特教机构的学生组团参观。在晋源桂花元宵展台前,非遗传承人韩福元父子每天都为前来体验的学生讲述南汤圆北元宵的不同制作工艺。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老师左现娟表示,大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课堂走向实践的机会,也让我们专业老师得以更进一步走近非遗、了解非遗。

非遗大展期间,山西省康复研究中心儿童教育中心的20多位特殊儿童前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参观非遗展示、体验花馍制作、品尝晋祠桂花元宵。教育中心负责人张甜表示,这次非遗体验内容丰富,非遗传承人耐心指导,市民游客主动问好,有助于帮助孩子们真正地走入社会、回归社会。

大展期间,绛州鼓乐、北路梆子、临县伞头秧歌、浮山木偶、太原锣鼓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展演,通过互动体验等方式,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大展聚焦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以高质量发展赋能高品质生活,让沿黄9省区交流互鉴、形成聚合力,携手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唱响了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编辑:李振茹